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8 14:57:30

文档简介

绵阳南山中学 2024 年秋季高二 9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鲜为人知的事件”错误。由原文“给众所周知的事情添油加醋,或是揣
测未来的惊人事件”可知,新闻记者对众所周知的事件添油加醋,选项曲解为“鲜
为人知的事件”。)
2.D (“布尔斯廷是从个体心理、背后技术支持角度来解释伪事件的出现的”错
误。由原文“布尔斯廷把伪事件的出现归结为心理因素”可知,布尔斯廷是从个
体心理角度来解释伪事件的出现的。“背后一定有技术的发展与支持,有很多聪
明的人在开发……”是方可成的观点。)
3.A(由原文“同时他认为伪事件会催生出更多的伪事件,我们今天也同样存在”
可知 A项属于布尔斯廷提出的传统伪事件;“新型的伪事件”的特征包括情绪的
煽动,经常截取一个片段、一个画面的一小部分,然后无限地放大。BCD 三项均
符合“新型的伪事件”特点。)
4.①这场庆典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由公共关系顾问一手策划的。
②这场庆典主要是为了被报道或被再现,引起社区的注意,提高酒店的声望。
③庆典举办了,事件被广泛报道,达成了宣传酒店的目的。
(1点 1分,2点 3分,
3点 4分)
5.①消费者:受众有期待心理,期望看到有趣的新鲜事。
②生产者:为了传播和流量,生产者共同开发与制造。
③传播渠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传播渠道。
(每点 2分,共 6分)
6.C (A 项“革命形势光明”错,开头交代小说背景,主要突出运送任务的艰难
艰巨。B 项“斗争经验不足”错,经历多次失败依然开辟出新的交通线更能说明
他们的坚持、智慧和勇气。D项“客观的环境描写”错。“不再狰狞”是描写主
观感受。)
7.B(“目的是突出爷孙俩的深厚感情”错。发贵求雨是为了运输物资,表现发
贵想尽办法完成任务的决心和热情。)
8.①表现哥仨面对如何将物资运送过去这一严峻形势的紧张和担忧。
②表现发贵葬妻时心情的沉重悲痛,更好完成运输任务的坚定决心。
(每点 2分,共 4分)
9.①自然环境的渲染。通过溶洞阴冷、巨蟒盘旋、暗流涌动等自然环境描写,渲
染紧张的氛围。
②情节的环环相扣。采取设悬念、做铺垫等手法,通过看到同志被绑、寻找出口、
桂花落水等环环相扣的情节,营造紧张的氛围。
③人物的细节描写。通过“凝重”“偷偷”“一声尖叫”“瑟瑟发抖”等人物神
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紧张的心理。
(每点 2分,共 6分)
10.B(句意:公达前后共筹划了十二条奇策,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撰编未完成,
就去世了,所以世间不全知它们的内容。)
11.D(A.正确。去世,死;最终。句意:等到荀昙去世。/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
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D.“‘垂’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事垂就”
中的“垂”是“将近”的意思,“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中的“垂拱”指“垂衣
1
拱手”,“垂”是“下垂”的意思。句意:事情将成时被发觉。/(皇上)垂衣拱
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
12. C(“钟繇遇难题无法解决,咨询荀攸,荀攸总能帮他重新梳理思路”错误。
依据原文“繇言:‘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
意。’”可知,钟繇准备有所行动时就会反复思考,每次都是自认为没有什么可改
变的了,才拿去咨询荀攸,而荀攸的见解总是能出乎钟繇的意料。“自谓无以易”
是指自认为没有什么可改变的了,“辄复过人意”是指荀攸的见解总是能出乎钟
繇的意料。)
13.(1)“这个官员脸色不同寻常,恐怕会做什么奸猾的事情!”荀衢醒悟过来,
于是追查审问,张权果然是杀了人在逃亡。(非常:不同寻常;殆:恐怕,大概,
表推测;寤:通“悟”,醒悟,觉悟;推问:追查审问。每处 1分,共 4分。)
(2)荀攸说:“这些(物资)正是用来捉拿敌人的,我们为什么要离开退守军营
呢?”太祖看着荀攸笑了笑。(所以:用来……的;禽:通“擒”,捉拿;去:离
