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
(1)条件:以王导为首的_________的拥戴。
(2)概况:317年,_______重建晋王朝,以_____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特点:政治上依靠_____,军事上依靠_____。
3.北伐:在_____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复黄河以南部分地区,但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4.发展: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5.灭亡:____年,东晋灭亡。
世家大族
司马睿
建康
王导
王敦
祖逖
420
二、南朝的政治
1.政权更迭
2.政治表现
(1)前期:___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社会比较_____。
(2)后期:梁武帝萧衍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败坏,导致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平息,建康
失守。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_____处于明显劣势。
宋
安定
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初步开发:孙吴建国后。
2.迅速发展:_____后期。
(1)原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_______,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
_________和生产技术。
(2)表现
农业 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_____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
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 在缫丝、织布、_____、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有显著发展
商业 南朝时的_____,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东晋
劳动力
生产工具
水利
制瓷
建康
【易错易混】
1.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都城在洛阳;东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睿,都城在建康。
2.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虽然得到开发,但是仍然落后于北方地区。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当时,我国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黄河流域。
【重点图片】
它反映了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水平,是证明南朝手工业发展的一手史料;莲花瓣图案从侧面反映了南朝时佛教的兴盛。
【思维构建】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规律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特征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因 素 政策 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
科技 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防治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劳动力 各族人民互相交融,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2.江南地区开发的启示。
(1)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力,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2)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3)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4)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学科素养 目标要求 示例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 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初步形成多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课时分层·演练】第1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南朝沈约《宋书》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分析以上材料,比较从汉朝到南朝对江南的描述有何不同。
提示:汉朝:江南地区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
南朝: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充足,社会安定。
1.[史料实证]下表中户数的变化,可以用来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局部统一的实现
B.朝代更替的频繁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民族大交融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荆州、扬州、广州在西晋时期的户数远超西汉时期,说明人口南迁,南迁的人口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
地区 户数 西汉 西晋
荆州 182 563 357 548
扬州 152 100 311 400
广州 25 360 43 120
C
2.[历史解释]下图为东汉至西晋浙江福建两省设县数量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 )
A.门阀氏族强大
B.南方经济发展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东汉至西晋浙江福建两省设县数量变化图”可知,从东汉到西
晋时期,浙江和福建境内县的数量增加,反映的是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促进东南
地区县的数量越来越多,B项正确。
B
1.[史料实证]东晋之初,为了将南下逃难的士人纳入司马睿政权下,王导向他们展示收复
中原的大义,司马睿成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与此相符的是(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D.王与马,共天下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之初在王导的帮助下司马睿获得了士人的
支持,体现了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王与马,共天下”与之相符合,D正确。“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与曹操有关;“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是黄巾起义的口号。
D
2.[历史解释]东晋初年,祖逖率军北伐,经数年苦战,收复黄河以南部分地区。正当他
厉兵秣马,准备进军黄河以北时,朝廷派戴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材料
描述的是东晋初年( )
A.政府决意收复中原 B.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C.政权被文臣所控制 D.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正当他厉兵秣马,准备进军黄河以北时,朝廷派戴
渊为都督指挥祖逖,并扼制祖逖后路”,可判断东晋初年政府阻挠将领北伐。
B
3.(2024·深圳期末)南朝(420-589)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
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政权更迭频繁 B.疆域面积扩大
C.政权并立形成 D.商品经济发达
【解析】南朝四个朝代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政
权更迭频繁。
A
4.(2024·信阳模拟)《宋书》(南朝沈约著)记载:“江南……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
外劳……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材料
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解析】根据题干“江南……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氓庶(百姓)繁息,至
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可知,题干反映了江南地区社会安定,
人民生活富足,故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B项正确。
B
5.东晋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朝对日本和朝鲜半
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
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东晋南朝时期( )
A.造船业发达 B.海外贸易频繁
C.手工业发达 D.海上航运便利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晋与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
朝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交往频繁,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
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交往。这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海外贸易频繁。
B
6.[历史解释]“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六朝多名士,如王导、谢安、顾恺
之、王羲之等。六朝能“席卷英豪天下来”的根本原因是( )
A.南方政局稳定 B.南京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文人南迁 D.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金陵”指的是今天的南京,南京是东吴、东晋、
宋、齐、梁、陈六朝古都,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依据所学,这
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由于江南经济的
发展,文学艺术也相应地发展起来,所以南京当时成为英豪聚集之地的根本原因是江
南经济的开发。
D
7.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田地大量荒芜……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到梁代,(姑孰)附近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了。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方和北方的人口比例为1∶3.2,就人才而言,两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儒林文苑也都集中于北方,南方几乎空白。但到南朝以后,南方人中入朝为官的越来越多,众多文人、学者、艺术家也都是南方人。
(1)根据材料一,说说“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二者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主要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内在联系:材料一中的中原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由此出现了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 这一情况的出现与材料一、材料二有什么联系
答:情况:南方文化迅速发展(南方文化逐渐繁荣或南方人才聚集超过北方)。
