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1课古 代 日 本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学习目标
1、识记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以及部民制。
2、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3、了解幕府统治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4、通过对中日交往历史的回顾,认识两国关系发展。
学习目标
1.识记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以及部民制。
2.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3.了解幕府统治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4.通过对中日交往历史的回顾,认识两国关系发展。
学习目标
1、识记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以及部民制。
2、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3、了解幕府统治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4、通过对中日交往历史的回顾,认识两国关系发展。
一、6世纪前的日本
阅读教材P52,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的地理特征?
2.6世纪前,日本的政权变化?
3.大和政权的组织构架?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2世纪日本:
典型岛国
地理环境:
小国林立
5世纪的日本:
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奴隶社会)
大王
贵族
部民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约公元1世纪,日本一些小国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
汉倭奴国王金印
1784年在日本志贺岛出土
一、6世纪前的日本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部民制:
一、6世纪前的日本
7世纪时,日本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实行专制统治,天皇无实权,由于土地和财富不断集中,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奴隶、部民和平民纷纷造反逃亡。社会陷入混乱。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寻找新的出路,
VS
公元627—650年,中国正值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日本
中国
社会矛盾尖锐
繁荣稳定
遣唐使
学习目标
1、识记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以及部民制。
2、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3、了解幕府统治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4、通过对中日交往历史的回顾,认识两国关系发展。
二、大化改新
阅读教材P53,回答下列问题:
1.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主要人物?
2.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
3.大化改新的结果、影响?
①国外: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催因)
公元7-9世纪,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背景:
二、大化改新
②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下层民众反抗不断(根因)
二、大化改新
国内: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下层民众反抗不断(根因)
国外:中国隋唐先进的文化强烈的刺激着日本(催因)
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
材料: 当时(六七世纪)日本氏姓贵族豪强“各置己民,恣意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且相互“争战不已”。广大部民和民众苦不堪言,愤而反抗,“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而作为氏姓贵族保守势力代表的苏我虾夷、入鹿父子,世代外戚,独揽朝纲,排除异己,擅权跋扈,不可一世,甚至妄夺皇室土地、部民。
孝德天皇即位后,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时间:
人物:
效仿对象:
646年
孝德天皇
改革派代表—中臣镰足
唐朝典章制度
内容:
1.政治:中央∕地方
二、大化改新
政治:
中央:建立以天皇为中心
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设国、郡、里三级,
由中央派官治理。
日本中央官制
唐代三省六部制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二、大化改新
2.经济:
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
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②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
不能终身使用,不能买卖(班田收授法)
③统一赋税(租庸调制)。
抑制土地兼并,减少了剥削,劳动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把部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给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而稳固了统治。
不仅充实了国库,也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大化改新
时间:
人物:
效仿对象:
646年
孝德天皇
唐朝典章制度
内容:
1.政治:中央∕地方
2.经济:①土地国有,部民成公民;
②班田收受;③统一赋税;
3.文化:积极汲取中国文化。
二、大化改新
改新之后
大和正式改名为日本,意为”日出之国“。
九世纪日本人的书法作品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安京平面图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大化改新前 大化改新后
政治
经济
皇权旁落,豪强贵族权倾朝野。社会矛盾尖锐
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王室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
土地国有
生产积极性提高国家经济发展
新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公元 646年
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意义:
①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成功过渡到封建社会
①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要善于学习,勇于变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大
化
改
新
启
示
学习目标
1、识记大和政权基本实现统一以及部民制。
2、掌握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3、了解幕府统治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4、通过对中日交往历史的回顾,认识两国关系发展。
三、幕府统治
阅读教材P53-P54,回答下列问题:
1.武士集团形成的背景、目的、组成成员、性质?
2.幕府统治形成的过程?
3.天皇与幕府的关系?
4.武士道精神的效忠对象?
三、幕府统治(武士与武士集团)
形成的背景:
1.武士
①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庄园形成。
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庄园的形成: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农民受剥削越来越严重,大量逃亡,国家户籍、田籍混乱,日本土地私有化开始。
10世纪左右,日本各地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庄园
三、幕府统治(武士与武士集团)
形成背景:① ②
目的:
组成成员:
性质:
为了保护地方豪强的庄园
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
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1.武士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集团。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经过庄园主之间的斗争、联合,武士集团最后集中在两大家族——
三、幕府统治(武士与武士集团)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
室町幕府
江户幕府
三、幕府统治(武士与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时期
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①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②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握着国家大权。
幕府—将军
三、幕府统治(武士与武士集团)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武士道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为是切腹。
武士道:
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事亲之孝、待妻之义、对子之慈都必须让位于对主公的忠诚。
实质:
以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积极:为理想而不屈的精神,是武士道精神的扩展。
消极:经历了一次畸变,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日本右翼的文化土壤。
武士道的影响:
封建庄园形成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
源氏武士集团建立镰仓幕府统治
为保护庄园,出现武士和武士集团
不输不入
天皇大权旁落,大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古
代
日
本
本课小结
奴隶社会
1.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大化改新
经 过
1.原因(背景):国内、国际
2.时间:646年
3.改革领军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
4.效仿国家: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
5.改革内容: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
6.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
封建国家,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转
变
为
封建社会
土地兼并,庄园建立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为保护庄园,建立
武士和武士集团
幕府统治
幕府统治特点
武士道
唐朝初年,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天皇通过大化改新掌握了实权
B.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D
小试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