开,退守;目:用目看。每处 1分,共 4分。)
14.荀攸的看法:应先征讨袁谭、袁尚,再征讨刘表。
理由:①刘表表面看似强大,但其实胸无大志;
②现在袁氏兄弟交恶,正可趁内乱谋取他们。若二袁兄弟力量合并,就不易谋取
了。(每点 1分,共 3分)
15.D (“但从日到夜,耗时误事”错,诗歌尾联意思是谁说我们这些人吝惜光
阴?明明下棋下到夜深,尚未发觉时间流逝。此联表现的是诗人公事之余与友人
相约弈棋的快乐,他们一心专注,沉浸其中,以致忘了时间。)
16.①颔联写棋手对弈凝神静坐的形象,心如蛛丝般细致缜密,身如枯木般纹丝
不动。这启示读者,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专心致志,全心投入。
②颈联写棋手对弈失利时仍在精心运筹,希望扭转棋局。这启示读者纵然山穷水
尽也绝不轻言放弃,只有坚韧不拔,才有柳暗花明的转机。(每点 3分,其中诗
歌内容分析 1分,启示 2分)
【解析】颔联意思是“思绪仿佛蛛丝飘荡在天空,细细一缕却未曾断绝;身子则
像在蝉壳遍地的树下专心致志捕蝉的人,化成了一段枯树枝般,纹丝不动”,根
据注释“出于《庄子》中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意志专一,竟把
身子当作枯树,手臂当作树枝”可知,此处借典故写意志专一的重要性,故启示
应从“专心致志”角度进行回答。
颈联意思是“这一处棋有如湘东王萧绎,只剩一个活眼,确实该被吃掉。但
整盘局面势均力敌,我应当还能支持”,此联借用萧绎的典故,写出即使在下棋
时只剩下一目,也会坚持下去,不轻言放弃。故启示应从“意志坚韧”角度回答。
17.(1)弊在赂秦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每句 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给分,共 6分)
18.第一空:一蹴而就,轻而易举; 第二空: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19.①原文运用比喻,将“我”比作“快要窒息的鱼”,更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水对
“我”的重要;
②原文三个“何处”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突出了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我们将
无处安身的现状;
2
③原文使用问句,强化语气,加深了忧患之情,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引人深思。
(每点 2分,共 6分,从整散句角度作答若合理亦可给分)
20.C(文中加点的“会”的意思是“有可能”。A项,一小段时间。B项,擅长。C
项,有可能。D项,擅长。)
21.①但紧张不一定是坏事 ②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 ③更是考验家长
(每句 2分,共 6分)
解析:①处,后文着重说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
所以此处应填“但紧张不一定是坏事”。②处,结合后文“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
紧张存在”“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要放松心态”可知,
考生和家长均包括在内,后文强调家长,家长应放在后面,所以此处应填“不管
是考生还是家长”。③处,后文说“高考期间,家长要负责好‘后勤保障’工作”,
给考生创造良好的备考空间,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意在强调高考也是在考家长,
所以此处应填“更是考验家长”。
22. 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人体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潜在
能力,提升思考和行动的效率。
或: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压力的逐步提升,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人体潜在能力,
提升思考和行动的效率。
(改对 1处得 1分,改对 2处得满分,共 3分)
解析:画线句语病有两处:一是成分残缺,改法:删去“随着”或将“反而能够