联系:材料一中北人南迁为材料三中南方文化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材料二中江南经济的发展,为材料三中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3)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展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借鉴意义:要维持社会稳定;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坚持以民为本,改善民生。(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第(1)题,由材料一“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田地大量荒芜”可知,北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了躲避战祸,大批北方民众纷纷南下。材料一“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反映的是北民南迁,材料二“田美土肥之象”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得以发展。南迁的北方人口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由此出现了材料二中“田美土肥”之象。第(2)题,由材料三可知,南方文化迅速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经济基础,因此材料一、二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解释文化发展。第(3)题,从江南地区发展的原因中总结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可着眼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政府政策、人才养成等角度。
8.经济发展、交通建设进步,是国家有效治理的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以下探究。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人口大量移入和汉族政治中心南迁,广大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然成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其繁荣程度堪与西汉关中地区相比。 ——摘编自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材料二 南朝宋、齐、梁、陈几代皇帝皆是出身寒门的军将,富有一定的进取精神。……六朝古都建康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加上南朝帝王出于开拓疆土、北伐和比较注重商业的需要,都重视道路交通的开拓事业,往往任用器重的权臣主管交通事业,在政策上也有一定的倾斜,从而揭开了江南道路建设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摘编自刘希为、王荣生《三至九世纪江南交通发展考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展的表现。
答:表现:农业生产得到重大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制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道路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主要原因:南朝统治者的进取精神,南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统治的需要。
历史作用:促进了南朝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然成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其繁荣程度堪与西汉关中地区相比”“南朝青瓷莲花尊”“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展的表现,在于农业生产得到重大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发达的农业经济区;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制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第(2)题,根据材料二“南朝宋、齐、梁、陈几代皇帝皆是出身寒门的军将,富有一定的进取精神”可知南朝统治者的进取精神;根据材料二“六朝古都建康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加上南朝帝王出于开拓疆土、北伐和比较注重商业的需要”可知南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南朝帝王出于开拓疆土、北伐和比较注重商业的需要”可知促进了南朝社会的稳定;根据材料二“从而揭开了江南道路建设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可知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共34张PPT)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
科技与文化
一、科技成就
1.农学:《齐民要术》
(1)作者:北朝_______。
(2)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_____。
(3)主要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
_________,种植农作物要_________,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了多种
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贾思勰
农书
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
(4)历史评价:凸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_____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
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民生
2.数学
人物 时期 主要成就
_____ 三国时期 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求得圆周率
为3.141 6
祖冲之 南朝宋齐之间 把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领先世界近千年;与其子合著数学名著
《_____》
3.天文历法:祖冲之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_______》。
4.机械制造:祖冲之制造出_______、水碓磨、千里船等。
刘徽
圆周率
缀术
大明历
指南车
二、文化成就
1.书法
朝代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曹魏 锺繇和_____ 都擅长行、草、隶书,锺繇尤擅_____
西晋 — 设置_______,教学生学习锺、胡书体
东晋 _______ 被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_________》被称为“天下
第一行书”
北魏 — 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胡昭
楷书
书博士
王羲之
兰亭集序
2.绘画:东晋_______是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品有《_________》和《洛神赋图》。
3.雕塑: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_________和河南洛阳的_________。
4.文学:_____父子的诗刚健雄劲。_______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北朝民歌慷
慨豪迈,南方民歌细腻婉转。
顾恺之
女史箴图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曹操
陶渊明
【易错易混】
1.《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而非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人,但不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圆周率的人。
3.“医圣”是东汉的张仲景,“书圣”是东晋的王羲之。
【重点图片】
《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封建时代宫廷妇女的生活。整个画面生动形象,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
【思维构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1)民族交融。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2)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建筑、绘画、文字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4)继承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并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
(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科学家刻苦钻研和注重实践的精神。
学科素养 目标要求 示例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 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文化自信 【课时分层·演练】第8题
材料 邮票以小见大,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艺术价值,而且见证时代变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请依据示例,从其他三枚任邮票中任选一例完成纪念邮票入选依据。
示例:选择图1。贾思勰,北朝时期,曾任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通过整理古书、采集民间谚语、汲取农民生产经验、亲自实践等多种方式,撰写了《齐民要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代表了我国古代农学的发展成就,也体现了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提示:选择图2。祖冲之是南北朝的杰出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反映了我国古代发达的科技成就。
选择图3。《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书法风格“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被誉为“书圣”,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选择图4。《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他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成就。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下列作品中,同样体现
了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
A.《兰亭集序》 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 D.《大明历》
【解析】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
产技术,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B
2.[跨学科·语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才辈出,下面这首小诗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王羲之
【解析】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创制了
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
的一座环形山,符合材料表述。
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
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A
1.(2024·阳泉模拟)“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下列与贾思勰这段话主张相同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解析】据题干“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齐民要术》,贾思勰这段话反映了其重农抑商、农本商
末的思想,“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强调了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
也就是重农抑商的重要性,B正确。
B
2.“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
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果是( )
A.造纸术 B.《大明历》 C.圆周率 D.《道德经》
【解析】据材料可知描述的是“割圆术”,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祖
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C
3.(2024·梅州期末)下图为纪念祖冲之及其计算出的圆周率的邮票。图中圆及其内的正多边形代表了祖冲之借鉴自三国时期刘徽的计算方法割圆术,下侧的横竖短棍代表了其借助的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以上邮票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
A.祖冲之的机械制造成就
B.祖冲之的成就传入日本
