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登泰山记》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8 15:2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2 登泰山记——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1.对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
C.是日观道中石刻 是:判断动词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磨灭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驾一叶之扁舟 B.世皆谓之天门云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3.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
C.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中石刻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泰安 B.须臾成五采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D.多平方,少圜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B.“泰山之阳”中的“阳”是南面的意思。
C.“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乾隆”是清高宗的谥号。
D.“戊戌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6.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崖限当道者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东海也
7.下列有关《登泰山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姚鼐所写的一篇攀登泰山的游记,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文字简洁生动。
B.本篇游记在写景方面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将泰山的景色描绘得形象生动。
C.文章开篇交代地理环境,手起刀落,从小处着笔,像抽象画一样,只拿出形成轮廓的汶水、济水和古长城勾勒了泰山的轮廓。
D.在从京师到泰安路程的描写中,作者连用“历”、“穿”、“越”、“至”四个动词,写出了旅途的艰苦,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形象。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登泰山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句写出了作者俯瞰泰安城所见的美景。
9.《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在山顶待日出时风扬积雪的语句是“_________”。
10.《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出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1.《登泰山记》中作者直接描写红日跃出海面,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太阳如朱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与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孔子登泰山,想必会边走边思。边走边思,必须安之若“泰”,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①____________。
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②____________,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与神迹。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鲜花满山,松、柏、柳、杨、槐、梧桐、花楸、垂枝朴、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耸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群大群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了一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③____________。道法自然不是乱法,法的是泰山。如果在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泰”。
1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3.文中画框的部分,如果改成“发现它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鲜花满山,松、柏、柳、杨等各种树木耸立,山谷苍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4.下列句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粗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贸易谈判中,葛经理诚恳地说:“宁可我们吃亏,也不能让你们受累。”
B.张老师下课时说:“我们今天的课后作业就是预习《红楼梦》的第五回。”
C.泰戈尔曾经说过,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才算真正生活在这世上。
D.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天台山日记
癸丑之三月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①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②盆中物也。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③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④,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⑤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渡溪涧,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⑥隐身地。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於菟:老虎。②阊门:苏州的一个城门,这里指代苏州。③潦:路上的积水。④烨烨:火焰旺盛的样子。⑤寺:国清寺。⑥寒山、拾得:唐朝两位名僧。
15.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循岩A右行B从石隘C仰登D岩坳E有两石F对耸G下分H上连
16.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绝旅人”与“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B.“以朗霁为缘”与“缘溪行”(《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字含义不同。
C.“循路登绝顶”与“循以入”(《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循”字含义不同。
D.“旁无余地”与“一车炭重千余斤”(《卖炭翁》)两句中的“余”字含义不同。
1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山在宁海以西,从宁海到天台山脚下,经梁隍山、松门岭,传闻途中常有老虎出没。
B.想到第二天就要登天台山,徐霞客激动得睡不着觉,一直望着满天星辰,等待天亮。
C.天台山树木秀拔,峰峻石奇,山水相映,岭角山花烂漫,溪边花草芬芳,美不胜收。
D.攀登天台山,有时溪深撑筏以渡,有时附壁攀岩而过,虽路途艰险,但仍为之倾心。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
(2)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