逐渐激发出人体潜在能力”中“人体”提前,让“人体”作主语。二是语序不当,
“行动”与“思考”调换位置。
23.参照 2024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荀攸字公达,荀彧的侄子。荀攸的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荀攸年少时死
了父亲。等到荀昙去世,过去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请求为荀昙看守墓地。这年
荀攸十三岁,怀疑张权,对叔父荀衢说:“这个官员脸色不同寻常,恐怕会做什
么奸猾的事情!”荀衢醒悟过来,于是追查审问,张权果然是杀了人在逃亡。从
此对荀攸的才能感到惊异。董卓叛乱后,关东(讨伐董卓的)义兵兴起,董卓迁
都长安。荀攸与议郎何颙等人谋划说:“董卓不守信义,比夏桀、商纣还残暴,
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实际上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现在我
们干脆杀了他告慰百姓,然后占据崤山、函谷关,辅佐君王,来号令天下,这可
是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壮举啊。”事情将成时被发觉,何颙、荀攸被捕关在狱
中,何颙忧虑恐惧自杀身亡,荀攸言谈吃喝和往常一样,适逢董卓死去,得以免
罪。
太祖攻下白马城后返回,命令押送军用物资沿黄河向西行军。袁绍渡过河来
追赶,仓猝间与太祖相遇。诸将领都有些恐慌,劝太祖退回坚守军营。荀攸说:
“这些(物资)正是用来捉拿敌人的,我们为什么要离开退守军营呢?”太祖看
着荀攸笑了笑。于是把军用物资丢在路上引诱贼兵。贼兵竞相抢夺东西,阵势大
乱。太祖随即派步兵和骑兵攻击,大败袁军,太祖于是和袁绍在官渡形成对峙局
势。适逢许攸前来投降,说袁绍派淳于琼等人率一万多士兵押运粮草,将领骄恣,
士兵懈怠,可以中途截击。众人都怀疑他,只有荀攸和贾诩劝说太祖听从。太祖
亲自率军进攻打败了袁军。
3
七年,荀攸随太祖到黎阳讨伐袁谭、袁尚。第二年,太祖正在征讨刘表时,
袁谭、袁尚争夺冀州。袁谭派辛毗请降求救,太祖想答应,就这件事询问部下。
部下大多认为刘表强大,应先平定他,袁谭、袁尚不值得担忧。荀攸说:“天下
正是纷乱多变的时候,而刘表却稳守长江、汉水之间地盘,他没有吞并四方的志
向不问而知。袁氏占据四个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的土地,有甲兵十万,
袁绍凭宽厚得到众心,假使他的两个儿子和睦相处,保住袁绍创下的基业,那么
天下的灾难就不会停息了。现在袁氏兄弟交恶,这种形势下他们双方不能并存。
如果他们中的一方吞并了另一方则力量就会集中起来,力量集中后就不易谋取了。
趁他们内乱攻取他们,天下就可平定了,这个时机不能失啊!”太祖说:“好。”
文帝(曹丕)在东宫做储君时,太祖对他说:“荀公达,是做人的表率,你
应该尽礼节尊敬他。”荀攸曾经生病,世子(曹丕)前去慰问,独自在床下礼拜,
他受到特别尊敬就是这样。荀攸与钟繇交好,钟繇说:“我每次有所行动,反复
思考,自认为没有什么可改变的了;拿去咨询公达,他的见解总是又出乎我的意
料。”公达前后共筹划了十二条奇策,只有钟繇知道,钟繇撰编未完成,就去世
了,所以世间不全知它们的内容。
42024 年 9 月
绵阳南山中学 2024 年秋季高二 9 月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石艳 李丽婷 审题人:王方斌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 8页;答题卡共 6 页。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 2B
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
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人们有许多过分的期望,其中最简单的一项是以为世上有无尽的新鲜事。从前读到无聊
报纸时读者会说:“今天的世界也太无趣!”今天他便要抱怨:“这报纸也太无趣!”美国
的第一份报纸是本杰明·哈里斯的《海内外公共事件报》,1690 年 9 月 25 日发行于波士顿。
报纸承诺每月一期,准时面世。然而编辑解释道,“若频有事端”,出刊也会频繁一些。制
造新闻全然是上苍的责任,新闻人的任务不过是“如实记述我们注意到的大事”。
当然这种观念现在已经老掉牙了。如今的观念,借用旧金山《观察家》聘用的首席编辑
亚瑟·麦克尤恩的定义,最为恰当:“只要能让读者说‘哎哟喂’,那就算新闻了。”说得