C.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D.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借助中国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借鉴三国时期刘徽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邮票信息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C正确。
4.[跨学科·音乐]歌曲《龙文》中唱道:“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 )
A.戏曲艺术 B.诗歌艺术
C.绘画艺术 D.书法艺术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一横”“一竖”“一画”“一撇”“一勾”“一点”等,体现出中国汉字书写的艺术特点,形象地赞誉了我国的书法艺术。
D
5.东晋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
其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被称赞为古今之冠。这说明( )
A.王羲之被誉为“书圣” B.书法艺术在继承中创新
C.行书是王羲之独创的 D.魏晋时书法创作百花齐放
【解析】据材料可知,王羲之继承了各种书体优点,同时其行书和楷书摆脱了隶、
篆的痕迹,这说明书法艺术在继承中创新。
B
6.[家国情怀]下表反映了北魏不同时期云冈石窟的特点。材料表明北魏( )
时期 特点
早期石窟(460年起) 造像巨大,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异域的造像作风
中期石窟(471—494年) 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晚期石窟(494年后) 佛像和菩萨面形由伟岸、丰满改为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是典型的人物汉化的特征
A.雕刻技艺领先世界 B.政权更替异常频繁
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D.石窟壁画风格西化
C
【解析】根据材料由“异域的造像作风”到“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再到“典型的人物汉化的特征”可知,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由异域化向汉化转变,这说明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7.[历史解释]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以阴
柔为基调,柔中带刚;鲜卑人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北魏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这表明书法艺术( )
A.体现经济发展程度 B.融入崇文尚德内涵
C.凝练民族地域特性 D.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解析】题干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创作风格迥异,这主要受到民族、地域、
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表明书法艺术凝练民族地域特性。
C
8.[家国情怀]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
型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
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像》较为相似。这反映当时( )
A.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 B.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
C.佛像是绘画雕塑的唯一题材 D.佛教改变了中原生活习俗
【解析】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具有典型北方少数民族的特征,洛阳龙门石
窟的同题材作品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像》较为相似,服饰带有汉族的特征,
这反映当时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
A
9.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星河中,有无数闪耀着民族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物,谱写下一曲曲壮丽辉煌的时代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贾思勰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非信传疑”,他的实践观点非常鲜明。
——摘编自李寿仁《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材料二 《中国的世界纪录》中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如下表。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目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三 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3.141 592 7),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3.141 592 6),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
——《隋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思勰能够著成《齐民要术》的原因。
答:原因:总结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借鉴参考大量古代文献,虚心求教,注重实践。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 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答:领域:主要分布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技领域(或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农学等领域)。
原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
(3)材料三中的祖冲之是什么时期的历史人物 材料记述了他的哪一重大成就
答:时期:南北朝。重大成就: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
(4)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答: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采捃(收集)经传”可知作者总结前人成果,借鉴参考大量古代文献;“询之老成,验之行事”体现作者求真务实,虚心求教;“皆余目所亲见”体现作者注重实践。第(2)题,根据材料二表格中数据可知,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农学成就最多,大多分布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技领域,这与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等因素有关。第(3)题,祖冲之是南朝宋齐之间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材料反映的是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第(4)题,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10.文字由繁至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推动了文化进步。分析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汉字字体的演变:
——整理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之风日盛,著作的范围和数量远远超过前期。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专著问世。在书法、绘画艺术上,出现了很多书画大家。他们能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天地里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纸的大量生产和普遍应用。佛教在两汉之间(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4-5世纪时,由于纸张充足,译经事业盛况空前。为了对抗佛教,道教便发奋著书。
——摘编自路甬祥主编《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
(1)根据材料一,简述汉字的演变顺序。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文字简要介绍。
答:演变顺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简体字。简要介绍: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牛、羊兽骨上的文字。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也叫钟鼎文。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草书、行书流行,锺繇尤擅楷书,王羲之擅长行书。
(2)根据材料二,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推广带来的社会变化。
答:社会变化:著述之风日盛,著作的范围和数量远远超过前期;推动科学专著的问世;推动了书法、绘画艺术的持久发展;推动了宗教(佛教、道教)的传播。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示意图,汉字的演变顺序为:甲骨文演变成金文,金文演变成大篆,大篆演变成小篆,小篆演变成隶书,隶书演变成楷书、草书和行书,最后演化为简体字。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文字回答即可。第(2)题由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之风日盛,著作的范围和数量远远超过前期”可知,其变化是著述之风日盛;由材料二“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专著问世”可知,其变化是推动科学专著的问世;由材料二“在书法、绘画艺术上,出现了很多书画大家”可知,其变化是推动了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由材料二“佛教……4-5世纪时,由于纸张充足,译经事业盛况空前。为了对抗佛教,道教便发奋著书”可知,推动了宗教(佛教、道教)的传播等。(共28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1)_____末期,军阀割据混战。
(2)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
集团 曹操 ______
概况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___________;收编黄巾军, 壮大队伍;实行_____,解决流民生计和军粮问题,势力 逐渐壮大 占据黄河以北,
地广人众,
兵多粮足
东汉
袁绍
政治主动权
屯田
2.时间及交战双方:____年,曹操和袁绍。
3.结果:_____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4.评价及意义: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_________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_________。
2.时间及交战双方:____年,曹操和孙刘联军。
3.结果:_________胜利,曹操北撤。
4.评价及意义: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
影响,为_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200
曹军
统一北方
统一全国
208
孙刘联军
三国鼎立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建立
(1)概况
三国 魏 蜀 吴
时间 220年 221年 229年
人物 ______ 刘备 ______
都城 洛阳 ______ 建业
(2)意义: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_________。
曹丕
孙权
成都
局部统一
2.发展
(1)目的:统一全国。
(2)概况
魏国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______
吴国 开发江东,_______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
夷洲,加强了大陆与_____的联系
蜀国 发展经济,改善_________,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水利
造船业
台湾
民族关系
【易错易混】
1.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以,曹操属于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也发生在东汉末年。
2.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才完成北方统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重点图片】
