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图形的特征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
2.从实践中得出相似图形的性质.
3.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会判断已知线段是否成比例
5.掌握在顶点格作简单图形的相似形.
二、能力目标
1.经历对相似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画图、侧量和计算等过程,得出相似图形的性质.
2.能够按照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的相似图形.
3.经历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过程,发展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 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操作、欣赏,感受图形的相似,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生活中的相似,从而理解相似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特征.学会在实践中发现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相似图形的基本性质,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会判断已知线段是否成比例。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播放多媒体—教材第67页中图18.2.1(或用投影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展示).观察两张地图上AB两地间的距离.同时打开课本翻到第67页进行观察2.课前热身。
2、课前热身
分组活动:(5分钟)根据前面的多媒体演示,利用直尺在教材中测量AB,AC两地间
的距离并计算的值。
注意:如教材中的两个地图印刷有偏见差,教师注意调整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教材一开始就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侧量两张相似地图对应线段的长度,然后让学生计算线段的比值,对于“线段的比”教材中没有特别给出定义,同时指出线段的比的含义:就是指两条线段长度的比.(不要求学生死记此概念,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理解)由线段的比转到比例的基本性质(部分习题中会涉及有关内容,通过习题让学生掌握有关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得出相似多边形的特征(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相似多边形,猜测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用刻度尺和量角器测量,验证结果).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领悟相似变换的两个要素—对应边成比例与对应角相等.
(2)四边互动
互动1:
师:展示课本第67页中“做一做”。从图18.2.1中你能猜测出AB、AC、、的长度吗?用尺子量量。
生:用尺子动手测量并交流。
明确:测量是有误差的,由于教材的两张地图不是绝对相似的,再加上测量的不是数,很难得到(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演示改变两张图形的形状使测量值成比例)。
互动2:
师:你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吗?请计算、。
生:学生通过计算,了解两线段的比值。
明确: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值叫两条线段的比。
互动3:
师:与的值相等吗?
生:回答略(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成比例线段的定义)。
明确:①与的值相等,体现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②比例线段的定义: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 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4.课堂练习:1).(1)根据图示求线段比:、、;
(第1题)
(2)试指出图中成比例的线段.
2). 在比例尺为1∶5 000 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则
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3). 判断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是否成比例?
(1)2厘米,3厘米,4厘米,1厘米;
(2)1.5厘米,2.5厘米,4.5厘米,6.5厘米;
(3)1.1厘米,2.2厘米,3.3厘米,4.4厘米;
(4)1厘米,2厘米,2厘米,4厘米.
4). 两地的实际距离为200米,地图上的距离为2厘米,这张地图的比例尺为多少?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成比例线段: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线段的比值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值相等,就称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
(2)方法归纳
学生动手画已知图的旋转图,观察总结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探索的能力。
6、实践活动:(1)运用圆规、直尺、铅笔等工具作一个如图18.2.2所示的四边形ABCD,在顶格点上画出与它相似的几何图形。(2)在比例尺为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为22厘米,则A、B的实际距离是多少?(3)两个正方形相似吗?国旗上的五颗红五星相似吗?为什么?
7、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