严肃点,“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一位好编辑愿意将它付印,便是新闻”。我们曾经相信世界
上的“大事”不过只有那么多。如果没有有趣或惊人的事情发生,也不能怪在记者头上。不
能指望他无中生有,造些新闻出来。
然而在过去一百年里,尤其是在 20 世纪,一切都不一样了。我们觉得报纸应该塞满新
闻。如果没有明显可见的,或者普通市民也能看得到的新闻,那开拓进取的记者也理应能找
出点新闻来。即使没有地震、暗杀或内战,成功的记者也能挖出些故事来。如果找不到,那
就必须造一个——逼问公众人物,从平常事里挖掘出惊人的趣味,或讲述“新闻幕后的新闻”。
如果这些全都行不通,那就必须来一篇“记者述评”——给众所周知的事情添油加醋,或是
揣测未来的惊人事件。
我们对待“新闻”态度转变源于我们索要的超过现实世界所能提供的限度,便要求有人
编造出什么来补足世界的缺憾。我们的期望之所以变得如此毫无节制,背后有许多历史因素
可供溯源。然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期待之多,其程度之过度,是毫无疑问的。
这种新的人工合成新鲜事淹没了我们的固有经验,我称之为“伪事件”(Pseudo-events)。
Pseudo 这个前缀来自希腊语,意为虚假,或意图欺骗。伪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之所以
发生,是因为某人计划、安排或引起了它。一般来说,它不是火车失事,也不是地震,而是
一场采访。安排这个事件主要是为了被报道或被再现。因此,事件发生的方式都是为了报道
和再现的媒体方便。它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受到多广泛的报道。在事件发生前就“为日后报
道的便利”发出通告,行文中仿佛事件已经发生了。“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比不上“有
没有新闻价值”重要。一般来说,它的目的是成为一则自我实现的预言。
第 1 页 共 8 页
爱德华·L·伯内斯在他极富前瞻性的《舆论的结晶》一书中举了这个例子。某酒店的
所有者咨询一位公共关系顾问。他们问怎样才能提振酒店的声望,从而改善生意。在没那么
精致的年代,答案可能是雇个新厨子、升级管道系统、粉刷房间,或是在大堂装个水晶吊灯。
公关顾问的手法则迂回得多,他向管理层提议举办一场三十周年庆典。为此,一个委员会成
立了,成员包括一位杰出的银行家、一位社交名媛、一位著名律师、一位有影响力的牧师,
然后又安排了一场“事件”(比如说宴会吧)来吸引社区的注意,让大家意识到酒店对社区
做出过多么杰出的贡献。庆典举办了,照片拍了,事件被广泛报道,目的达成。这.场.庆.典.就.
是.个.伪.事.件.。
(摘编自丹尼尔·布尔斯廷《幻象》,符夏怡译)
材料二:
刘海龙:我们今天看到的伪事件,和布尔斯廷的时代相比,已经升了不知道多少级了。
他批判的一些现象,我们现在都觉得不太值得去批判了。
但他说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伪事件是为了传播被制造出来的,所以传播和流量是最
重要的。同时他认为伪事件会催生出更多的伪事件,我们今天也同样存在,出现所谓“自我
制造的新闻”,就是先造一个谣,然后再辟谣,用这种方式可以赢两次,可以有两次被关注。
而“新型的伪事件”的特征包括情绪的煽动,经常截取一个片段、一个画面的一小部分,然
后无限地放大。
布尔斯廷把伪事件的出现归结为心理因素,认为受众特别喜欢看这些戏剧性的、吸引眼
球的东西,最后沉迷其中。我觉得布尔斯廷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仅从个体心理的角度
来解释,没有看到背后的复杂因素,单纯去责备受众,指责受害者。
我觉得现在伪事件的变化非常大,变得更高级、更隐蔽了,不像他那个时候分得很清楚。
今天要去简单区分一件事是不是伪事件,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方可成:我非常同意。布尔斯廷怪大家的期待过高,这种心理学的解释也有道理,但像
刘老师说的,它只是拼图中的一块,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短视频出现,显然不只
是因为我们渴望,它就自己蹦出来了,背后一定有技术的发展与支持,有很多聪明的人在开
发,在拍摄,在写脚本,这是他们共同制造出来的。
我觉得略显遗憾的是,布尔斯廷没有更多地论述生产者还有传播渠道在里面发挥的作用,
而是过多地强调我们作为消费者、接收者的角色。
如今是一个以社交媒体为主导的时代,已经和当初布尔斯廷所在的大众媒体主导的时代
