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鲁 迅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能说出文章批驳观点和作者观点。
2.能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出作者的论证思路。
3.通过阅读分析,能从一定角度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议论文知识
概念 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分类 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
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2.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3.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阅读《踏奋斗之路,绽理想之花》一文,尝试找到文章中的论点和所使用的论据、论证方式。
先导知识——文体常识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通过驳斥对方论点、论据或者论证过程,证明对方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常用的驳论方法有直接反驳法、反证法、归谬法等。
先导知识——文体常识
学习驳论文,首先要看作者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看出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其次学习反驳谬论的方法,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驳论据、论证来驳倒论点。
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等
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集 《朝花夕拾》
小说集 《呐喊》等
主要作品
名字籍贯
名:周樟寿,周树人
籍贯:浙江绍兴
字:豫才
鲁迅
(1881—1936)
社会文化身份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现代文学奠基人
教育家、民主战士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先导知识——文学常识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基础掌握—— 生字正音
玄
渺
若
读准节奏和字音。
虚
茫
脊
倘
梁
诓
骗
kuāng
搽
chá
xuán
miǎo
jǐ
tǎng
继
仆
后
前
pū
基础掌握—— 理解词语
玄虚:
搽:
诓骗:
渺茫:
省悟:
怀古伤今:
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用粉末、油类等涂(在脸上或手上)。
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本文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省悟,觉悟。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现实。
一、文章探究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1.阅读全文,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过去:信“地”
信“物”
信“国联”
但从未相信过自己
现在:热衷于求神拜佛
他信力
自欺力
直接反驳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古
今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不自欺
前仆后继战斗
他们是
中国脊梁
间接反驳
3.文章开头连续列举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1)交代时代背景,表明文章为何而写。
(2)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4.本文是如何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
(2)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
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5.归纳作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2):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第二部分(3-5):直接反驳:失去的是“他信力”,并在发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分(6-8):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
第四部分(9):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二、语言鉴赏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本文巧妙运用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从以上角度,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并作简要赏析。
是按照已有的语言表达形式,临时造出新的语言形式的一种辞格。仿拟所模仿的一般为固定词语或短语,也可以扩大到句子、段落、篇章,甚至语体、风格。
仿拟
语言鉴赏
1.“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是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意味。
语言鉴赏
2.“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脊梁”本义是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身体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语言鉴赏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看地底下。”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既泛指“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中国的脊梁,亦是暗喻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中如“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
4.本文在发表时,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了一些文字,即文中加点的语句,思考删掉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这些文字泼辣、犀利、有力,“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讽刺意味强,一语刺中国民党的痛处,第(2)处加点字,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麻醉自己,自欺欺人。
从中可以看出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但鲁迅以笔代戈,为民众振臂呐喊,冲锋陷阵,无私无畏。
课堂小结
八十多年漫漫岁月,鲁迅先生的精神和思想仍然无处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坚持“四个自信”,完全可以看作是对鲁迅先生当年深情高歌的回应,国人当自强,“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布置作业
你能仿照文章的驳论形式尝试反驳以下观点吗?
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