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铁凝,出生于1957年,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写作背景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3分钟)
(1)整个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什么?
初读课文
结局 香雪深夜归来72-82
故事情节
开端 火车开进台儿沟1-3
发展 姑娘们迎接火车4-55
高潮 香雪渴望并换回铅笔盒56-71
任务一:探究人物形象
赏析人物
都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相同点:
1·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
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
赏析人物
其他姑娘:关注妇女头上一排排的金圈圈,比指甲盖小的手表;换回挂面,火柴,纱巾,发卡,香皂,尼龙袜
香雪,关心车厢里的学生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
物质追求
精神追求
不同点:
香雪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呢?
直接原因:因为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都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们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希望能拥有和她的同学一样的铅笔盒。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女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
根本原因: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别人的需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她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在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2·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 主要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
香雪 腼腆羞涩、纯真善良、 “香雪没说话,慌得脸都红了”
聪慧上进、自尊、 “洁如水晶的眼睛”
勇敢执着。 “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
“为了铅笔盒 ,爬上了火车,用四十个鸡蛋
换回了铅笔盒,“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 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为了得到一个铅笔盒,一个小姑娘在夜里走了30里山路
凤娇 纯朴、自尊 对“北京话”含蓄的感情、
大胆泼辣 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金圈圈、手表……),
大胆地和乘客、乘务员交流,
“北京话”捎东西时会还回一些。
追求精神
追求物质
凤娇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凤娇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①主旨上:凤娇突出了渴望现代文明的主题。凤娇纯朴,有着一颗渴望了解外界的心,如同香雪渴望拥有自动铅笔盒一样,她对物质的渴求,也是对新生活的一种纯朴的向往。小说正是借助香雪、凤娇这群姑娘的向往和追求来表达主题的。
②人物上:凤娇衬托了香雪清纯、朴实的形象。凤娇勇敢、泼辣,对未来的憧憬偏于物质生活方面,她有力地衬托了香雪清纯、朴实、执着追求现代精神文明的形象。
任务二:分析环境描写
1·香雪带着铅笔盒走三十里夜路回家时,她的心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任务二:分析环境描写
任务二:分析环境描写
当香雪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⑴“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⑶“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⑷“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害怕
不怕
犹豫
欢快
小说的主人公香雪在拿着换来的铅笔盒走下火车后,经历了先是害怕,后又坦然,最后欢快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其中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可谓功不可没。
2·作者用大段的心理描写来填补“香雪走回台儿沟”一段,为什么?
1.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
2.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 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香雪在拿着换来的铅笔盒走下火车后,经历了先是害怕,后又欢快的心理变化过程。
3.揭示小说主题:香雪在这30里路上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
任务三:象征手法探究
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第1/2/5段
偏远
闭塞
传统
贫弱
落后
火车开进深山以后,台儿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带来了现代文明的风尚,以往的宁静被搅乱;
·商品经济走进了深山;
·香雪的追求更是超出了物质层次的要求,有了精神追求。
“大山”、“火车”并不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一下它们象征了什么?
“大山”象征着封闭、传统
“火车”象征着开放、现代
2.讨论:
四十个鸡蛋+三十里夜路
换来
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值得?
铅笔盒象征:知识、文明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实物,它象征着知识和文明。 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贫穷的迫切心情,显示了强烈的时代意义。
小说主旨
小说讲述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农村姑娘对开进深山的火车的喜怒哀乐,表现了姑娘们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以及现代文明的追求,他们渴望改变农村封闭、落后的现状,在这个过程主中,他们表现了追梦人应具备的勇气,更体现了不为梦驱使而丧失的人性美(自尊自爱,纯真)
重难点探究
目标一:理解小说标题
标题中的“哦”读几声?
(1)ò 表示领会、醒悟:
叹词,包含赞叹。哦,我明白了,香雪原来是这样一个执着的女孩子啊!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用一篮鸡蛋换来一只铅笔盒这一举动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叹了香雪的纯朴自尊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2)ó 表示惊奇,哦,香雪真是个执着的女孩子啊! “哦,香雪”是一个有诗意的标题,与文章的风格相符,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倾注的赞叹、喜爱之情。
试分析小说标题的效果。
① 小说的标题清新别致,既点出小说的主人公“香雪”;同时,这个“哦”又以抒情性、咏叹式的笔调,表达了对香雪的肯定和赞美,进而为我们描绘了一群美丽乡村少女的美好形象,
②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增强阅读兴趣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作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目标二:散文化小说
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接续其后的现代作家,诸如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当代的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都是该类型小说的名家圣手。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物性格淡化。淡化人物的典型性,简单地勾画人物,呈现人物本真的单一原貌,多是扁平、单纯的人物,而且一般都是普通平凡的人物。重在描写人物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将人物融入小说所描写的环境、渲染的氛围中。(《百合花》中清新自然的人物)
②故事情节淡化。非线性情节、非冲突情节是其主要特征,形散而神不散。情节简单、平淡,没有完整的情节发展脉络,也缺少戏剧性冲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随意的、散化的小说叙事笔法,是众多的自然环境、生活片段的描写。
③时代背景淡化。多表现自然的生活状态,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传达出纯朴的民风和优美的人性人情美。
④散文特征凸显。
a.语言美。语言或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
b.意境美(营造意境) 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c.情调美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注重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
目标三:叙述人称/叙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
作用:
1.表达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
村庄、车站西山口车站、学校等地点灵活转换,过去、现在随意切换,使得小说情节更生动,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2.有利于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形象。
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能对香雪、凤娇等农村姑娘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尤其是对香雪心理的描写会更为细腻、逼真,既丰满了香雪这一人物形象,又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发展。
3/它的最大问题便是可信性不足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
(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
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1.人称变换:
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
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2.人称交叉: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例如:《程白药》
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铁轨铺进深山,火车为台儿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山里人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产生了对山外世界的懂憬。B.“迎候远方的贵宾”“接受检阅”,这些文字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C.文中“山谷”“群山”“深山”等词语,表现了台儿沟所处地区的地形与地貌,暗示了这里的贫弱、偏僻、落后和封闭。D.“短暂的一分钟"变成“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五彩缤纷"既指外部世界新鲜绚丽,也表现了姑娘们新奇复杂的感受。B“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分析错误。台儿沟的姑娘们仿照城里姑娘的样子武装自己,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艳羡,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认可,是自卑而非谦卑好客。故选B。练习:小试牛刀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叙写每天只停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冲击,情节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却并不激烈,有散文化的特点。B.“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大山如伟大的母亲一样养育着淳朴善良的山村儿女。C.小说的基调清新、婉丽、优美、纯净,但并不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现实和时代深沉而严肃的思考。D.作者选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以火车为依托展开故事,突出中心人物,构思精巧。A “情节曲折多变”概括错误。本文矛盾冲突却并不激烈,情节也散文化,就写了孩子们去车站卖东西的经过,情节简单,并不多变。故选A。小结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