完全不同,大众媒体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权力,权力都在社交平台手中,它们实际上让伪事
件变得更加颠覆,登峰造极。
(摘编自《刘海龙、方可成谈<幻象>:在信息焦虑的当下,我们还能够相信什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布尔斯廷认为:新闻是由上苍制造的,新闻人只不过是忠实的记录者,这种观
念已经过时了。
B.20 世纪有进取精神的新闻记者对鲜为人知的事件添油加醋或揣测未来的惊人事件,让
报纸塞满新闻。
C.布尔斯廷所称作的“伪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被人工合成的,是人们的固有经
验无法感知的。
D.刘海龙认为布尔斯廷批判的一些现象,现在都觉得不太值得批判了,这主要是因为伪事
件已经升级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 2 页 共 8 页
A.《海内外公共事件报》编辑的解释,反映出当时的新闻报道,并不是以人们对新鲜事件
的期待为目的。
B.在亚瑟·麦克尤恩看来,那些能让好编辑愿意付印又能引起读者反应,新鲜或者惊人的
事件就是新闻。
C.人们对待“新闻”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人们的期待毫无节制,超出了现实世界所能提供
的限度。
D.刘海龙、方可成一致认为布尔斯廷是从个体心理、背后技术支持的角度来解释伪事件的
出现的。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新型的伪事件”的一项是(3分)
A.个别的网络账号管理者做戏套路足,表面上“无意造谣”“不小心获得高流量”,在事
件反转后又第一时间转发辟谣信息。
B.针对网上狗咬人的视频,有人故意只剪切人们驱赶狗的部分,忽略“狗咬人”的部分,
意图煽动爱狗人士情绪,激化矛盾。
C.近日,某大学老师上课时用课件展示了一个错误观点并进行了批判,但被某些人恶意截
取并转发,断章取义成老师的观点。
D.某明星在西安开演唱会,有自媒体说你看这边发洪水,那边声色犬马,他们把两件不相
关的事放在一起,让大众觉得愤怒。
4.材料一最后写道:“这场庆典就是个伪事件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得出此结论的依
据。(4 分)
5.当前短视频常常制作传播伪事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白头滩
杨秋明
汀江,日夜不息地流淌着,由北往南,亘古不变。
发富、发贵是同胞兄弟,汀江上航船的好把式。他们刚接到任务,负责把一批紧缺的食
盐和药材从白石角送到红石渡,再由红石渡经挑工秘密送往江西。
白头滩在白石角到红石渡的中部,地处小桃河汇入汀江的交叉口,整个滩头连绵一里有
余,河道宽阔。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
路的咽喉。
这时候,发富、发贵正和秘密交通队长汤武一起。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
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①他们一脸凝重。目光越过白头滩,望着对面葱郁
的大山,他们的眼前出现了儿时在小桃河玩耍时的情景——河水清澈凉爽,河道纵横交错,
两岸有许许多多的溶洞。
“小桃河溶洞的那一头会不会有出口?”看着发呆的哥仨,发富的老婆茶花随意一说。
“啊,真有可能。”哥仨几乎同时跳起来。他们连忙备好砍刀、鸟铳和油松枝,跃上舢
板船,向小桃河口划去。两岸溶洞密布,神秘莫测。
发富、发贵儿时跟随爷爷在汀江沿线风里来雨里去,没少到过这些沟沟壑壑。他们记得
每次发大水,爷爷总能从里面捕捞出大量雪花花的鲢鱼。但爷爷警告说,谁家的叔叔、谁家
的爷爷,进去了就没再出来,你们将来不能乱闯!爷爷去世后,他们的确没有进来过。
他们循着爷爷当年的路线,把舢板船划进溶洞里的暗河。溶洞里阴森湿冷,嘀嘀嗒嗒的
水帘很有几分神秘,偶尔也会有一两只石燕飞过。河水闪闪发亮,最深处也不过一丈,一竹
第 3 页 共 8 页
篙就能撑到底。发富负责撑船,发贵打着火把,汤武举目张望,寻找任何可能的出口。但七
转八拐,绕了大半天,最终又回到入口处,只好原路返回家。
汤武临时有事,回红石渡去了。发富像泄了气的皮球,有气无力地躺在竹床上,任凭茶
花怎么问他,只是不吭一声。发贵在另一头的厢房里,坐在床头抽着旱烟,老婆桂花给熟睡
的孩子擦脚,嘴里却絮絮叨叨地说:“发大水时鱼从哪里来的?不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找
吗?”