曹魏马钧制成的翻车是一种改进的汲水工具,从侧面反映了曹魏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思维构建】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比较:
战役 时间 作战双方 结果 作用 共同点 启示
官渡 之战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 少胜多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都是以少胜多;败方失败原因都是骄傲轻敌、指挥失误;性质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骄兵
必败
赤壁 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刘 联军 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地理原因:地理形势造成三国的相对隔绝。
(2)经济因素: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的存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军事因素:赤壁之战说明三方各自的军事实力不足以消灭其他势力。
3.为什么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1)从政治上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2)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学科素养 目标要求 示例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理解 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初步掌握计算历史时间和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并能够在历史叙述中运用这些方法;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课时分层·演练】第3题
材料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产生的积极影响。
提示:①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②促进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2024·揭阳模拟)诸葛亮进入南中(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命人教打牛,以代
刀耕”,“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这反映了蜀国当时( )
A.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C.利用德治笼络少数民族 D.建立城邑控制西南地区
【解析】根据题干“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
邑,务农桑”和所学知识可知,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
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材料中诸葛亮让当地人学习牛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以
及让少数民族离开山林徙居平地等举措,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
A
2.[唯物史观]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夺荆州,占
岭南,统一了江南;刘备占益州,夺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统一了巴蜀地区。这反映
出当时( )
A.战乱破坏社会经济 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政权分立一直持续
【解析】根据题干中“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
夺荆州,占岭南,统一了江南;刘备占益州,夺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统一了巴蜀地区”
可以得出北方、东南、巴蜀分别统一,表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B项正确。
B
1.[历史解释]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
袭袁军的后勤供应,迅速歼灭袁军主力,进而大破袁军。据此可知,该战役曹操取胜的
主要原因是( )
A.挟天子,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B.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C.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解析】材料中“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后勤供应”说明
曹操使用奇策取得战略优势,最终取得战争胜利。因此材料意在指出曹操取胜的主
要原因是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C
2.在这场战争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曹操亲自率领一支轻骑兵切断了袁绍的粮道,烧
毁了袁军的粮草,抓住对手军心不稳的时机,对其主力发起了致命的攻击,书写了中国
历史上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争( )
A.为秦统一六国扫除了障碍 B.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C.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D.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曹操”“袁绍”“以少胜多的战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
描述的战争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D
3.[时空观念]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知识比较直观形象
地展示出来。下列示意图符合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是( )
【解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
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B项正确。
B
4.[历史解释]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进行,但这种局部统一和
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又前进了一步”
是指( )
A.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B.避免出现军阀混战的状况
C.促进三国疆土的继续扩展 D.南北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
【解析】题干反映三国时期虽然割据动荡,但局部统一对历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
以后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A
5.刘备入川后,恢复盐铁官营,发展水利事业,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推广两牛
一犁的“耦耕法”,广行屯田,发展海外贸易。这些举措( )
A.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 B.推动了区域经济恢复和发展
C.抵御了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 D.促进了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解析】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
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229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
面形成。题干材料反映的就是刘备和孙权的措施推动了区域经济恢复和发展,B项
正确。
B
6.(2024·深圳期末)建安年间,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将其彻底平定。此后,曹操所俘
获的二十余万乌桓人和汉人全部迁往内地,并且让三郡乌桓骑兵加入自己的部队,随
军作战,自此乌桓被中原内地汉族同化。据此可知,曹操( )
A.军中骑兵数量不多 B.开创了三国鼎立局面
C.屯田措施卓有成效 D.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曹操平定乌桓,使得乌桓被中原汉族同化,促进了乌桓的汉化,
说明曹操的军事行为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融。
D
7.[历史解释]公元3世纪初,孙、刘割据的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到了勉强
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而同一时期北方的政权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
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政权。据此可知( )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地区
C.经济发展影响着政局的变化 D.全国各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其出现的
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
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
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政权由于社会经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
南方的国家,以统一全中国。材料说明了经济发展影响着政局的变化。
C
8.曹操形象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其演变研究一直被学术界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曹操的发家史】
材料一 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
——《三国志》
材料二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战时为兵,不战为民,自力更生,保障军队所需供给,解决路途遥远所带来的物资供给问题。
(1)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归纳曹操为什么能够成为东汉末年的一方霸主。
答: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用人上,重用人才,唯才是举;经济上,采用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曹操的形象史】
材料三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晋]《三国志》
材料四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
——[吴]《曹瞒传》
(2)材料三与材料四对曹操的态度有何不同 你怎样看待这两则材料的史料价值
答:不同:材料三高度赞扬,材料四贬低。史料价值:都不客观,有不足之处。
材料五 曹操的形象演变:
观点 出处
“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东晋]孙盛《魏氏春秋》
“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唐]李世民《祭魏太祖文》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宋]苏轼《东坡志林》
“至今砚墨抱遗羞,千古奸雄秽青史” [元]岑安卿《铜雀台》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3)根据材料五,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
答:因素:评价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统治者的政治立场,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解析】本题以曹操为切入口,考查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和曹操形象的演变。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奉主上”“致英俊”“屯田制”可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积极屯田,致使势力壮大。第(2)题,根据材料三中“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知,作者对曹操给予高度赞扬,根据材料四中“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可知,作者贬低曹操。两则史料朝代不同,代表不同立场,因此都有其主观评价。第(3)题,材料五对曹操的不同评价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对历史研究的深入程度也不一样,从而影响了人物评价。
