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达标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达标练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9 16:2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汉以来州举秀才、郡察孝廉,照例为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郡人,无须标明其地。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例外,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21cnjy.com
A.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 B.监察体制强化回避本籍
C.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弱化
2.北方少数民族男子原来是披发左衽、窄袖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领长袍,而女子则冠帽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改革后,胡人穿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种时尚,汉人也流行窄袖紧身的胡服。这反映了21·世纪*教育网
A.胡汉文化一致 B.胡人只穿汉服 C.胡汉矛盾尖锐 D.胡汉民族融合
3.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唐宋时期,州县官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这一变化反映了www.21-cn-jy.com
A.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B.社会稳定官员晋升较快
C.思想控制不断强化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4.南朝梁的最高统治集团中,属高门士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的占到85%。侯景之乱后建立的南朝陈初年,由少数族酋帅或寒族出身的皇族成员或将相大臣有20人,占其全部的87%。这说明侯景之乱( )2-1-c-n-j-y
A.彻底摧毁了门阀士族 B.破坏了南朝社会结构
C.推动了南北形势逆转 D.加剧了统治集团矛盾
5.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发生的朝代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东汉 B.东晋 C.西晋 D.三国
6.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这说明
A.南方水利技术超过北方
B.南方农业地位上升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7.表所示为《晋惠帝时代汉族之大流徙》一文中的统计资料(部分)。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政府政策的组织引导 B.民族交融的不断加速
C.江南地区开发的需要 D.战乱引发的社会动荡
8.下列四个朝代,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次序应是
A.魏、北魏、东魏、西晋 B.魏、西晋、北魏、东魏
C.东魏、西晋、魏、北魏 D.西晋、魏、北魏、东魏
9.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招募卫士、贫苦书生和流亡农民等群体,从事军屯或民屯,并向其收取相应的赋税。这一现象促进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战争的频繁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庄园经济的膨胀
10.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敦、王导兄弟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邵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举权。这些现象说明东晋( )
A.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专制皇权遭到了削弱 D.门阀士族开始形成
11.下图是采桑坞壁图,作于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六国时期,发现于甘肃酒泉。四面有高墙,前后有门,门上有楼,以便眺望。坞壁外养鸡植桑。当时北方一度坞壁林立。出现这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西晋亡后长期战乱的影响 B.察举制导致世家大族形成
C.农耕经济传播到河西走廊 D.匈奴人大量南迁从事农耕
12.前秦立国不久,逐一消灭了前燕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凉等国,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又迅速土崩瓦解,之前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这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是( )
A.南北对峙 B.士族崛起 C.分裂混乱 D.民族交融
二、材料分析题
13.选官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时,选举制度发生极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变化。他用州重(州望)15郡崇(郡宗)乡豪代替大小中正,用“无复膏梁寒素之隔”代替了门选,用“不通一经,不得为官”代替了二品系资。梁武帝时学校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各有学生数百。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梁时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
——摘编自张岂之等《中国历史》
材料二 北宋政府在科举考试中推行糊名(又称 ( http: / / www.21cnjy.com )“封弥”)制度。不仅糊住举人试卷上的姓名、乡贯,也要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第。封弥官不得参与评卷,评卷官也不得参与封弥。又实行誊录法。规定誊录必须依试卷原文誊录,不准随意篡改文意或增减字句。誊录卷被称为草卷,评阅的主考官只能看到草卷。此外,还制定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与外界隔离,直到考试结束。
——摘编自崔勇、丁建军《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梁武帝选举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宋政府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其作用。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492年,北魏孝文帝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爵制改革,开始推行实封的王爵、开国爵与虚封的散爵并行的爵位制度。孝文帝实行的散爵是承袭北魏前期虚封的五等爵制而来的。而实行的实封爵,则是新推行的爵制。由于虚封的散爵制与实封的王爵、开国爵制并行,所以,尽管散爵的封地依然与北魏前期五等爵的封地一样,都具有虚封的性质,但在实封爵封地存在的影响下,却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这种变化不能改变散爵封地的虚封性质,但北魏国家要使散爵封地适应两种不同性质爵制同时并存状况的做法,构成北魏国家封授散爵封地的一些特点。……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散爵封地由原来以晋代郡、县为名称,改为以北魏所设郡、县为名称。并且,由于散爵封地由郡太守、县令进行治理,还可以被作为开国爵的封地来封授,散爵的封地与爵位等级已经没有联系。但散爵封地的封授与开国爵相同,也实行籍贯回避。总体而言,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实行的是以实封爵为主导的分封制,散爵封地的封授只是这种分封制的补充。