“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发贵忧虑。
“东闪晴,西闪雨。刚刚我看到西边一闪一闪的,估摸着要下大雨了。到时你带上我,
我来帮你找。”桂花走过去,心疼地抱住自己的男人。
一夜无眠,发贵眼前老是晃动着爷爷的身影。天还没亮,他就偷偷地带上香烛,来到对
面山头,跪在爷爷的坟前,摩挲着墓碑上的字,希望爷爷保佑他找到新通道。不知跪了多久,
天空慢慢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碑前的香火瞬间被浇灭了,发贵哈哈
大笑起来:“爷爷啊,我的亲爷爷,您是在帮我寻找鲢鱼的来路吗?”他飞奔着往家里跑去。
桂花站在门前,双手接着从屋檐口流下来的雨水,看见发贵回来,大声喊道:“我们可
以去捞鱼了!”发贵看着老婆高兴的样子,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又傻傻地笑了。
换好衣服,和发富商量,哥俩觉得家里人值得信任,于是带上桂花,跳上舢板船,再次
往小桃河口划去。
果然,从岔道口开始有鲢鱼漂出来。他们循着鲢鱼漂出来的河道,一个岔道挨着一个岔
道往里面划,一连三个岔道都是断头路。来到第四个岔道口,这是一个又矮又窄的洞口,周
围长满了水草,很容易被忽视。在火把的映照下,只见大量雪白的鲢鱼从低矮的洞口涌出,
接着是带着树叶枯枝的洪水。就这里了,三个人高兴极了,举起竹篱、船桨一阵乱舞。舢板
船剧烈摇晃着,溅起阵阵水花。
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忽然,一阵凉透骨髓的冷风从
四周包围过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发富、发贵抬起头,看见一条巨蟒盘
旋在一丈开外的岩石上。舢板船还在向前移动,眼看离岩石越来越近了,蟒蛇或许受到了惊
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富抓起鸟铳,朝蟒
蛇的头部就是一枪,蟒蛇从岩石上栽了下来,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也就在枪响的同时,发
贵一跃跳进水中去救桂花。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
深处拽。他赶紧屏住呼吸,用手紧紧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稳住身子,一寸一寸往上移。好
不容易浮出水面,发富连忙伸出竹篙,把发贵拉上船。
兄弟俩把小船往外撑,来到主河道,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但是
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
仍一无所获。爬到船上,两个男人抱头痛哭,天空好像瞬间崩塌了。
汤武从红石渡返回,听茶花说哥俩已经去寻找出口了,急忙赶到小桃河。
河水渐渐下降,洞中也不再有鲢鱼涌出,河道里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周围漆黑一片。哥
仨会合,强压着内心的悲痛,慢慢向前划。河道时宽时窄,时深时浅。不知过了多久,前面
透出了大片光亮。在白头滩上游三里多路的地方,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出口,刚好可
容纳舢板船出入。
桂花在哪儿呢?当天夜里,哥仨又偷偷地去寻找,终于在下游的羊牯滩发现了桂花的尸
体。发贵悄悄地把桂花埋在爷爷坟墓的下首,他没再流泪,②脸上写满了凝重。
一条新的交通线绕开了那段滩头,可贵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安全运出。
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
(有删改)
第 4 页 共 8 页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交代运送食盐和药材的路线,意在强调虽然路途遥远艰难、任务艰巨,但使命
光荣、革命形势光明。
B.发富他们在开辟新的交通线时,经历多次失败,这说明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封锁严密以
及他们斗争经验不足。
C.小说中的桂花聪明、贤惠、勇敢,她支持丈夫革命,在帮助丈夫等人寻找新交通线时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D.“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这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也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
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叙写发富、发贵儿时跟随爷爷在小桃河捕鲢鱼,并以爷爷的警告
为下文写遇险埋下伏笔。
B.小说描写发贵祭拜爷爷求大雨的场景,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目的是
突出爷孙俩的深厚感情。
C.“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生动形象地写出河道的凶险,表现了兄弟俩经历
劫难后的紧张恐惧心理。
D.小说通过设悬念、作铺垫等艺术手法,在“疑无路”与“又一村”之间反复迂回,既引
人入胜,又加深了主题。
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部分都写到“凝重”,人物心理却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小说没有写战争的硝烟,却充满紧张感,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也。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
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
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何颙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
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
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
会卓死得免。
太祖①拔白马还,遣辎重②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
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
乃纵步骑击,大破之,太祖遂与绍相拒于官渡。会许攸来降,言绍遣淳于琼等将万余兵迎运
粮,将骄卒惰,可要击也。众皆疑,唯攸与贾诩劝太祖。太祖自将攻破之。
七年,从讨袁谭、尚于黎阳。明年,太祖方征刘表,谭、尚争冀州。谭遣辛毗乞降请救,
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群下多以为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攸曰:“天下方有
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
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
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太祖曰:“善。”
文帝在东宫,太祖谓曰:“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攸曾病,世子问病,
独拜床下,其见尊异如此。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复思惟,自谓无以易;以
咨公达,辄复过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第 5 页 共 8 页
(节选自《三国志·卷十》)
【注】①太祖:指曹操,这时荀攸被曹操征召为汝南太守。②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
搬运的物资。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B.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C.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D.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及昙卒”与“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卒”字含义