9.电视剧《三国演义》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展示了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的历史。假如你是一名编剧,请根据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解答。
(1)史实是拍摄电视剧的重要依据,在这个过程中编剧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创作与构思。根据所学知识,请将下列“历史情景”补充完整。
战争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官渡之战 ②_______ 曹操和袁绍 ④__________ 曹操胜利
①__________ 208年 ③_________和曹操 曹操失败
赤壁之战
200年
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2)作为编剧,要拍摄展现三国时期经济发展情况,你会选取哪些符合历史的场景出现在电视剧中
答:场景: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3)在拍摄过程中,作为编剧你还要考虑到一些细节性的问题,例如:对曹操生前的称呼问题,有人主张,应该称其为皇帝;有人主张,应该称其为丞相、孟德、曹公。作为编剧,请说说你的处理方案(结合史实,写明理由)。
答:方案:拍摄时可以称曹操为丞相、孟德、曹公。理由: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并称帝,此时曹操已经去世等。(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题属于基础层面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农业生产、造船业发展、对外贸易、西南地区开发等角度概括,也可以从魏、蜀、吴三国角度分别概括。第(3)题,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并称帝,此时曹操已经去世。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曹操属于东汉末年的政治家。结合这一史实设计方案。(共6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即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是我国封建国家政权分立中孕育统一和民族大交融的时期。
孕育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三国鼎立使中国出现局部统一的趋势,西晋统一全国后再次分裂,但总体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民族交融: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交往,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江南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大规模的开发。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时空观念 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了解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历史解释 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和天文等科技成就以及书法、绘画与雕塑等文化成就
史料实证 归纳西晋建立、统一的过程,分析西晋速亡的原因;了解淝水之战的过程、结果;依据图文史料,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唯物史观 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家国情怀 了解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交流、交往、交融,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共29张PPT)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
(1)背景:263年,魏灭___。_______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
相继专权。
(2)概况:266年,_______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他就是晋武帝。
2.统一:____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蜀
司马懿
司马炎
280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八王之乱
(1)背景:西晋_________得到朝廷照顾,生活豪华奢侈;_______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
日益强大;_______昏庸无能。
(2)概况:_______在位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八王之乱”。
(3)影响: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_________;
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_________的转折点。
世家大族
晋武帝
晋惠帝
晋惠帝
人口迁徙
由盛而衰
2.西晋灭亡
(1)原因:
开始分裂 八王之乱进入尾声之际,成都和今山西西部分别出现_________
两个割据政权,与西晋并立,表明统治者已经无力制止分裂
民族压迫 向内迁各族_________,征兵派役,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他们
的强烈反抗
(2)标志:316年,内迁的_______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灭亡。
成汉、汉
收取重税
匈奴人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时期 东汉、魏、晋时期
路 线 氐人和羌人 原来生活在西北,由西向东迁入_____地区
匈奴人、羯人 由漠北、西北地区向南迁到_________一带
鲜卑人 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
及河湟一带
关中
汾河流域
【易错易混】
1.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标志是西晋灭吴,统一全国,而不是西晋的建立。
2.三国建立的顺序是魏、蜀、吴;三国灭亡的顺序是蜀、魏、吴。
3.八王之乱使得西晋从此衰落,但并未直接使西晋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重点图片】
上图描绘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北方各族内迁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过上了农耕生活。
【思维构建】
1.西晋实现统一的原因。
(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灭亡。
(3)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2.东汉、魏、晋时期出现的人口迁徙浪潮及其影响。
(1)人口迁徙
①北方各族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氐人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中地区,匈奴人和羯人由漠北草原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鲜卑人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西晋时,关中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②中原人口南迁:由于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南逃,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影响
①北方各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也最终使西晋灭亡,北方地区民族政权林立。
②中原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科素养 目标要求 示例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课时分层·演练】第7题
材料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根据材料,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提示:民族:匈奴、乌丸、鲜卑。原因:北方民族内迁,与汉人交融;西域人容貌不易改变,故保留“胡”名。
1.[历史解释]西晋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各族中,鲜卑说自己是黄帝后代,匈奴
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这些历史现象说明( )
A.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B.内迁各族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
C.鲜卑人和匈奴人完全融入汉族 D.内迁民族受到西晋的残暴统治
【解析】根据材料“西晋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各族中,鲜卑说自己是黄帝后
代;匈奴的铁弗部认为自己是大禹后代”可知,这种现象说明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
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以利于其统治。
B
2.(2023·恩施中考)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
等手工业。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
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明( )
A.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
C.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D.“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解析】题干“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
手工业”说明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手工业技术;题干“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
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说明汉
人喜欢少数民族的东西和技术,向他们学习。因此题干主要说明各民族间交流交往
交融加强。
B
1.有人说“三国尽归司马懿”,但有人认为不对,因为最终使国家归于统一的是另外一
个人。这“另一个人”是( )
A.曹操 B.曹丕 C.司马炎 D.司马懿
【解析】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
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
的局面,统一全国。
C
2.(2024 佛山期末)司马炎建立西晋,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
他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构筑以礼教为基础的国家。上述举措( )
A.加速了西晋灭亡 B.有利于维护统治
C.导致了八王之乱 D.延缓了统一进程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
“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构筑以礼教为基础的国家”等,可判断上述举
措有利于维护统治。
B
3.“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北方游牧民族内
迁、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材料强调八王之乱的( )
A.背景 B.过程 C.措施 D.影响
【解析】由材料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灭亡”等信息可知,强调的是西晋
八王之乱的影响。
D
4.[跨学科·语文]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
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的性质是( )
A.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 B.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C.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 D.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解析】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D
5.(2024·揭阳期末)“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爆发八王之乱
的同时,各少数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刘渊的铁
马强弓摧垮。”这反映出西晋的特征是( )
A.国力强盛,政治清明 B.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C.灾害频繁,统治残暴 D.宦官专权,大权旁落
