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
1.【答案】A【解析】题目中提到在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发现了水稻遗存,这是直接的历史证据,证实了岭南地区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稻作农业的发展,故①正确;题目中描述了多处柱洞组(干栏式房屋建筑遗迹)构成的建筑遗址,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建造了固定的住所,形成了定居的聚落生活,故②正确;题目中提到墓地呈现分区、分级规划,其中高等级墓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包括玉琮、玉钺等玉石礼器。这些描述明确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贫富差距和等级差异,故③正确;题目中的考古发现并未提供直接证据来表明当时已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国家。墓葬的分区、分级规划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而非国家的统一集权,且不符合先秦时期史实,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答案】B【解析】据图1“汉”“政府”“买入”卖出”“盐”“铁”可知,是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据图2“唐”“政府”“夏秋”“地税”“户税”可知,是唐代的两税法。汉代盐铁官营及唐代两税法均有利于政府收入的增加,故选B项; 盐铁官营不是赋税制度,排除A项;盐铁官营是汉代政府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C项;汉代盐铁官营政策抑制了私营工商的发展,造成产品质量低劣,价格昂贵,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两税法推行后期加征杂税,人民负担逐渐加重,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司马光详考史书记载歧异,说明去取理由,沈括《梦溪笔谈》、叶适《习学纪言》、洪迈《容斋随笔》等两宋时期的学术笔记对考证史事及文字、版本真伪也都有所涉及,反映了宋代文人在考据学方面的成就,体现了理性精神,故选C项;“受到压抑”不合题意,应为“得到显现”,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想提出于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排除B项;训诂考据指对古代经传典籍的词义做考察并给予解释的学问,与材料两宋时期的学术笔记“对考证史事及文字、版本真伪也都有所涉及”相悖,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绘制全国总地图,并以文字叙述了清朝疆域范围与各省的经纬度”可知绘制精准的全国地图,并且加上世界通行的经纬度明确国家的疆域范围,有利于提高国民的领土主权意识,一定程度有利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故选C项;虽然这套地图同时使用了传统地图绘制技术和现代地图绘制技术,但都是“用”的层面,不涉及“体”,排除A项;这套地图仍使用传统技术绘制省、府地图,说明当时正在转型期,尚未完全完成地理科学的现代化,这是新旧交替时期的特点,不是中西科技的融合,传统地理科学应该逐渐向现代地理科学转型,而不是融合,排除B项;地理绘制技术的逐渐转型,说明当时中国已经开始学习现代科技,但无法证明洋务运动的成效“显著”,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要求官员要为人民服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理念,故选A项;保护私有财产指的是对个人所拥有的财产进行保护,确保这些财产不会被非法剥夺、侵占或损毁,排除B项;三权分立(checks and balances)指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度的要求,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红旗”“红色”“农民”“土地”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发展,故选D项;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于1922年中共二大,其内容为反帝反封建,与题意有出入,排除A项;“发展小农经济”不合史实,应为“开展武装割据”,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不合时空,此时的统一战线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排除C项。
7.【答案】C【解析】材料中明确提到通过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民众宣传抗日英雄故事,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去,故选C项;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些举措并非为了巩固革命政权,排除A项;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主要是各抗日阶级、阶层和力量的联合,而材料的举措主要是面向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并不会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排除B项;虽然这些举措确实丰富了根据地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而非单纯的文化娱乐活动,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题干中提到了一系列新工业部门的建立,这表明中国的工业结构正在向更加多样化和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新部门的建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工业种类,还促进了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从而使工业体系的构建逐渐趋于合理,故选C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多个工业部门的建立,但并未明确说明轻重工业之间的平衡发展。此外,从历史背景来看,“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更注重重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虽然“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新建了许多工业部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包括从原材料采集、加工、制造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排除B项;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但它与“一五”计划期间工业部门的建立没有直接联系。此外,三大改造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公有制经济,而不是直接涉及工业体系的构建,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进行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和活力,通过引入新的经营机制和资本结构,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这些改革举措改变了企业原有的单一所有制和经营模式,让企业在决策、管理和资源配置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积极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而非工业布局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农业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由“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可得,这些特许状的内容包含政治、经济等,属于市民获得的城市自治的权力,这有利于工商业经济发展,故选B项;题干所述特许状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国王与市民之间的妥协,而不是封君封臣制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城市市民与国王或领地主人之间的关系,与教会无关,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使城市摆脱了教会控制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与英国的统一并无直接关联,且英国当时已经统一,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三角贸易,也被称为奴隶贸易,是欧洲殖民者为了解决美洲劳动力短缺问题而采取的一种极端手段。他们通过从非洲运送大量黑人奴隶到美洲,以填补劳动力空缺。这种贸易活动虽然极其残酷和不道德,但在当时确实有效地解决了美洲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故选B项;将烟草和甘蔗这两种劳动密集型作物从美洲引种到亚洲,并不能直接解决美洲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因为引种到亚洲只是改变了作物的种植地点,而没有解决美洲本地劳动力不足的根本问题,排除A项;从题目描述的情境来看,它强调的是解决劳动力短缺的紧迫性。而种植结构的改变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变劳动力需求或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排除C项;在16—17世纪,机械化生产方式尚未出现或普及。当时的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依赖于人力劳动。机械化生产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与题目描述的时间背景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由“从原有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脱离出来”、“幸存的劳工阶层工资飞涨”、“雇工只要工作120—150天就可以满足全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可得,黑死病一定程度上使得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故选D项;黑死病发生在1348—1349年间,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刚出现,劳工阶层工资的飞涨,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题目主旨是强调黑死病使得封建生产关系走向瓦解,而不是促进欧洲人口流动,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黑死病使得下层民众的身份和地位发生变化,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脱离出来,而不是强调黑死病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灾难,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表格中的三大工人运动都以失败告终,且都遭到了政府的军事镇压。