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8 18: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 届高二上学期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
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类似之,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
出题人:谢燕平 审题人:黄佩 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边缘效应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边界容易发生变化甚至战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边缘更不稳定,迫使物种不得不频繁迁徙,不得不在适应上保持更高的弹性,以利用时空分布上不那么确
定的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内涵从完全指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并
材料一;
重,甚至有时完全指社会环境,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表现尤为明显。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
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 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
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 总之,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界已普遍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区
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 域、多层次、多阶段的特征,其中可能存在多样的模式。边缘发展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
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体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尝试从史前文化边缘发展模式的角度,从理论上解读中华文明起源过程。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 (改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
“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 A.舒铁针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了较好的梳理与回顾,认为二十世纪学者们的研究在学界影响深远。
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 B.傅斯年认为,在两千多年的对峙期间,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历程已不可考,所以难以进行针对性研究。
C.部分人类群体进入边缘地带,广泛利用资源并驯化潜力物种,谋生方式随之从狩猎采集逐渐转向农业。
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
D.人类祖先直立行走、出汗散热、使用挖切工具,都是不得不改变体质或生活方式以适应边缘环境的证
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
明。
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A.《山海经》中对于古代帝王的记载与先秦时中原文化说法不同,这与该书对天下之“中”的认知不同有关。
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 B.撒哈拉地区边缘气候适宜与干旱交替变化,使得生活在此处的人类被迫离开,进而走出非洲,形成扩散。
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 C.材料一提出“满天星斗说”承接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介绍了学术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看法的发展历程。
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由于该书“从不 D.材料二提出“中心群体”与“边缘地带”人群形成对比,从阻力角度论证了边缘地带更有利于革新的
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观点。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材料二; A.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陆边缘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舞台。
1968 B.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 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
C.地处秦晋蒙交界的石峁古城战争防御设施先进,古城遗址显示其陶寺曾被入侵。
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缘地带。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
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引号,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 分)
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
边缘地带带来了人类的发展与扩散。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
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人类祖先不得 5.材料二认为,“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
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发展更好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暴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 需要如此”,请结合以下材料简要分析。(6 分)
同时,旱季时为了利用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与死亡的动物,发展出挖掘与切割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 红山文明形成于距今约 5300~5000年间,对中原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一是以建
说,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 筑和玉雕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的出现;二是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的出现;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
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 统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为代表。此外,由于处在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农
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 业和发达的渔猎经济,助推了文明诞生。
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
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
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
1
{#{QQABZYYQggiAAJBAARhCUwUqCkCQkBAACSgOAEAIIAAAABNABA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完璧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
阿英 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
复。” 依为命。”
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铁锥、砑石、竹起子……①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属上乘技法。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②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看过……不,没看过。”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怎讲?”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
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外力野蛮撕扯。 “寻到了吗?”
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 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 “什么?!”
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③他整理
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
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 年 12 月)
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
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 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开展的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护书行动。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B.小说插叙古籍受损的过程、补叙“师弟”变盲的经历,这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整,也使行文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本人去“借” 富于变化。
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 C.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 引人入胜。
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D.小说以“完璧”为标题,不仅意味着被损坏的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也意味着师兄弟二人的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 误会即将化解。
2
{#{QQABZYYQggiAAJBAARhCUwUqCkCQkBAACSgOAEAIIAAAABNABAA=}#}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A.句子①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 向者朕以卿固 A 执 B 疑卿 C 不达 D 政事 E 今卿论国家 F 大 G 体 H 诚尽 I 其精要
B.句子②中“缓放”“挡回”两处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看重,也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数”的意思是多次,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含义相同。
C.句子③运用短句和动作描写,写出在面对战乱和日本人的觊觎时,“他”守护古籍所经历的困难与
B.“简”的意思是选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的“简”含义相同。
艰辛。
C.“恶”的意思是恶行,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彼恶知之”的“恶”含义相同。
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师弟认为日本人是想要借书一观,故而与师兄发生争执。 D.“壅蔽”的意思是堵塞蒙蔽,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壅蔽”含义相同。
8.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形象鲜明可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师弟”的形象。(4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征引入寝宫,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唐太宗高兴地
加以采纳。魏征坚决反对唐太宗降低征兵年龄,多次拒绝签署敕令。
9.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评委评价本文具有“古典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古典美”。 B.唐太宗认为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已经符合当兵条件,他们不过是虚报年龄来逃避兵役。魏征认为正
确统率军队,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
(6分)
C.唐太宗能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当魏征提出唐太宗即位以来已经多次失信于天下时,唐太宗感到十
分震惊并询问原因;当魏征一一举例说明后,唐太宗马上反省是自己错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D.魏征在回答“何为而明?何为而暗?”时,先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举了尧、舜、隋炀帝的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子正面论证,最后作出总结希望唐太宗能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原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 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
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 (2)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
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 14.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分析魏征进谏成功的原因。(3分)
‘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
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本题共 2 小题,9分)
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
南乡子【注】
‘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
王安石
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 【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作。
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 A.金陵是六朝古都,词的前两句就是盛赞它的繁华的。“自古”二字点明金陵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
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则指帝王之气。
B.上片的末句借用了李白的诗句。这里的“晋代”指的是东晋。“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达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官贵人,社会名流。
材料二: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词人的悠闲自在。“回头”一语双关,视角由楼内转向楼外,又从历史回忆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 过渡到眼前实写。
如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己者乎?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尧舜者, D.词的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以“空自流”的长江之水的无情,来衬托词人内心之有情,扩大了词的意境,
吾百谏而百不听矣,况逆忠者乎? 丰富了词的意蕴。
16.本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6 分)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
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
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节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改)
3
{#{QQABZYYQggiAAJBAARhCUwUqCkCQkBAACSgOAEAIIAAAABNABAA=}#}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晨跑时 B ,起床后身体肌肉僵硬,心跳和血压会随着运动逐渐上升,马上剧烈运动容易导致
17.补写出下列旬子申的空缺部分。(6 分) 心脑血管系统负担突然加重。其次要适当补充水分或热量,经过一夜的消耗,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晨跑前
(1)《子路、曾智、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能够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
两句话谦虚地表达自己不能承担礼乐治国的重任。 ②夜跑一忌不宜过晚,二要选择安全合适的地点,避免造成照明条件不佳导致运动损伤。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海纳百川 ”的道理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 20.下列句子中的“燃烧”和“运动能够燃烧脂肪”中的“燃烧”,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用 “网开一面 ”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 A.从 8月 8日开始,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岛的山火,燃烧了整整 7 天。
“__________________”。 B.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应忘记争取民族独立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得的情怀, C.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消息传来,世界人民的怒火开始燃烧了。
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做事要讲求效率,过多的低效加班是在燃烧大家的工作热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个字。(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 B.