【解析】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统一全国后十多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
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南下的双重打击下,西晋灭亡。故材料反映了西晋的特征是
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
6.下图展品为现藏于河南洛阳博物馆的一枚金印,印底刻“晋归义胡王”五个字,印纽是一
头跪卧的骆驼,专家研究认为,印文中的“胡”应当是指晋武帝司马炎所封的匈奴首领。此
金印可以用来研究( )
A.西晋统一全国
B.北方民族内迁
C.西晋八王之乱
D.中原人口南迁
【解析】据材料“印文中的‘胡’应当是指晋武帝司马炎所封的匈奴首领”并结合所学可
知,自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
氐、羌、羯,因此出现了晋武帝司马炎所赐的“晋归义胡王”金印,B项正确。
B
7.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汉族,分向各地迁移,有利于丰富当地的文化。而内迁
的北方各族,除血统之外,几乎已经说不出其他和汉族的区别了。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B.文化的进步与兴盛
C.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D.政局的平稳与安定
【解析】根据“黄河流域的汉族,分向各地迁移,有利于丰富当地的文化。而内迁的
北方各族,除血统之外,几乎已经说不出其他和汉族的区别了”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
期,大量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
A
8.[历史解释]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曹魏政权灭了蜀汉,取代曹魏的西
晋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趋势
C.北方政权采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北方政权进行了多次有效的改革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政权的实力较强,而最终西晋能够统一全国,也
是有经济实力这个基础作保障,从当时全国总的经济发展态势看,经济重心在北方。
A
9.(2024·中山期末)《晋书》记载,晋武帝泰始四年“立常平仓,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
姓”。政府设常平仓有利于( )
A.保障民生需求 B.维护宗族团结
C.提高粮食产量 D.带动人口南迁
【解析】根据材料“立常平仓,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姓”可知,材料反映了政府采取干
预经济的措施以稳定市场并保护百姓利益,A项正确。
A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统治者为了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通过强制迁移的方式将少数民族迁至都城、无主荒地以及军事重镇。……从东汉开始至魏晋时期,是中国史上第二个寒冷期,气候开始变冷并加剧。游牧民族对草原自然环境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气温的波动以及降水量的变化对游牧业的影响较大,以草原为基础的生存空间范围缩小,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各民族间的频繁的战乱也会使少数民族不断迁徙,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迁。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纷争不断,部分少数民族人民为躲避战乱,选择向南方迁徙。
材料二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丰富了汉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粗犷豪放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改变了魏晋时期中原地区清谈的社会风气,呈现了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同时,语言、文学、音乐、饮食以及服装等方面也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各少数民族也吸收了汉文化……这个时期,各民族间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魏晋时期,各少数民族徙至中原,诸民族各种习俗与思想上的差异,必然会带来摩擦与冲突。……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得各族军队中民族成分多样,缺乏凝聚力。……总的来说,魏晋时期民族迁徙调整了民族分布格局,促进民族交融,为民族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奕璇《魏晋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答:原因:统治者强制迁徙,大规模饥荒,躲避战乱。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答:影响:丰富了汉族的文化;产生摩擦与冲突;调整了民族分布格局,促进民族交融,为民族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题,材料一“各统治者为了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通过强制迁移的方式将少数民族迁至都城、无主荒地以及军事重镇”说明内迁原因是统治者强制迁徙;“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说明内迁原因是北方草原出现大规模饥荒;“各民族间的频繁的战乱也会使少数民族不断迁徙,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迁。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纷争不断,部分少数民族人民为躲避战乱,选择向南方迁徙”说明内迁原因是躲避战乱。第(2)题,材料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丰富了汉族的文化”“各少数民族也吸收了汉文化”说明内迁丰富了汉族的文化,促进民族交融;“魏晋时期,各少数民族徙至中原,诸民族各种习俗与思想上的差异,必然会带来摩擦与冲突。……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得各族军队中民族成分多样,缺乏凝聚力”说明少数民族内迁导致摩擦与冲突,军队缺乏凝聚力;“魏晋时期民族迁徙调整了民族分布格局,促进民族交融,为民族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说明少数民族内迁调整了民族分布格局,促进民族交融,为民族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1.墓葬中的壁画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反映。某同学收集了一些河西走廊出土的魏晋墓中的壁画材料,请你帮助他解决疑惑。
材料 河西走廊出土的魏晋墓中的壁画:
①犁耕图,图中农夫左手执鞭,右手扶犁耕地 ②牧马图,描绘了胡人扬鞭牧马的场景
③采桑图,描绘了胡人手摘桑叶的场景
(1)根据材料,描述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社会发展状况。
答:状况:农耕经济和畜牧业得到发展,中外贸易繁荣,文化多元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发展的原因。
答:原因:魏晋时期的河西走廊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生产发展,各民族长时间互相学习、互相交融,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和中外文化交流等。
④白象图,描绘了佛教普贤菩萨的骑乘 ⑤牵驼图,描绘了西域胡商在丝绸之路上往来场景
⑥西王母图,描绘了道教西王母以及周边的奇珍异兽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图片可知,①犁耕图、②牧马图和③采桑图体现了农耕经济和畜牧业得到发展,⑤牵驼图体现了中外贸易繁荣,④白象图和⑥西王母图体现了文化多元发展。第(2)题,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国家处于统一或局部统一状态,河西走廊地区社会相对安定;三国曹魏统治者重视生产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民族交融现象,促进了北方农牧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共20张PPT)
单元复习课
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 同 点 背景 封建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特点 创设新制度(县制等) 仿效汉制
侧重 富国强兵 移风易俗
目的 使秦国富强,取得兼并战争中的优势地位 巩固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作用 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交融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都取得了成功,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都巩固了国家统治 2.以少胜多的战役对比
名称 时间 战况 影响
巨鹿之战 前207年 项羽战胜秦主力 加速秦朝灭亡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战胜袁绍 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战胜曹操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 东晋战胜前秦 北方再次分裂战乱,南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3.北方民族交融
方式 实例 实质
民族迁徙和杂居 东汉、魏、晋时期,氐、羌、匈奴、羯、鲜卑等族内迁 (1)从形式上看,是汉化过程;(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农业化过程;(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西晋末年以来,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交往与 交流 北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战争或联合斗争 秦汉北击匈奴,内迁各族反抗西晋 1.(2023·新疆中考)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解析】由材料“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曹”指的是曹操。曹操通过官渡之战,歼灭袁绍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A
2.(2023·阜新中考)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 ”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
【解析】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西晋。
B
3.(2023·长春中考)右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首领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
A.农业发展 B.海外贸易
C.朝政腐败 D.民族关系
【解析】根据题干印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给内迁少数民族首领颁发印章,说明内迁少数民族归属西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因此题干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民族关系。
D
4.(2022·广东中考)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解析】“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反映了苻坚接受儒家思想的行为,这缩小了与汉族的区别,有利于民族交融。材料反映的不是官员选拔制度,也不能完善儒家思想体系,排除A、C,“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主张。
D
5.(2023·广州中考)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实行
C.北方政局的稳定 D.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依据题干“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民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正确。
D
6.(2023·深圳中考)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可知,题干说明南北朝时,北方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也传入南方,民族之间相互交融,D正确。
D
7.(2023·聊城中考)“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晋武帝 D.北魏孝文帝
【解析】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
革,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