19.梁启超曾赞美徐霞客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请从文本第四段中举一例,简要分析徐霞客的科学精神。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亭子以东从脚下起都被云雾弥漫。“漫”,弥漫。解释正确。B.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动词,照。解释正确。C.句意: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是”,指示代词,这。解释错误。D.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漫”,磨灭(石碑经风雨侵蚀而自己模糊不清)。解释正确。故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结构助词,的。驾驭像一片小树叶那样的小船。B项,代词,它。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C项,代词,它。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D项,代词,它。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故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B项中“道”是动词,解释为“走”,A、C、D三项中的“道”均为名词,解释为“道路”。故选择B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词语的意义。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智力”对应的是“智慧、力量”,“其实”对应的是“它的果实”,还有是此意的转移,如“成立”转移为“成人”,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注意区分。A项,“至于”,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情;C项,“动摇”,古义:摇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D项,“平方”,古义:平整,方形。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指平方米;B项,“须臾”古今同义,片刻,指时间短暂。故选B。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谥号”错,应该是年号。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故选C。
6.答案:B
解析:A项是判断句,“……也”是标志。C项是判断句,“……也”是标志。D项是判断句,“此……也”是标志。B项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限当道者崖”。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从小处着笔,像抽象画一样,只拿出形成轮廓的汶水、济水和古长城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错误,文章开篇从大处着笔,交代泰山及其周边环境。故选C。
8.答案: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答案:大风扬积雪击面
10.答案: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11.答案: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12.答案:①就没法思了;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③泰山是一条准绳
解析:①处,前文是说“思”的时候一定要稳,语境中假设了惊魂未定的情况,那么对应的就是“思”的情况,故此处可填“就没法思了”之类的内容。②处,作者以为泰山是圣山,除了石刻等没有别的东西,故此处可填“泰山似乎寸草不生”之类的内容。③处,根据后文“道法自然不是乱法,法的是泰山”可知,语境是说泰山是世界的准则,故此处可填“泰山是一条准绳”之类的内容。
13.答案:原句列举了十几种树木,呼应了后文的“万木”,直观地展现了泰山树木种类和数量之多;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这么多树,流露出其流连山林的欣喜之情。改句只列举了几种常见树木,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原句“松\、柏、柳、杨、槐、梧桐、花楸、垂枝朴、石竹、麻栎、海業、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列举了很多树木,并呼应了后文的“万木”,直观地展现了泰山树木种类和数量之多。作者列举泰山的树种,表明其对泰山树种了如指掌,由此可知其是因为喜欢才去了解这些知识,读完后能感受到作者流连山林的欣喜之情。改句以“松、柏、柳、杨等”简略介绍,无法达到上述表达效果。
14.答案:A
解析:A项和文中加粗的“我们”都是指包含说话人在内的特定范围的人。B项,指不包括说话人在内的特定范围的人。C项,泛指所有人。D项,特指小明。
15.答案:BDG
解析:“循岩右行”和“从石隘仰登”结构相同,应独立成句,故B、D两处应断开;“岩坳有两石对耸”主谓宾齐全,其后应断开,即G处应断开。
16.答案:C
解析:“含义不同”错,两者含义相同,都是“顺着”的意思。A项,两者都是“断”的意思。B项,前者是“缘分”的意思,后者是“沿着”的意思。D项,前者是“多余”的意思,后者是“整数后表示不定的零数”。
17.答案:B
解析:“想到第二天就要登天台山,徐霞客激动得睡不着觉”错,结合原文“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可知,徐霞客睡不着觉是因为听说繁星满天,第二天可晴天登山。且“一直望着满天星辰,等待天亮”也不正确,原文有“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说明他先是睡着了,五更时醒来,听说繁星满天。
18.答案:(1)走了十五里,路有岔道,勒马向西朝着天台山去,天色逐渐转晴。
(2)岩壁上凿有小孔用来通行,孔中只能容得下半只脚,身体贴着岩壁走过去,惊心动魄。
19.答案:“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徐霞客经实地考察,得出植物生长与地形、气候有关的科学结论,体现了徐霞客尊重实地考察、善于科学推理的科学精神。
解析:题干点明是“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在文本第四段中筛选出相关内容,即“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徐霞客在游览时,观察到山脚下山花已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推测是地处高寒的原因。他在游览时,还能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富有科学精神。
参考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 从宁海县西门出城。天空阴云散尽,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了三十里,到达梁隍山。听说这里路边有老虎出没,一个月伤害几十人,于是就停宿于旅店。
四月初一日 早上下雨。走了十五里,路有岔道,勒马向西朝着天台山去,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势险峻,道路湿滑。山岭近旁有很多矮矮的松树,苍老的枝干弯曲着,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像城里人种的盆景。在高峻的山岭间爬上爬下,深山荒凉寂静。害怕老虎躲藏在草丛中,因此草木都被烧掉了。泉水轰鸣,劲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的旅人。
初二日 吃完饭,雨才停。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岩石渐渐清澈、幽静。走了二十里,傍晚抵达天封寺。睡卧床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事,若有缘分则雨过天晴,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天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的。等到五更时,从梦中醒来,听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欢喜得睡不着觉。
初三日 早晨起来,果然日光像火光一般闪耀,于是决定向山顶进发。向上登了几里,到达华顶庵;又走了三里,将要接近山顶,到太白堂,顺着路登上了最顶峰。荒草被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有一寸多厚,环顾峰下四周的山峦,美丽的鲜花、碧玉般的绿树,满眼望去清晰精巧。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地处高寒的原因。
初五日 有下雨的迹象,但顾不上了,选择了去寒岩、明岩的路,从国清寺向西门寻找乘骑。乘马来到,雨也下起来了。走了五十里到步头,雨停了,乘骑也打发走了。走了二里,进入山中,山峰倒映在萦绕流动的水中,树木秀丽,岩石奇异,心情因此很快乐。渡过溪涧,走了三里,到达明岩。明岩是寒山、拾得隐居的地方。
初六日 凌晨离开寺院,走了六七里到寒岩。顺着岩石右边行走,从岩石的狭窄小路向上攀登。山岩的低洼处有两块岩石相对耸立,下部分开而上部连接,即所谓“鹊桥”,可以和方广寺的石梁互争奇异了,只是少了飞流直下的瀑布罢了。回到僧舍吃饭,找竹筏渡过一溪流。顺着溪流往山下走,这一带都是陡峭险峻的山崖,上面荒草盘结、树枝下垂,里面大多是海棠树、紫荆树,浓荫倒映在溪中。已经走到一个山嘴处,岩壁直插涧底,水沟深且水流急,旁边没有多余可行走的地方。岩壁上凿有小孔用来通行,孔中只能容得下半只脚,身体贴着岩壁走过去,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