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8 21:5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相关常识,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分析文本内容,提炼概括信息,梳理文章结构。
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含义,品味新闻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文中重点 语句的深刻含意和作用。
4、分析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体会文中暗含的思想感情。
感受逐渐强大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喜悦之情。
作者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背景介绍
了解香港及其历史
构成 历史 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沿海的200多个岛屿)
1841年1月26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 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背景介绍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主权
文体知识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
狭义—消息
广义
通讯
1.人物通讯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
消息
报告文学
文体知识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标题:标明作品的核心内容;
导语:概括文章的主要事实,点明主题;
主体:具体介绍要报道的事实;(简明、扼要、生动、真实)
背景:说明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为烘托和表达新闻主题服务,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
结语: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主要阐明新闻的意义,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必不可少
文体知识
基本特征
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快: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新:内容新鲜,有价值性。
强:思想性强,指导性强。
六要素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
如何(How)
文体知识
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
分类: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形式: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一般分三种:
引题+正题 正题+副题 引题+正题+副题
文体知识
引题
引题宜虚不宜实
正题
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
正题宜实不宜虚
副题
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文体知识
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文本细读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标题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表层含义: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
象征意义:“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文本细读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对比其他新闻报道,本文标题有何独特之处?
主谓倒装:突出了“别了”这一内容,能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运用借代:“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巧用双关:字面意思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深层含义是象征着英国管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末任港督离港,英国管制终结
主体
第一场景
第二场景
第三场景
第四场景
告别港督府
雨中告别仪式
政权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在夜幕中消失
结语
英国在香港156年5个月零4天的殖民统治终结
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文本分析
场景: ①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文本分析
场景:②晚6时15分→在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降下英国国旗。
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文本分析
场景: ③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旗,五星红旗升起
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文本分析
场景: ④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整体感知
(2)好处:①这些真实的场面描写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②增强了仪式感,突出了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心情和自豪感。
整体感知
3.讨论:文中三次写到降旗,把它找出来,并说明为什么写了这么多次国旗?
整体感知
第一次降旗: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一条时间线索贯穿全文,典型镜头
文本细读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思考交流:
2.《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
文本细读
2.《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
大量准确的数据突出了真实性。如:“4时30分”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从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到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以时间为顺序写出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告别仪式从30日下午4时30分到0时40分结束,写出了降旗、易帜、离港的详细经过,突出了新闻的真实性。
细节描写突出了真实性。如“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第二次降旗仪式时“广场上灯光渐暗”都使新闻富有现场感。
语言简练,叙述客观。如写最为世人瞩目的易帜仪式,只是一笔带过:“在1997年6月30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作者的客观叙述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文本细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概括新闻事实,并找出对应的新闻背景。
时间 新闻事实 新闻背景
30日下午 告别拉开序幕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港督旗帜降落
4时40分 港督府的历史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结束
7时45分 第二次降旗仪式
30日最后一分钟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中英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离港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4时30分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式
港督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告别仪式
156年前英国占领香港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
7月1日第一分钟
0时40分
拓展延伸
新闻背景作用:
补充新闻内容:交代……具体信息,有利于读者了解新闻发生的原因、发展的来龙去脉;
丰富文章内容:让读者全面了解……方面的内容,突出新闻人物……的特点/品质;
突出新闻主旨,表达作者情感倾向,理解新闻的意义和价值;
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使新闻更有可读性与感染力,吸引读者兴趣;
介绍历史背景:今昔对比,揭示事件的历史意义,增强作品的历史感、文化感、纵深感
1.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语言赏析
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
2.“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去进行描写,更细致生动,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国人扬眉吐气;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的主题。
3.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语言赏析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时时警醒国人,而且演绎了今天国家的尊严,彰显了民族的复兴。
4.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语言赏析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国旗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者郑重地记录下五星红旗第一次在香港升起的时刻,含蓄地表达了庄严而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香港美好的明天开始了。
5.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语言赏析
“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英帝国靠着坚船利炮,在鸦片战争中“从海上来”,通过《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对香港开始了长达一百五多年的统治。而今不得不离开,退路也只是海路。来时是那样的不可一世、趾高气扬;走时又是那样的沮丧前后对比含义深刻。

这篇新闻在众多新闻稿中独胜一筹,曾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有哪些独到之处?
一、材料剪辑、安排
二、情感抒发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段落 现实场景 历史背景
第一场景 (2-4段) 4时30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场景 (5-7段) 6点15分至7点45分,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三场景 (8-9段) 子夜时分,最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落下(第三次降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场景 (10-11段) 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及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港督府建成时间,其后的拓展、发展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港岛,升起英国国旗,英国管治开始
英国对香港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英国管治香港的精确时间,大英帝国从海上来。
1、镜头交错展现主旨—— 历史与现实镜头
1、补充新闻事实。
2、形成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产生历史厚重感。
3、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
作用
剪辑了四个有关国旗的镜头
作用:典型镜头剪辑、交错,既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还有重要突出点。还层层深入的表现主题——英对香港156年的统治的结束。
2、镜头交错展现主旨——典型镜头运用
三次降旗、一次升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一条时间线索贯穿全文
(1)“最后”一词的多次出现。(第1、3、8段)
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2)“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第3段)
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和对香港回归的欣喜之情。
3.情感表达——隐深情于沉着冷静之中
(3)“日落仪式”一词的出现。(第5段)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第11段)
“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殖民地人类命运改变的自豪感。总之,隐深情于字里行间,文章有风度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情感表达——隐深情于沉着冷静之中
课堂小结
24年前的香港,中英易帜,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瞬间。这则堪称经典的新闻作品,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为载体,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达了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昌盛了,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才不会被人欺辱!表达了香港从古至今都是我们神圣国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了伟大爱国情怀,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可圈可点的名篇佳作,值得大家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