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C.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 ① ,因此
22.文中两处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但
即使身在安静处也 ② 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
不得改变原意。(4 分)
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陶渊明恰恰
拒绝轰动。民众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 ③ 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直到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代,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四、写作〈60 分)
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
现实中,人们既要正确评价自己,也要理性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对于立身、处世有怎样的影响?
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
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描写自然。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18.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3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19.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指出并分别赏析各自的效果。(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有人会选择晨跑迎接一天的新生活,也有人选择夜跑 A 。
①晨跑可以有效燃烧脂肪,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有助于完成瘦身目的。因为经过一夜的代
谢,血液内血糖含量相对较低,身体正处在糖类最缺乏的状态,此时进行适当运动能够燃烧脂肪。而且晨
跑可以让人快速兴奋起来,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夜跑能够缓解压力。与晨跑相比,夜跑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相对较低。经过一天的活动,身体协
调性更好,结合自身体力可以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在睡前 4 至 5 小时进行夜跑还有助于睡眠。
4
{#{QQABZYYQggiAAJBAARhCUwUqCkCQkBAACSgOAEAIIAAAABNABAA=}#}
江西省宜春市 2024-2025 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 B
2. C
3. C
4. ①引用相关著作名称,如《古史甄微》《夷夏东西说》《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等,使
论述更具权威性和专业性。
②引用学者的观点和论述,如傅斯年认为“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等,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③引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如“撒哈拉泵”假说等,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具可读性。
5. ①技术层面:红山文明以建筑和玉雕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的出现,表明在从狩猎采
集向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②社会层面: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的出现,说明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从相对平等的社会向
等级社会转变。
③意识形态层面: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的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为代表,体现了
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的转变。
(二)
6. D
7. D
8. ①善良慈悲:师弟不忍看到因拒绝日本人借书而导致人命伤亡,认为为护书而付出人命
代价不值得,体现了他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珍视。
②勇敢坚毅:在日本人的威胁下,师弟坚决不肯交出藏书,甚至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表现出他的勇敢和坚毅。
③重情重义:师弟为了保护藏书楼的书籍和师兄弟的安全,不惜牺牲自己的视力,体现了他
的重情重义。
9. ①语言简洁典雅:小说语言简洁明了,同时运用了一些古典词汇,如“珍本”“善本”
“钤朱印”等,使小说具有古典韵味。
②情节曲折动人: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如师兄与师弟因护书理念不同而产生争执,导致古籍
受损,后来师兄前来修书,却发现学徒是藏书楼主之子,而师弟已双目失明等,情节曲折,
引人入胜。
③人物形象鲜明:小说中的师兄、师弟和学徒等人物形象鲜明,师兄珍视古籍,师弟为护书
不惜牺牲,学徒传承技艺,他们的形象体现了传统的美德和价值观。
④主题深刻:小说以战争为背景,通过讲述师兄弟护书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对文化的珍视和
对正义的坚守,主题深刻,具有古典文学的精神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10. A、D、G
11. C
12. D
13. (1)从古至今人们谈论进谏,常常赞许讽谏,而很少崇尚直言进谏。我认为讽谏、直
言进谏是一样的,只是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
(2)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草率鲁莽,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能
够宽恕我。
14. ①魏征进谏的内容合乎治国之道,如反对唐太宗降低征兵年龄,认为正确统率军队便足
以无敌于天下,以及指出唐太宗即位以来多次失信于天下等。
②魏征进谏的方式得当,如能以理服人,举例说明,使唐太宗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③唐太宗善于纳谏,能够虚心接受魏征的意见,并及时反省自己的过错。
(二)
15. A
16. 《南乡子》通过描绘金陵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历史的
无奈与惆怅。词中“四百年来成一梦”“晋代衣冠成古丘”等句,体现了词人对历史兴衰的
深沉思考。
《桂枝香·金陵怀古》则通过描写金陵的壮丽景色和历史遗迹,抒发了对北宋王朝统治者不
能励精图治的不满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词中“至今商女,时时
犹唱,后庭遗曲”等句,暗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危机。
(三)
17.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3)示例: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人生在世
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
18. ①息息相关
②心绪难平
③理所当然
19. 第一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魏晋名士的独立比作安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魏晋
名士的独立需要安静来支撑,否则就无法长久保持。
第二处: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屈原和司马迁与陶渊明进行对比,突出了陶渊明与他们
不同,他更关注田园,追求自然。
(二)
20. D
21. A.也有人钟情于夜跑
B.要注意充分热身
C.适当补充一些能量
22. ①晨跑可以有效燃烧脂肪,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有助于达到瘦身目的。
②夜跑一忌过晚,二要选择安全合适的地点,避免因照明条件不佳导致运动损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