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因此,材料评述的是北魏孝文帝,D正确。
D
8.(2023·荆州中考)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
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
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据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解析】根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
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以得出,民族交融方式多样,B正确。
B
9.(2023·广东中考)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是祖冲之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D正确。
D
10. (2023·重庆中考)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右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
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被称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
A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表明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在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体现在书法上,造成字体带有汉隶笔法,同时苍劲厚重,粗犷雄浑,A正确。
11.(2023 衢州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交融,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家A 他治学严谨,运用前朝刘徽的割圆术,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了世界近千年。
书法作品《B》
王羲之刻苦学习,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创作出这幅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作品。
材料二 正因时局的动荡,中原地区的民族向南迁移。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莫不有中原民族的足迹,有利于增进当地的文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南北朝的始末》
(1)写出材料一中科学家A的姓名和书法作品B的名称。
答:A:祖冲之。B:兰亭集序。
(2)根据材料二,描述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
答:变化:汉朝时,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贫穷;东晋南朝时,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生活富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3)综合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是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
答:祖冲之等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持续发展;王羲之等文化大师吸收前人经验,不懈追求,推动文化持久发展;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人们辛勤劳作,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解析】第(1)题,根据“精确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可知A是祖冲之;根据“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可知B是《兰亭集序》。第(2)题,根据材料二“江南之地,汉时火耕水耨,而无积聚”“东晋南朝时,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汉朝时,江南地区生产方式落后,生活贫穷;东晋南朝时,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生活富足,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第(3)题,结合材料说明即可,如祖冲之等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持续发展;王羲之等文化大师吸收前人经验,不懈追求,推动文化持久发展;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人们辛勤劳作,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34张PPT)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
的总称)中氐人苻氏建立的_____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2.概况:____年,前秦君主_____出动大军,发动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结果晋军大败
秦军。
3.影响:_____很快瓦解灭亡,_____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前秦
383
苻坚
前秦
北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_______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统治: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措施
(1)迁都:494年,孝文帝迁都_____。
(2)推行汉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等。
3.意义:促进了_________。
十六国
洛阳
汉语
汉服
汉姓
联姻
民族交融
三、北朝政权更替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_________;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
学习_________,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沿袭_________原有的统治方式
思想文化 _____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
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农业技艺
畜牧经验
中原地区
汉语
2.意义: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_____文化和精神文化,
并为_____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错易混】
1.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先后统一过北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其直接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的
文化。
隋唐
物质
【重点图片】
此图融汇了外来佛教和中原艺术风格。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穿着汉族服装,反映了孝文帝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的效果。
【思维构建】
1.淝水之战中强大的前秦为什么被东晋打败了
(1)从前秦方面看:①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交融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前秦军队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前秦军队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②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①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民族大交融趋势的出现,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3)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须作出抉择 内容 迁都 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汉化 政策 说汉语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穿汉服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汉姓 改鲜卑姓为汉姓
联汉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性质 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
影响 (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和商业)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族封建制度)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科素养 目标要求 示例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纷杂的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知道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和说明 【课时分层·演练】第7题
材料一 北魏鲜卑族的祖先居于北方之地,在乌洛侯国西北凿石室为祖庙。此后鲜卑族南迁,与祖地相隔遥远。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往石室拜谒,并书写祝文曰:“天子焘谨遣敞等用骏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灵……”最后,李敞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摘编自[北齐]魏收《魏书》
材料二 1980年,考古工作者根据《魏书》等史籍记载,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发现了嘎仙洞,洞壁刻有汉字祝文:“维太平真君四年……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冤,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见图)学者认为这一发现有巨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发现嘎仙洞石刻的历史意义,并指出文献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关系。
提示:历史意义:对于研究北魏鲜卑族的起源及迁徙有重要价值;体现了汉文化对鲜卑族的影响和民族交融的趋势;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又添实证等。关系:文献研究可以为考古发现提供指引,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或修正文献记载(或两者相互配合,互相佐证)。
1.(2023·宜宾中考)《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
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举行祭典由按照北土旧俗到按照华夏礼
制,这一变化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快了北
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交融,C正确。
C
2.[历史解释]在北魏平城时代,皇室经常在宫廷内举行宴会,宴会活动多是进行射箭
等比赛,保持游牧民族的风气。迁都洛阳后,活动变成“或赋诗,或射箭,各尽其能”。这
一变化说明北魏迁都后( )
A.地域文化南北分明 B.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C.官员素质明显提升 D.法家思想受到推崇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题目涉及北魏平城时代和迁都洛阳后的风俗变化,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政权封建化,中原文化受到
重视,B正确。
B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中原陷入十六国的战争混乱,在这些趁乱进入中原的北方少
数民族中,有两个政权曾一度统一北方,这两个政权是( )
A.吴国、东晋 B.蜀国、北魏
C.前秦、东晋 D.前秦、北魏
【解析】材料所述的这两个政权曾一度统一北方。结合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氐人
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
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因此,这两个政权是前秦和北魏。
D
