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
【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了解一棵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以及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生命力寄予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作者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材分析】
本文是自读课文,正文旁边的批注提示了内容要点和作者的感情变化,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批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描写比较细腻, 学生自读时可以自己做批注,圈点描写精彩、令人感动的语句。在教学本课时,还要落实比较阅读的要求。
【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爱表现的特点,我特意设置了抢读环节,学生在抢到朗读权后,大声地问"我们怎么样?"然后其他同学大声地回答"我们都很棒!"这样,在看似平常的朗读中融入进去了竞争的味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桃树的形象寄托,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自主朗读课文并自学学案,将学习成果上传至班级空间。
教师:拍摄校园内的桃树,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引人入胜的抒情散文,大家一起大声读出标题和作者。(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的导语,从文章特色、作者基本情况两个方面提示关键信息,便于学生积累术语,同时节约课堂时间)
探究新课
一、自学检测 巩固积累
(展示选择题,智创平台统计学生答题结果。)
下列哪部作品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
A.《废都》 B.《古炉》
C.《秦腔》 D.《鬼城》
(设计意图:以展示学生自学成果为目的,检测学生字词和文学常识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强调易错点)
二、观看图片 创设情境
(一)看老师拍摄的校园中的小桃树,说说看文中找写的小桃树和图片中的哪棵最像,并说说理由。(展示校园内不同风格的桃树组图)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景物引入新课,拉近学生与文本写作对象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读交流,理解内容。
(呈现主问题:这三个问题你可以解决几个?举手发言并补充。)
1、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
2、“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
3、“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展示课前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情况,通过相互交流补充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自读探究 三品滋味
(一)一品:双线并行巧构思
1、按时间顺序理解与众不同的小桃树
(出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语句并示例。阅读要求:根据示例,在相应段落中找到并用直线画出文中人物对小桃树评价的语句,概括出小桃树的境遇。完成表格一。)
示例:好多年前的秋天:环境差
一个春天的早晨:被嘲笑
过了一个春天:被冷落
奶奶去世时:受伤害
如今:遭冷遇、仍开放
小结:小桃树的生长经历——贯穿全文
2、按时间顺序理解与众不同的“我”
(出示课文中表示我成长的语句。阅读要求:根据提示,在相应段落中找到并用双直线画出我不同长成过程中的境遇。完成表格二。)
小时候:环境差、有梦想
外出上学:见渺小、苦奋斗
毕业后:创事业、遭打击
长大了:脾性差、忘梦想
如今:受启发、重启梦
小结:“我”的生长经历——贯穿全文
3、探究:比较两个表格内容,说说小桃树的生长经历和“我”的成长经历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小桃树的经历是明线,“我”的经历是暗线,明暗两条线索交织,使“我”和小桃树建立了联系。(双线并行)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梳理出文章脉络,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分析,探究文章双线并行的写作思路。)
(二)二品:托物言志抒真情
1、理解托物言志
(出示定义托物言志: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或志向。)
2、智创平台连线认知:根据定义,请你用直线连接出相对内容。
3、讨论交流:一棵普通的小桃树,没有开出鲜艳的花却牵动着作者的心。是什么让作者如此喜爱他的小桃树的呢?
小结:小桃树承载着梦想,小桃树激励鞭策着我,小桃树承载着奶奶的爱。集所有感情于一身的小桃树。(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从概念入手引出新知托物言志的写法,继而通过连线理解物与志的关系,再回归文本以交流合作的方式探究小桃树与文中主要人物的紧密关系,达到认知写法的目标)
(三)三品:词精言美细描写
1、方法指导 赏析语言
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从词入手(换词比较)
(出示文中几个含动词的语句)
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出示文中几个含形容词的语句)
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3、从修辞入手(形情统一)
可我的小桃树儿,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文中句例,从三个切入点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文章语言,使学生明晰赏析文章语言的步骤和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赏析能力。)
四、当堂反馈 达标辅导
(一)知识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整理出来并上传到分组学习版块。
(二)巩固达标
点击课堂任务,完成本课练习作业。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学情,根据学生反馈补充相应内容。通过针对性的作业练习,掌握学生知识学习程度,加强巩固理解。)
五、课堂寄语 作业布置
(一)课堂寄语
在自己的心中
种下蓄梦的种子
栉风沐雨
精心呵护
绽放灼灼生命之花
(二)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用到修辞的语句并赏析。
2、在我们的校园里找一找,有哪些景物可以寄托你的情感或志向,写一段抒情小文。
(设计意图:以教师自写小诗作结,寄予殷切希望,激起学生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反思】
本节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双线并行”的行文思路,学生思维活跃,概括到位是课堂的一个亮点,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最令我期待的是通过对散文细节描写中的动词、形容词等进行多角度品析,或追问,或换词,或联系生活情境,在品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方法性的指导。这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但由于时间关系,这一环节并没有进行的特别深入,体现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