——摘编自张鹤泉《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的影响。
三、论述题
15.材料
时间(朝代) 事件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 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9—23年(王莽新朝时期) 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
490—499年(北魏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B C B D B A C
题号 11 12
答案 A C
1.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晋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出现北民南迁,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移,许多读书人离开了原籍,因此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C项正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而非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弱化,排除A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国家的监察体制并没有得到强化,排除B项。故选C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D
【详解】根据”孝文帝改革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胡人穿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种时尚,汉人也流行窄袖紧身的胡服。“可得出孝文帝改革中强调易服,因此胡汉的服饰有所交融,D项正确;AB项太绝对,排除AB项;材料体现不出矛盾尖锐,排除C项。故选D项。21教育网
3.D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北魏到隋唐时期对地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的任期时间缩短,便于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D项正确;材料与选官无关,也不能反映出官员晋升的速度,排除AB项;材料与思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1·cn·jy·com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南朝时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朝最高统治集团的构成在侯景之乱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说明侯景之乱对南朝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破坏,B项正确;隋唐时期仍有门阀士族的残余,排除A项;侯景之乱前已经呈现出北强南弱的局面,侯景之乱后更是强化了这一局面,排除C项;材料与统治集团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1·c·n·j·y
5.C
【详解】根据材料“‘八糟’和惠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晋武帝分封同姓到地方,地方势力逐渐崛起,到晋惠帝时爆发“八王之乱”,C项正确;东汉、东晋、三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相关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上古至隋朝”与“唐代”相比,南方水利工程在全国总水利工程中所占比例明显上升,说明南方农业地位上升了,因为水利和农业是密切相关的,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仅凭水利工程比重,得不出“南北方水利技术高低”,二者不是一个概念,排除A;仅凭水利工程比重,得不出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结论,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是在南宋以后,题干信息亦体现不出,排除。故选B。www-2-1-cnjy-com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南北方的概况
7.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徙出地大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北方地区,徙入地大多为南方地区,流徙人数较多,结合所学可知从西晋末年起,社会动荡,北方汉族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推动了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也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故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战乱引发的社会动荡,D项正确;“政府政策的组织引导”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随着北民南迁,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的不断加速,排除B项;随着北民南迁,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
8.B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朝代更替的常识。结合所学,选B项是符合史实的。
考点:中国朝代顺序
点评: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功,可以采用朝代歌等灵活手段熟读而牢记,最好也要记住起止年份开国君主和末尾君主 。21*cnjy*com
【详解】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安置流民,大力发展屯田的做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北方战争频繁并非江南发展农业生产的结果,排除B项;军民屯田不能直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军屯、民屯将土地和人口控制在政府手中,不会促进庄园经济的膨胀,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氏当权,王敦、王导兄弟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可知东晋建立之初士族专权、地位显贵,结合所学知识,士族专权威胁了皇权,专制皇权遭到了削弱,C项正确;曹魏时期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且材料信息与九品中正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当时的主流思想且东晋时期主流思想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门阀士族形成于魏晋之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坞壁指的是在五胡十六国和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朝时,为抵御胡族统治者遣民和战乱,北方汉人纠合宗族兄党,据险自守,经济自足的军事屏障,故A项正确;世家大族形成和坞堡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农耕经济在此之前就已经传播到河西走廊,而且农耕经济经营方式没有必要采用坞壁这种防御工程,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游牧民族的侵扰,故C项错误;匈奴人南下多是破坏农耕经济,即使南下落难被迫从事农耕,也没有必要建立坞壁,故D项错误。【来源:21cnj*y.co*m】
