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8 15:5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变化中的
春秋
时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课
趣味导入
郑庄公偷割周天子的麦子?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铁器、牛耕等出土文物图片及相关文献的记载,分析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局势的影响,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2.分析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变化的原因,如生产力的发展、诸侯争霸、民族融合等,理解周王室衰微的前因后果。
3.知道春秋时期主要霸主,从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汲取正能量,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正义勇敢、诚实守信等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思历史中的错误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壹:
春秋时期
的经济发展
周平王东迁洛邑
进入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开始
秦朝
建立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5年
公元前
221年
前期:春秋
后期:战国
东周
“春秋”:因孔子编订的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公元前770年,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次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1.农业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1)生产工具革新——
【任务1】阅读教材P29,农业的进步体现在哪些方面?
铁制农具(春秋后期出现)
春秋时期的
铁农具
北京人使用的
石器
河姆渡人使用的
骨耜
商周时期的
青铜铲
笨重,使用不方便
硬度不够,不够锋利不耐用
青铜虽硬,韧性不好,易断
“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桓宽《盐铁论》
锋利、韧性好、耐用、造价低廉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1.农业
(2)耕作方式改进——
牛耕(春秋后期出现)
春秋牛耕画像砖
春秋牺 (xī)尊
(现藏上海博物馆)
“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牛),为畎(quǎn)亩(田间,田地)之勤。”
——《国语·晋语》
【任务2】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作用)?
人力
畜力
影响: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行业不断增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勾践剑(上)与
夫差矛(下)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春秋战国时期 湖北荆州“丝绸宝库”马山一号楚墓)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
楚国精美漆器
虎座鸟架鼓
煮盐示意图
青铜业
冶铁业
纺织业
煮盐业
漆器业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3.商业
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商品交换市场
齐桓公“宫中七市”。
——《战国策·东周》
刀币
布币
圆钱
蚁鼻钱
农业
促进
促进
手工业
商业
促进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4.影响
【任务3】春秋时期各地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铁犁牛耕
效率提高
开垦荒田
精耕细作
私田
出现
公田
荒废
诸侯国田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
经济实力增强。
公田没有人去耕作,周王室经济实力逐渐衰退。
诸侯势力壮大
周王室衰微
设县、郡控制地方不再分封
分封制瓦解



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贰:
王室衰微
二、王室衰微
【任务4】根据课本P29-30内容,结合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归纳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哪些?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关系
西周
东周
结论
直辖
方圆千里
直辖
方圆百里
直辖
14万人
直辖
几千人
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
人口所剩无几,
财力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
有最高的地位
天子成为傀儡,
依靠强大的诸侯
政治地位下降
经济薄弱
兵力下降
面积缩小
表现:经济实力下滑;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地位下降。
二、王室衰微
层层分封土地和人口
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竞相争霸,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西周——分封制
东周——分封制逐步瓦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向周王定期缴纳贡赋
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周天子仅管辖洛邑一带
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没权
没地
没臣
没钱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二、王室衰微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研读
P24
【任务5】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的九鼎八簋,是僭越礼制的行为。
这说明当时国家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社会动荡、四分五裂的状态。
我要当老大
叁:
诸侯争霸
三、诸侯争霸
春秋争霸形势图
秦穆公
晋文公
齐桓公
楚庄王
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
(hé lǘ)
【任务6】 阅读课本,找出春秋争霸的原因、目的、口号,并在图中标注出春秋霸主。
(1)原因:
(2)目的:
(3)口号:
(4)主要霸主:
①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壮大;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追逐自身利益(人口、土地、权力)。
争夺霸主地位
“尊王攘夷”(尊敬王室,排除夷狄)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任务7】 诸侯争霸为什么要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
(1)周王室虽然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打着“尊王”的口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2)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威胁中原华夏诸国,打着“攘夷”旗号充当保护色,能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
宋襄公
1.概况
三、诸侯争霸
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
2.春秋霸主
【任务8】 结合材料及地图,思考齐国为何能成为春秋首霸?