2.(2023·临沂中考)“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阿坚”“谢公”“4世纪末”“以少胜多”,结合所学可知,“阿坚”指
的是前秦君主苻坚,“谢公”指的是东晋一方的总指挥谢安,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
在383年的淝水之战,C正确。
C
3.[历史解释]以下是太平真君时期北魏太武帝遣人在嘎仙洞石壁上所留刻石的拓片,
刻石采用汉字书写。据此可知当时(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鲜卑人受汉族文化影响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嘎仙洞石壁上所留刻石的拓片内容都用汉字书
写,说明北魏明显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B正确。
B
4.(2024·北京模拟)有学者说“鲜卑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
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解决这一
“问题”的有效方式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前秦的减赋禁奢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汉文帝编订户籍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积极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
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A正确。
A
5.(2024·亳州模拟)下面是魏晋时期的壁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民族交融仅限于农业 B.北方处于长期和平状态
C.北方封建化进程加快 D.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交流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北方内迁少数民族种地,汉人放牧,这体现了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交流。
D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文化冲突伴随文化交融,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格
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南北统一后
隋唐文化新的整合。这说明民族文化的交融( )
A.导致国家政权的并立与分裂 B.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
【解析】根据题干“文化冲突伴随文化交融,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格局”“促进了南北统
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可知,民族文化的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B正确。
B
7.[唯物史观]北魏王朝提倡“天下为公”,希望能够通过文化的整合,促进民族间的和谐。南朝
的后梁王朝提倡“天下为家”,希望能够通过宗教信仰的传播,促进民族间的和谐。这些可用于
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分裂中蕴含着大一统趋势 B.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已消除
C.南北地区文化已实现统一 D.少数民族封建化成效显著
【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和后梁都主张通过不同形式“促进民族间的和谐”,反映分裂中蕴含着
大一统趋势,A正确;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已消除,表述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北魏主张
通过文化整合促进民族间的和谐,后梁主张通过宗教信仰的传播,促进民族间的和谐,说明地
区文化还没有实现统一;后梁不是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能体现少数民族封建化,反映材料信息
不全。
A
8.(2024·佛山期末)陵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 汉景帝阳陵陶俑
随葬俑人物相貌区分度高,且神情严峻、目光锋锐,呈现尚武、强悍的风范。
随葬俑人物面貌线条柔和圆润,面带微笑,神情舒展。
——摘编自曹者祉、孙秉根《中国古代俑》
材料二 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群:
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袭汉文化传统,其中圆形封土墓底体现洛阳风格。 牵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骑马所穿的套装,至南北朝时已融入汉族特色。 洛阳北魏大墓出土东罗马帝国时期金币一枚。
——摘编自刘连香《洛阳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风”与民族文化交融》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的风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形成的原因。
答:风格:秦兵马俑人物形象严肃(神情严峻、目光锋锐),呈现出强悍的风范;汉景帝阳陵陶俑面带微笑,神情舒展。原因:秦朝法律严苛;秦朝社会氛围严肃,凸显皇权威严和至高无上;秦朝有尚武的风气。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创“文景之治”局面,百姓生活安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归纳北魏在民族交往、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
答: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
表现:推行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与东罗马帝国存在交流或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素。
答:主要因素:制度变迁,统治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社会习俗。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秦始皇陵兵马俑”“随葬俑人物相貌区分度高,且神
情严峻、目光锋锐,呈现尚武、强悍的风范”可概括,秦兵马俑人物形象严肃、呈现
出强悍的风范;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秦朝法律严苛,秦朝统治暴虐;秦始皇建立皇帝
制度;秦始皇通过兵马俑凸显秦朝军队的威武雄壮,军队战斗力强;根据材料一中“汉
景帝阳陵陶俑”“随葬俑人物面貌线条柔和圆润,面带微笑,神情舒展”可概括,汉景帝
阳陵陶俑面带微笑,神情舒展。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汉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汉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局面,百姓生活安乐。所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
景帝阳陵陶俑形成不同风格。第(2)题,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
位后,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所以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北
魏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根据材料中“牵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骑马所穿的套装,至南北朝时已融入汉族特色”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在民族交往方面的表现是推行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根据材料中“洛阳北魏大墓出土东罗马帝国时期金币一枚”可知北魏在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是北魏与东罗马帝国存在交流。第(3)题,综合上述材料秦朝的中央集权,汉朝统治者文景之治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汉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国古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素有制度变迁;统治者个人喜好;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对外交往(对外交流)等。
9.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开展了探究活动。
序号 材料
① 东汉时代,我国天气有变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但冷期时间不长。直到三国……(出现了)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直到3世纪后半叶,特别是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
——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②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刘知几《史通·内篇·书志》
序号 材料
③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从业人数增加很快。……(洛阳)城不仅五方杂处,市场繁荣,沽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区域,安置了南、北、东、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④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1)说明搜集上述材料对于研究该主题的意义。
答:意义:①有助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气候情况;②④有助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民族交融状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③有助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状况。
(2)若要进一步研究这一主题,还应该再搜集哪些类型的史料 请说明理由。
答:史料:出土文物、官方史料。理由: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官方史料可以弥补私人史料的不足,提高研究史实的可信度。(任举一例并说明理由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并说明评价历史问题应该坚持的原则。
答:评价:汉化措施对北魏来说,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对中华民族而言,丰富了民族文化;汉化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鲜卑政权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交融;从本质上说,汉化措施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任答两点即可)原则:一分为二地评价;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评价;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问题。
【解析】第(1)题,材料①反映的是气候情况,因此有助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气候情况;材料③反映的是北魏后期经济发展情况,因此有助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状况;材料②④反映的是政治方面,民族交融状况,因此有助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民族交融状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2)题,结合所学可知,要研究这一主题,需要一手史料佐证,官方史料补充,因此,可以搜集的史料有:出土文物、官方史料。结合所学可知,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官方史料可以弥补私人史料的不足,提高研究史实的可信度。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可以站在北魏的立场和中华民族的立场来评价。汉化措施对北魏来说,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对中华民族而言,丰富了民族文化;汉化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鲜卑政权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交融;从本质上说,汉化措施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评价历史事件需要一分为二地,或者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评价;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