12.C
【详解】根据材料,十六国时期前秦虽然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北方,但因为淝水之战失败,又迅速土崩瓦解。结合所学,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处于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民族矛盾比较尖锐,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北方地区的局势,不能得出南北对峙,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士族崛起,排除B项;北方的分裂战乱和前秦的短暂统一,反映民族矛盾仍然比较尖锐,不能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13.(1)废除九品中正制(以地方乡豪代替中正官);重用人才,不分贵贱;重视学校教育;采用考试取官的制度。21*cnjy*com
(2)特点:约束考务官员:规范操作流程;完善保密制。
作用:维护公平、公正;健全了科举考试制度;稳定社会,对后世有借鉴作用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信息“他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重(州望)15郡崇(郡宗)乡豪代替大小中正,用‘无复膏梁寒素之隔’代替了门选,用‘不通一经,不得为官’代替了二品系资”概括得出:以地方乡豪代替中正官;由材料信息“梁武帝时学校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各有学生数百。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概括得出:视学校教育、重用人才、不分贵贱;由材料信息“梁时出现了‘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得出:采用考试取官的制度。
(2)“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封弥官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得参与评卷,评卷官也不得参与封弥。又实行誊录法。规定誊录必须依试卷原文誊录,不准随意篡改文意或增减字句。誊录卷被称为草卷,评阅的主考官只能看到草卷”概括得出:约束考务官员、规范操作流程;由材料信息“还制定锁宿制度。规定各级主考官员一经受命,立即与外界隔离,直到考试结束”概括得出:完善保密制。
“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维护公平公正、健全了科举考试制度、稳定社会、对后世有借鉴作用等角度分析。
14.(1)特点:继承与发展;有一定效果;受汉制影响;保留民族特色等。
(2)影响: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本质是对分封制的补充,并没有改变分封制所带来的弊病等。
【详解】(1)特点:根据“孝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实行的散爵是承袭北魏前期虚封的五等爵制而来的。”得出继承与发展;根据“散爵封地由原来以晋代郡、县为名称,改为以北魏所设郡、县为名称。并且,由于散爵封地由郡太守……散爵的封地与爵位等级已经没有联系。”可得出有一定效果;根据“但散爵封地的封授与开国爵相同,也实行籍贯回避。”得出受汉制影响;根据“但北魏国家要使散爵封地适应两种不同性质爵制同时并存状况的做法,构成北魏国家封授散爵封地的一些特点”得出保留民族特色等。
(2)影响:根据“总体而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实行的是以实封爵为主导的分封制,散爵封地的封授只是这种分封制的补充。”可从加快了北魏封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本质是对分封制的补充,并没有改变分封制所带来的弊病等方面概括。
15.【答案示例】
观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论述: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 http: / / www.21cnjy.com )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将儒学确立为统治思想、外儒内法,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等举措,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实行均田制、三长制,改汉姓,说汉话,崇儒学等,这些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地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综上所述,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社会中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当时再合理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会出现问题,改革创新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在历史长河中,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的改革和创新,一定会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到“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可知,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以及汉武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改革带来了社会的进步,故可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作为观点进行阐述,在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可论述为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将儒学确立为统治思想、外儒内法,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等举措,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实行均田制、三长制,改汉姓,说汉话,崇儒学等,这些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地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综上所述,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社会中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当时再合理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会出现问题,改革创新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在历史长河中,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的改革和创新,一定会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也可以拟定其他观点并加以说明,例如不切实际或者加重人民负担的改革也会激化矛盾、引起激烈争议,例如王莽推行不切实际的一系列改革,反而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最终失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