材料1:“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担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领。
——P30相关史事
材料2: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公羊传·僖公四年》
①地理优势:齐国近海,有渔盐之利,盛产鱼盐,经济富庶,工商业发达;
②政治优势: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国家势力大为增强。
③外交优势: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号令诸侯。
三、诸侯争霸
2.春秋霸主
春秋首霸——齐桓公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代齐国第16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主持国政。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
(前685——前643年在位)
成语典故:尊王攘夷
三、诸侯争霸
晋文公称霸
2.春秋霸主
晋文公,(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8年),晋朝国君。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狄族人的地方逃跑,至翟国,在翟国被晋国攻打后,又逃往其他国家,自此流亡19年,经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八国。
晋文公即位后,中原群龙无首,楚国乘势崛起。晋文公先翦除楚国的羽翼,击败曹国、卫国,使二国与楚国绝交。公元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在卫国的城濮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晋文公继而联合秦国,攻打亲楚的郑国,阻止日后楚国的北进。
(前636——前628年在位)
成语典故:退避三舍
三、诸侯争霸
楚庄王称霸
2.春秋霸主
(前614——前591年在位)
成语典故: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楚庄王,芈姓,名熊旅。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迷于酒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喝得正痛快的楚庄王很不高兴。伍举请他猜谜语“有一只鸟停在宫殿内,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啊?”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并举伍举、苏从担任要职。重用孙叔敖治理内政,兴修水利,推行县制,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出兵征伐陆浑之戎(在今河南嵩县及伊川县境)为名,公然陈兵于周王朝都城洛邑郊外,向周天子使臣询问九鼎之轻重,意在显示楚有席卷中原、号令天下之实力,展示了楚国的强大和庄王的野心。晋楚邲(bì)之战(今河南郑州北),大胜全胜,促成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由此遂称霸中原。
三、诸侯争霸
2.春秋霸主
(前659——前621年在位)
成语典故:秦晋之好
秦穆公,也称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人。秦穆公继位后,任百里奚、蹇叔、公孙枝为重臣,先后扶持晋惠公、晋惠公、晋文公即位,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称为:秦晋之好。秦穆公急欲进兵中原完成霸业,被晋襄公于崤山埋伏全歼,受晋、楚两大强国压制,东进中原的计划受阻后,便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招来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作谋士,在由余的协助下,秦国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12个国家,周王特加祝贺,并赐予金鼓,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诸国,开辟国土千余里,遂称霸西戎。
秦穆公采用仁政治理国家,对百姓仁爱,善于任贤纳才。他在位期间,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秦国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他也是春秋五霸之一,获得了后世的称赞。
秦穆公称霸西戎
三、诸侯争霸
2.春秋霸主
(前650——前637年在位)
宋襄公(?-前637年),子姓,名兹甫,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春秋时宋国国君,公元前650年至公元前637年在位。《史记》中记载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内乱。宋襄公率领卫、曹、邾等国兵马送齐太子昭回国即位,是为齐孝公。此次行动使宋襄公声名大振。宋襄公十三年(前638 年),宋襄公出兵伐郑。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急忙从郑国撤军,在泓水与楚军相遇,楚军开始渡泓水,目夷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渡河之时发动攻击,宋襄公以“不鼓不成列”为由拒绝。楚军渡河后尚未列阵,目夷再次请求出击,宋襄公又拒绝,坚持等楚军列好阵后才开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在战斗中受伤。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因坚持“仁义”而战败,被众人唾弃,但他“仁义”的思想却影响了先秦诸子中的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反对战争的思想家。
仁义之师--宋襄公
三、诸侯争霸
2.春秋霸主
吴越争霸
吴王夫差矛
越王勾践剑
吴王阖闾(前514—前496年)是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公元前506年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公元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吴王阖闾因伤逝世。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迫使越王勾践向他称臣。齐国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
勾践(前496—前465年)十年卧薪尝胆,公元前473年,趁夫差在中原会盟内部空虚之时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成语典故:卧薪尝胆
三、诸侯争霸
小游戏,连连看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越王勾践
一箭之仇
老马识途
退避三舍
兵不厌诈
厉兵秣马
秦晋之好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卧薪尝胆
兔死狗烹
三、诸侯争霸
3.争霸影响
【任务9】 结合地图及材料,归纳春秋争霸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1:“ 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2:“诸侯国在争霸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辖地,吞灭了周围的戎狄部族。这些地区的戎夷部族,迅速与华夏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
——《简明春秋史》
材料3:春秋战国期间的混战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各诸侯国为了不被吞并,纷纷实行改革来提高自己的国力,著名的有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春秋初期有140多个诸侯国
春秋后期诸侯国数量只剩十几个
(1)诸侯国变少,逐渐有统一趋势;
(2)促进了民族交融及周边民族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3)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变革。
积极
三、诸侯争霸
3.争霸影响
【任务9】 结合地图及材料,归纳春秋争霸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生产被破坏,田地荒芜。”
消极: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春秋时期诸候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戎约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蔡、邦、滕14国代表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召开规模盛大的弭兵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战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弭(mǐ)兵大会
P32
春秋无义战
课堂小结
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一、经济发展
2.手工业:
3.商业:
二、政治形势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1.农业:
表现:
背景:
口号:
霸主:
影响:
积极
消极
春秋后期,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规模不断扩大
出现商品交换市场,使用金属货币
礼崩乐坏,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天子失去了实际统治权
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尊王攘夷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课堂小结
2.《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②诸侯不再听天子命令;③诸侯之间常进行争霸战争;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1.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从木、石、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铁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C
B
课堂小结
3.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动荡的春秋时期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早期国家的产生
4.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王室衰微 B.礼崩乐坏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