这表明,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工人运动难以取得胜利。因此,该表格内容可用来研究科学理论诞生的必要性,即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来指导其斗争,以实现其政治和经济目标,故选D项;表格主要描述了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和政府的镇压态度,并未直接体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资产阶级的妥协性通常体现在政治斗争或政策制定中,与工人运动的失败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虽然表格中的工人运动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如武装起义和请愿,但并未全面展示民主革命的所有可能方式,如议会斗争、街头游行等。此外,表格的重点在于工人运动的失败和政府的应对,而非民主革命方式的多样性,排除B项;表格中的工人运动虽然都是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但并未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直接的联动或相互影响。每个运动都是独立的,且结果都是失败,没有体现出工人运动的联动性,排除C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冷战的内容可知,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同时,苏联开始援助东欧,这表明美苏两国的冷战延续到经济领域,故选B项;美苏都对欧洲进行了援助,但不是合作而是对抗的表现,排除A项;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开始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欧洲成为美苏冷战重点争夺的地带,受到了美苏两国的控制,而非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题目通过对比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和全球出口的增长速度,暗示了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直接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正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特征,故选D项;多元化通常指的是投资领域、方式或地域的多样性,而题目中并未涉及这些方面,排除A项;题目明确提到,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这反而说明世界贸易并未停滞,而是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只是相对于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而言较慢,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虽然意识形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经济合作,但并非主导因素,且题目中并没有提及意识形态,排除C项。
16.【答案】A【解析】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还是二氟一氯甲烷,西方七国工业集团的排放量占全世界排放量的比例相当高。特别是二氧化碳,西方七国工业集团的排放量占到了全世界排放量的51.4%(153237/298000)。考虑到西方七国工业集团(通常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代表)在温室气体排放中的高占比,以及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的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可以合理推断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负有主要责任,故选A项;表格数据并不能直接证明西方国家未重视环境保护。虽然西方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但这可能与其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并不能直接说明其不重视环境保护,排除B项;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未直接涉及城市化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不能从这些数据中得出“城市化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的结论,排除C项;表格数据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无直接关联。此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仅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来判断,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8分)
(2)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三冗”“两积”局面。
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6分)
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6分)
18.【答案】(20分)
(1)作用:实行保护性关税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鼓励发明创造促进了技术进步。改善交通运输促进了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强政府的经济干预刺激了弱势工业发展。(8分)
(2)不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独立自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6分)。
影响:使苏联迅速完成工业化,走上工业化道路;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农民付出代价过大;成为阻碍苏联改革的主要因素。(6分)
19.【答案】
示例一: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2分)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纷纷迎来民族解放,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为应对两极格局中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不断走向联合。1961年,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力量进一步增强。欧洲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1967年,欧共体成立,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经济实力也不断提升,在政治上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逐步摆脱美国成为一大经济实体。60年代末,日本的经济快速发展,到80年代和美国、欧共体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成为经济强国,不断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国际力量中的重要一极。(8分)
综上所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中的多极力量崛起,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有力冲击,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不可逆转。(2分)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考试时间:2024年9月】
绵阳南山中学2024年秋季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5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1.2019—2023年在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的岩背地点,发现有墓葬、水稻遗存等重要遗迹,另有多处柱洞组(干栏式房屋建筑遗迹)构成的建筑遗址。墓地呈现分区、分级规划,其中高等级墓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包括玉琮、玉钺等玉石礼器。以上考古发现
①证实岭南稻作农业的发展 ②说明定居的聚落生活出现
③体现贫富差距和等级差异 ④已建立了统一集权的国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图为汉唐时期的经济政策示意图。据此可知,两者都
A.是中央政府推行的赋税制度 B.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C.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有利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3.在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司马光详考史书记载歧异,说明去取理由,形成《资治通鉴考异》一书。此外,沈括《梦溪笔谈》、叶适《习学纪言》、洪迈《容斋随笔》等两宋时期的学术笔记对考证史事及文字、版本真伪也都有所涉及。这说明,两宋时期
A.文人精神世界受到压抑 B.历史研究提倡经世致用
C.文化生活蕴含理性精神 D.训诂考据成为学术主流
4.1886年,清政府开始《大清会典舆图》的编制工作。《大清会典舆图》仍采用传统地图绘制方法绘制省、府两级地图,但使用了现代地理科学中的正轴圆锥投影技术绘制全国总地图,并以文字叙述了清朝疆域范围与各省的经纬度。材料表明,清朝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实现中西科技融合
