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设计及自评
【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板块;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于京口北固亭畅想英雄人物,歌咏他们的功业,并且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和亲身经历,表达对社稷的担忧,倾吐自己壮志难酬;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作者的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通过诗歌形象表露出来,而又不破坏诗美,用典贴切,寄意深远;这篇课文处于“历史的回声”专题,主要通过回顾历史,以鉴当下,这篇课文由景及情,由情入理,借古发声,对于本专题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随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不够简洁,对于课文特点的概括基本准确,对于文本作用和地位的概括有些笼统。应改为:这篇课文的内容是由赤壁之景联想起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的人物,歌咏功绩,追述教训,借古讽今。)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用词的精妙以及通过用典,借古讽今,表达情感的方法;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词,对词的文体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在情感上,学生对辛弃疾的生平有所了解,可以体会其壮志难酬的情感。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探究法、诵读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随评:第一句呼应了特点,但是概括不够准确。对学生学习基础和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的概括基本正确。应改为: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用词的精妙以及用典的方法。)
【目标阐述】
(一)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文中几个典故的用意;
2.能阐释借古讽今手法的特点及效果;
3.能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蕴含政治见解和战略主张的诗歌形象之美;
2.能体会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能说出文中几个典故的用意。
(五)教学难点
能阐释借古讽今手法的特点及效果。
(随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点不够明晰。应改为能感受典故中的人物形象之美。)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走进“京口”
导语:之前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面临赤壁,苏轼即景生思,以周瑜自比,引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怀古词,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明晰基础,通读“京口”
学生自主诵读课文,边诵读边利用课下注释和现代汉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明晰全文的字词音义、断句和语序。疑难之处做上记号,时间2分钟左右。
最后教师进行检测,在多媒体屏幕上亮出题目检测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
1.字音:
英雄无觅(mì)
舞榭歌台(xiè)
封狼居胥(xū)
佛狸祠下(bì)
2.断句
封/狼居胥。
狼居胥是一个地名,念错断句就破坏了文章的内容,在文言文上叫作读破。
3.语序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的语序是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词是有固定的韵脚的,孙仲谋处,雨打风吹去,寄奴曾住,气吞万里如虎,押的都是u,所以说语序的调整也是为了押韵。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晰字词读音、断句和语序这些基础的问题,做到通读全文,为下面赏析课文的环节做铺垫。)
(随评:直接让学生齐读不好。应改为学生先自由诵读,明确字音,再进行检测。)
三、赏析意象,感受“京口”
每人在书上用铅笔划出上阕的意象,赏析一下这些意象用在这里有什么妙处,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写在备用纸上,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分半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以上下桌四人组成的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从每个小组中抽点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相互评判,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继续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学生已经概括到位,就说说概括的原则或方法):
1.千古江山:宏大的意象,面对千古江山,词人很自然地会想到历史流转中的英雄,即景引出下文,而且奠定了词比较豪放的基调。
2.舞榭歌台:就是唱歌跳舞的台榭, 象征当时的繁华。这里的舞榭歌台, 跟前面的千古江山有照应关系,千古江山,江山依旧,而英雄不在了。舞榭歌台,这里的风流,也就是那种繁华和英雄业绩,也被雨打风吹去了。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是刘裕起兵前的生活环境,说明他出身很低微,但这并不妨碍他成就英雄业绩。“英雄不论出身”,诸葛亮、朱元璋都是这样的英雄。
4.金戈铁马: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驰骋沙场。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意象,体会作者使用这些意象的用意,初步塑造诗歌形象。)
(随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找得比较全面,但是总体而言教师讲得比学生讲得多得多。)
四、赏析字词,点评“京口”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亮出上阕,用替换法替换掉几个重点的字词,学生对比替换前后字词不同的表达效果,写在备用纸上,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以上下桌四人组成的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从每个小组中抽点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相互评判,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继续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学生已经概括到位,就说说概括的原则或方法):
1.英雄无觅-英雄无见
“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仰慕与向往,而是寻觅寻觅,说明很难找,从情感上讲更加悲凉,找不到英雄。“见”字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风流总被-风流已被
“总被”就是无一例外,强调这是一种常态,寄予了更深更丰富的感叹意味;“已被”只着眼于一人和眼前的一点现实。结合前面的江山依旧,英雄不在,说明没有人可以逃过历史大浪的淘洗。有种“世无英雄”的深沉叹息。
3.金戈铁马-千军万马
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显示出了部队的战斗力,无坚不摧;后者强调的仅是部队人数、场面。而辛弃疾欣赏的正是那种强悍、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的威武气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词人心志的形象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意象,体会作者使用这些意象的用意,初步塑造诗歌形象。)
五、赏析手法,品读“京口”
教师询问这首词最明显的手法,引出用典这一手法。学生在上阕中找出用典的原句,指出用典中的历史人物,这些典故有什么共同点和有什么表达效果?写在备用纸上,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以上下桌四人组成的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并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从每个小组中抽点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相互评判,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继续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学生已经概括到位,就说说概括的原则或方法):
孙权的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讲刘煜的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两个典故的共同点是孙权和刘煜都和京口这一地点有关。而且两个人的身份都是建功立业的明主帝王。再所以说辛弃疾在这里用典,一方面除了在京口面对雄伟江山, 缅怀英雄人物,表达自己作者对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向往。另一方面,是把孙权、刘煜和当时的当权者拿来比较,慨叹现在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找不到像孙仲谋和刘煜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来力挽狂澜、振兴宋室了。总的来说,是为了借古讽今。
(设计意图:抓住用典这一最大特点,让学生说出作者用典的用意,深入品读课文。)
(随评:3分钟时间内,学生学习任务过多,无法完成。应改为全班一起找出文中使用典故的句子,说出对应的人物。再独立学习两个典故间的共同点以及表达效果。)
六、朗读课文,体会“京口”
学生在赏析完字词和手法之后,把自己想象为抒情主人公,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幻化意境,一起来梳理一下其中的感情变化。