不相同。
B.“关东”,文中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的“关中”则
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C. “桓文”是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并称,他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齐桓晋文之事》中
提到的“齐桓晋文”即指他们。
D. “事垂就”的“垂”在文中意为“将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鸣琴垂拱,不
言而化”的“垂”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荀攸自小聪慧。十三岁的荀攸就能观察出张权的脸色有异,并推断他有所隐瞒。
B. 荀攸深受器重。太祖夸奖荀攸是做人的表率,世子甚至曾经亲临病榻问候病情。
C. 荀攸智谋过人。钟繇遇难题无法解决,咨询荀攸,荀攸总能帮他重新梳理思路。
D. 荀攸极具胆识。一介文人,敢于行刺董卓,事败入狱也是不惧生死,谈笑自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
(2)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
14. 在征讨刘表和二袁(袁谭、袁尚)的先后顺序上,荀攸持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请简
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二)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①。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③不曾知。
【注】①出于《庄子》中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意志专一,竟把身子当
作枯树,手臂当作树枝。②《南史》记载,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围棋中,棋子在棋
盘上围成的空白交叉点称为“目”。围棋需要两目才能存活,一目就是死棋。③参横月落:
参,参(shēn)星,二十八宿之一。参星横斜,月亮落下,指夜深。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开门见山,照应诗题,既交代弈棋之缘由,又暗含忙里偷闲的意趣。
B.颔联设喻用典,或直写心理,或以形显神,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棋手形象。
C.颈联叙中有议,呼应首联“席上谈兵”,“诚、尚”二字蕴藏棋局走势。
第 6 页 共 8 页
D.尾联运用反问,表现出诗人的自省,弈棋虽乐,但从日到夜,耗时误事。
16.这首诗写的是弈棋,但也引发读者弈棋之外的联想。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说说此诗给读
者哪些人生启示。(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五个字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而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一句是“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和“________”两句,用比喻描绘长桥之雄伟和复道
之绚丽。
(3)青年学子应立志成为国家与社会的脊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论语·泰伯》中曾子就曾指出“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西部岷江之上,是中国最出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这项古老的无坝引水
工程并非________,而是在漫长的尝试与实践中发展而成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
敢、智慧的结晶。
伫立水边,听着________的涛声,我的心与波涛一同澎湃;望着跳跃奔流的江水——“卷
起千堆雪”,我的心被至清之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可是,想到黄河将成为泥
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江河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
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 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水质干净、水流不断,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
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
追寻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
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
—如今,他们就靠立在伏龙观前的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
堰同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仿佛快要窒息,无处安身,失去生命之泉,没有可
供自由呼吸的天地和可供安枕的绿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
好?(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在高考考场上,紧张或许在所难免, ① 。在心理学中,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
用倒 U型曲线来解释。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随着压力的逐步提升,反而能够逐渐激发出人
体潜在能力,提升行动和思考的效率。所以适度的紧张对考生来说是好事。
面对压力,紧张是正常现象,刻意追求过于放松的心态反而违背常理,会.适得其反,进
一步加剧紧张焦虑的心态。 ② ,都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紧张存在,不要对放松心态过于执
着。尤其是对家长来说,切忌一味地反复劝诫考生要放松心态。
高考从来都不只是考学生, ③ 。专家认为,高考期间家长要负责好“后勤保障”工
作,给予考生一个独立、安静、不被打扰的备考空间就是对其最大的帮助。不要总是围着孩
子问“你考得怎么样?感觉如何?”给予考生过多的额外关注,会给考生带来额外的心理压
第 7 页 共 8 页
力。高考期间家长更应该像往常一样,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规律。只有父母的状态正常,
考生才能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考试。
20.下列句子中的“会”与文中加点的“会”,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祝
福》)
B.会享受的人,屋里放上冰箱,院内搭起凉棚,他就免受暑气的侵袭。(《北平的夏
天》)
C.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雷
雨》)
D.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林教头
风雪山神庙》)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3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越洋情书》中写道:“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
得,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这种“双向奔赴”,让距离不再遥远,
让彼此抵达心灵的花园。而“双向奔赴”一词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亦适用于各种关系,
如: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8 页 共 8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