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 》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 》课件(共2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8 21:3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画檐细雨偏红烛,疏星冷落排寒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为爱所苦,相思成灾
红烛
第一课时
闻一多
部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爱国诗人、学者。
前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者,提出“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绘画美(画面感)、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
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发表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闻一多
(1899--1946)
知人论世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写作背景
闻一多
(1899--1946)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天翻地覆的时期。1923年的中国充满着动荡、冲突、分裂,也燃烧绝望的怒火,也盛开着希望和转机的曙光。此时24岁的闻一多投身到反帝爱国的浪潮之中,愿意为之作出牺牲和献身。
看标题,明文体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傲然不屈的梅花,
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看标题,明文体
咏物诗
观其形(形态、颜色、所处环境等特征)
悟其神(精神品格)
明其志(言志、抒愤、刺世、言理、寄趣)
析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等)
观其形
烛色(第1节)
烛光(2、3、4节)
烛泪(5、6节)
烛灰(7、8节)
闻一多的诗从哪几个方面塑造“红烛” ?
红烛的“色”: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象征着赤诚、热烈、忠诚。
要咏之物与要言之志自然联系。红烛的“红”类比红心之“红”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烛光的特点:
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设问,体现作者由困惑到了悟的思考觉悟的过程
红烛的“光”
红烛的“光”
红烛的灵魂。
拯救世人,牺牲自我的理想信念。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1、天职在于奉献,借此激励自己,表达信念和心愿。
2、唤醒民众。燃烧的目的是启发民众觉悟,打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精神解放。
红烛的“泪”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流泪之因:
1、燃烧发光
2、残风
残风:
象征着黑暗反动势力,衬托红烛不能发光发热的着急焦虑之情。
象征诗人因理想受阻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热烈而忧伤
红烛的“灰”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灰”:为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产生出培育花朵的脂膏。
对比:蜡炬成灰泪始干
指的是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身体,象征着相思的悲伤之情。
悟其神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身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合理的社会中,诗人认为: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作为爱国战士,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及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学习活动二
悟其神
烛色
烛光
烛泪
烛灰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卒章显志,对红烛的肯定和期望
奉献精神
明其志
思考:全诗一共9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赞叹
困惑
明白
感伤
困惑
明白
安慰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明确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一,从理性的平静到感性的热烈最终回归理性的平静,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线圈结合式的情感结构水乳交融、妙不可言。
象征
(托物言志)
回环往复(反复)
——运用红烛意象,赞美红烛烧蜡成灰、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展示自己渴望发光发热、照亮黑暗、唤醒民众的理想信念,表明甘愿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人格追求。
——红烛啊;不误,不误
——强烈地表达心中的情感,增强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美。
卒章显志、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等。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诗人通过与红烛对话直接抒发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同时有借“红烛”这一意象间接表明自己心志,托物言志。
析手法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
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诗歌时而低吟思考,时而提问,时而高昂,节奏起伏,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形象,而是很巧妙地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物体上的美,当然是“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更以反复出现的动词“烧”来强化意象——“红烛”。
建筑美——全诗共九节,每节都以“红烛”作为开头,进行复沓和反复吟咏,节与节之间基本匀称,各小节内部行与行之间也基本均齐,句式长短交错,体现出一种匀称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课堂小结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
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人们的迷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
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付诸实践的奉献。希望我们都能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柳永《 蝶恋花》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横眉冷对千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自遣》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牺牲、奉献的诗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