教师说一说自己的见解:先是看到千古江山,登高长叹,应该要读得雄伟壮阔。然后是触景生情,用孙权典,感叹世无英雄的遗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要读得深沉、悲凉。用刘裕典,表达对刘煜的向往和仰慕,气壮如虎,吞没万里之外的强敌,是何等的气势! 要读得昂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上情感的变化,走进课文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随评:教师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没有做到先“生”后“师”,学生在朗读中难以融入情感,进入文章情境。应改为让学生说一说上阕中的每一句应该怎么读,再教师分享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赏字词(意象):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拆象组境 赏手法:用典-借古讽今
化画面(意境)
知人论世
课件43张PPT。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别名:形式:分类:派别:《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敦煌曲子词》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有词牌,有标题,一般都是两段(片), 句子长短不一。按字数——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豪放(苏轼、辛弃疾等)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该对联写的是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辛弃疾 ——辛诗的豪放风格,与东坡齐名;
对南宋朝廷的一片忠诚。读作者 23岁前,在中原金国统治区生活和起义。他自幼丧父由祖父辛赞养大,受影响颇深
24——42岁,南归以后仕宦生涯。屡遭排挤打击,此期词作以抗金救国为多,词情悲壮慷慨。
43——68岁,罢职后的闲居生活。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数声,含恨去世。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词人已66岁。
写作背景 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辛弃疾被起用为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 他赴任后积极投入北伐的准备工作,派人深入金地勘察敌情,在分析敌我形式后,认为北伐不可草率行事,应做好充分准备,但韩侂胄大权独揽,急于事功,根本不把辛弃疾放在眼里,只不过把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满怀悲愤而写下的。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以后历任多省安抚使。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江西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诗词甚多,“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
《稼轩长短句》辛弃疾 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宋词的集大成者。“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辛弃疾 “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四库总目提要》 辛词当以《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
--明代杨慎《词品》 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
--清代陈廷焯(zhuō) 《白雨斋词话》诗家评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读正文
英雄无觅
舞榭歌台
封狼居胥
佛狸祠下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mì)(xiè)(xū)(bì)读破读正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hù)(qù)(zhù)(hǔ)13赏字词替换法这样换好不好?小组讨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见已千军万马用典 前人说过:“材富则约以用之”,用典是压缩材料的好办法。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1.上阕用了几个典故?
2.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孙权典 孙权,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讽刺南宋苟安,感叹英雄无觅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刘裕典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名寄奴。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18孙权
刘煜京口建功立业的明主帝王孙仲谋刘 裕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景仰之情)(赞叹之情)借 古 讽 今上 片20幻意境雄伟壮阔深沉、悲凉昂扬千古江山,登高长叹用孙权典,感叹世无英雄的遗憾用刘裕典,表达向往和仰慕2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刘义隆(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典
用霍去病典22封狼居胥23封狼居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霍去病张浚以史为鉴 告诫韩侂胄2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用佛狸祠典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7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把上阕的景和下阕历史的回顾连成了一个整体。忆烽火岁月抒身世之慨 悲百姓松懈 叹朝廷无能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典 30 赵国大将廉颇被人陷害而出走魏国, 后来赵王想再起用他, 派使者去魏国察看情况。廉颇一心想为赵国效力,就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表示自己年纪虽老,精神尚健,可以上阵。而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了使者, 要他回赵后诽谤廉颇。使者回去后就向赵王谎报:“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其老,终未起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典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32朗读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仲谋刘 裕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刘义隆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景仰之情)(赞叹之情)(警告当局)(怒斥偏安)(壮志未已)借 古 讽 今上 片下 片3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豪杰雄主。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有道人龙蛰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筹谋草草,欲图逞武,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外族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将军老矣,尚能战否? 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 掉书袋 "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既有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扩展阅读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
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
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
中人的惊喜感情。而这位意中
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
人。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
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
格的反映。故梁启超评之为“别
有怀抱”。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
之代表作。 清平乐 村居
茅屋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被劾落职后在农村过隐居生活有二十年之久,他有一些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景象。该词描绘了农家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景象。小 结 辛词无论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来说,都丰富而多采。在不同的题材下,表现了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豪迈奔放,慷慨激昂;有时委婉清新,情味深永;有时诙谐嘲戏,趣味横生。特别是他的爱国词章,忧思悲壮,都是发之于内心深处的情感,不止是真挚动人,而且热情澎湃,给人们精神上以强烈的感染力,引起人们奋发有为的心情,是我国抒情诗中最可珍贵的遗产之一。豪放: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绰板
歌“大江东去”婉约:少女执红牙板
唱“寒蝉凄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