C.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D.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5.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在致各省都督电中称“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他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须知凡属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这体现了
A.主权在民的理念 B.保护私有财产的意识
C.三权分立的原则 D.责任内阁制度的要求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农民”“土地”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A.有效实施民主革命纲领 B.工作重心发展小农经济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7.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冬学、民校识字运动,把“狼牙山五壮士”“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抗日英雄故事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这些举措
A.基于巩固革命政权的需要 B.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
C.旨在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 D.丰富了根据地精神文化生活
8.“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农业机械、矿山设备、军用飞机、民用汽车、重型机器、发电设备、精密仪表、新式机床、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工业生产,均已建设起来。这表明,这一时期
A.轻重工业得到均衡发展 B.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C.工业体系构建渐趋合理 D.三大改造建立起了公有制
9.1983年,深圳组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第一张股票“深安保”,1986年,深圳开始了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出台《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选定10家国营企业开展试点,率先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些做法
A.调整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B.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C.增强了企业的经营活力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特许状是国王或领地主人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应的证书。下表为英王颁发的部分特许状,这些特许状
亨利一世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亨利二世 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
理查德一世 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A.得益于封君封臣制的发展 B.有利于工商业经济发展
C.使城市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D.促进了英国的统一事业
11.16—17世纪,原产于美洲的劳动密集型作物——甘蔗和烟草在大西洋贸易中占重要地位。西班牙殖民者初来美洲时,不愿意进入甘蔗田去收割运送甘蔗,而绝大部分土著已被西班牙人消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欧洲商人和殖民者
A.将烟草甘蔗引种到亚洲 B.开展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C.改变了南美洲种植结构 D.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12.1348—1349年黑死病爆发,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死亡。为了逃避瘟疫,很多下层民众背井离乡,离开了他们曾经的土地、城市、乡镇,从原有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脱离出来,变成了“自由人”。幸存的劳工阶层工资飞涨,雇工只要工作120—150天就可以满足全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这说明黑死病客观上
A.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B.促进了欧洲人口的流动
C.给欧洲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D.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13.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简况。该表可用来研究
时间 运动 政府的应对 结果
1831年 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 军事镇压 失败
1836—1848年 英国宪章运动 拒绝接受请愿书,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 失败
1844年 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军事镇压 失败
A.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B.民主革命方式的多样性
C.工人运动的联动性 D.科学理论诞生的必要性
14.1948年,美国政府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试图通过合作和资本主义重建欧洲经济;次年,苏联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议增加苏联与东欧国家间的贸易。这反映出
A.美苏合作帮助欧洲恢复经济 B.美苏冷战延伸到了经济领域
C.美国对苏联发动了全面冷战 D.欧洲已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15.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上。据联合国发布的资料,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在1989年已达1.5万亿美元;1985—1989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1985—199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大约相当于全球出口总额增长速度的2.5倍。这反映出
A.国际投资呈现出多元化 B.世界贸易逐渐处于停滞状态
C.意识形态影响资本流向 D.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
16.下表为1999年至2008年主要气体年排放量统计表(单位:亿吨)。据此可知
温室气体 全世界 西方七国工业集团
二氧化碳 298000 153237
甲烷 375 139
一氧化二氮 5.7 2.6
二氟一氯甲烷 0.2 0.17
A.发达国家对环境治理负有主要责任 B.西方国家未重视环境保护
C.城市化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8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美国建国后便产生了“农业立国”和“工业立国”之争。其中,汉密尔顿的“工业立国”强调:用高关税来限制外国工业品的输入,限制重要原料的出口,免税进口必须的原料等。通过1790年专利法,明确规定“保证发明家对于其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利权,以奖励科学的进步。”积极修建公路,开凿运河,加快商品的运输速度。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扶植、帮助民族弱势工业的发展壮大。“工业立国”战略犹如指路明灯,引导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兵《略论美国“工业立国”赶超战略》
材料二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执政党牺牲了成本校大、经济利益较少的农业部门,把农业的赌注押在落后国家,特别是殖民地上,导致了本国农业的逐渐落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1801年,1.1%最富有的人取得国民收入的25%;到1867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相反,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一座座以煤作为燃料的大工厂连续不断排放出的各种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伤害着经常呼吸被污染空气的人们的健康。19世纪后期,英国最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就是呼吸系统疾病流行。
——摘编自刘俊俊《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三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并且还要时刻应对可能爆发的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战争。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的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而是要彻底破除西方市场机制唯利是图的本质。因此,他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
——据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密尔顿“工业立国”战略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8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英国相比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以上时间轴中选取一个时段,指出这一时段国际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这一特点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条理清晰,字迹清秀)(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