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说题展示(针对中考易考题型)(课件 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科学说题展示(针对中考易考题型)(课件 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9-19 10:1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悟题之真 探教之策
——初中科学说题展示
XXX
XXXX
01
观原题呈现---题型分析
02
03
04
识庐山真面---背景依据
备善事利器---解法指导
释同归之途---教学启示
题型 物质制备流程
(2023潍坊)22.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能显著提升建造航母及舰载机的材料性能,含有稀土元素钇的氧化钇(Y2O3)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涂层材料。以富钇稀土矿(主要成分为Y2O3,含有少量的Fe2O3、CuO、SiO2等杂质)生产氧化钇的工艺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在粉碎机中研磨粉碎的目的是  增大接触面积,有利于反应的充分进行 。
(2)操作Ⅰ的名称是  过滤 ,“酸溶”过程中,Y2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Y2O3+6HCl=2YCl3+3H2O 。
(3)向反应釜2中通入气体X使溶液呈碱性,调节溶液的pH除去滤液Ⅰ中杂质,沉淀Ⅱ的主要成分是  Fe(OH)3、Cu(OH)2 (填化学式)。
(4)沉淀池中“沉钇”过程有H2O等物质产生,“沉钇”的化学方程式为  6NH4HCO3+2YCl3=Y2(CO3)3↓+3CO2↑+6NH4Cl+3H2O 。
(5)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为  NH3 (填化学式)。
细审题
明原理
思模型
明要求
目的分析
实验操作
现象描述或
方程式书写
填写化学式
物质成分探究题考察的基本形式
提出问题
明确探究目的
(组分\条件\成因)
猜想与假设
基于实际排列组合
(有A/有B/有AB...)
查阅资料
(已知)
提取关键信息
设计实验
(步骤-现象-结论)
表格梳理,根据已知推未知(例如根据结论推步骤)
实验评价
(反思/拓展/应用)
联系结论来思考
题型分析
背景依据
解法指导
教学启示
传统课堂
教学内容
学生
接受者
教师
讲授者
素养教学
情境问题
学生
问题解决者
教师
指导者
课堂模式转化
1.立足基础、筑本培根
题型分析
背景依据
解法指导
教学启示
1.立足基础、筑本培根
目标、教学/学习、评价一致性
知识考查层面:
肾小球的结构与功能
任务解构
素养考查层面:
对模型的评价和改进
知识考查层面:
肾小囊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的成分及特点
素养考查层面:
对模型的辨认和理解
知识考查层面:
肾小管的结构与功能
素养考查层面:
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知识考查线看似平行,素养考查线却层层递进
知识考查层面:
肾小球的结构与功能
任务解构
02
言之有物 说题目
素养考查层面:
对模型的评价和改进
知识考查层面:
肾小囊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的成分及特点
素养考查层面:
对模型的辨认和理解
知识考查层面:
肾小管的结构与功能
素养考查层面:
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知识考查线看似平行,素养考查线却层层递进
题型分析
背景依据
解法指导
教学启示
2.整合单元、固本提能
系统分析、整体设计,以项目为情境、以知识点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构建知识网络。
社会热点问题
学术前沿问题
生活生产问题
探究实践问题
确立项目
拆解项目
核心概念
单元任务
课时任务
设计学习活动







题目亮点
1.真实——情境驱动,搭建任务平台。
2.生动——项目主导,解决实际问题
3.适切——素养引领,彰显育人价值
4.有效——以题促研,助推教学相长
题型分析
背景依据
解法指导
教学启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任务】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分析火山、地震发生地点的特点,讲解板块碰撞或张裂的现象。 【活动】地震发生时的避震措施?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环境,掌握防灾减灾和应急逃生的基本方法。 【评价】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防震避险,安全自救的常识,进行了一场校园宣讲活动。 学生用书本模拟板块张裂和碰撞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感受板块碰撞或张裂带来的危害。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分析火山地震发生地点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应急逃生方法,并在教师组织下,进行实操演练,掌握防灾减灾逃生技能。 学生在校园和社区进行知识的普及,将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1.掌握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2.知道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应急救灾的基本常识
2.整合单元、固本提能
知识立意
本题以“水垢的成分”为背景,体现了化学科学的实用性,凸显了对“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的考查。
考查了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实验基本操作及实验原理、实验现象的描述,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能力立意
考查了学生的观察、推理、综合分析能力,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究结果的解释和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素养

题目立意

考点分析

解题过程
23.某地下水含有大量可溶于水的Ca(HCO3)2和Mg(HCO3)2,用试管取少量,加入肥皂水,振荡,出现大量浮渣和浑浊,该水长期煮沸,锅底会产生一层白色固体(水垢)。某化学小组对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①:白色固体是CaCO3 ; 猜想②:白色固体是Mg(OH)2 ; 猜想③:白色固体是CaCO3和Mg(OH)2
方法提炼:混合物成分的猜想
ABC中的两种或三种
排列组合分情况
①2种物质:AB、AC、BC
②3种物质:ABC
读懂题目,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信息,分析题意,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

解题过程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1) 可能现象 结论
_______ 白色固体完全溶解,有气泡产生 猜想①正确
取适量……于试管中,滴加……,
若观察到……(现象描述如:固体溶解、溶液由……变为…… 、 有……生成 等),
证明猜想*成立。
方法提炼: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现象→结论)
【提出猜想】 猜想①:白色固体是CaCO3 ; 猜想②:白色固体是Mg(OH)2 ; 猜想③:白色固体是CaCO3和Mg(OH)2
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清楚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相关物质的性质,会发生哪些反应。掌握实验操作(试剂选择)、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三者的对应关系。

解题过程
【反思评价】小组有同学认为该结论不够严密,理由是_______。
按实验步骤(1)进行实验,猜想③也有同样的现象
方法提炼:分析结论
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推理等,得出正确结论

解题过程
【继续探究】同学们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了验证猜想③:(以下微溶物视为易溶物)
实验步骤(2) 可能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白色固体完全溶解,有气泡产生 猜想③正确
②再向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足量_______ _ ____ __产生
氢氧化钠溶液
有白色沉淀
取适量……于试管中,滴加……,
若观察到……(现象描述如:固体溶解、溶液由……变为…… 、 有……生成 等),
证明猜想*成立。
方法提炼: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现象→结论)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科学观念 具体观念 物质、能量、结构、功能、变化等
科学本质 可验证性、相对性、暂时性等
观念应用 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思维 创新思维
推理论证 科学推理、科学论证
模型建构 模型理解(基础)、模型建构(深化)
探究实践 (过程、目标、能力)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技术与工程实践 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
跨学科(10%)
自主学习 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
态度责任 科学态度 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质疑创新、合作分享
社会责任 健康生活、人地协调、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家国情怀
思:像专家一样思考
做:解决真实问题
命题原则与标准
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单元设计理念
1. 以“三重表征”的认识方式,感受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的真实存在
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认识方式,帮助学生 从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观点来认识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感受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的真实存在。
宏观表征: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的现象(观察)
微观表征:运用文字或图像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解释)
符号表征:运用字母、数字等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表达)
2. 结合具体物质的学习,形成认识物质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思路
新课标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物质转化、能的转化、反应本质、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等多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一般思路。同时认可上述要素之间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
以“三重表征”的方式认识水电解的过程,从微观上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上对化学变化进行解释,学会用图像和符号表示化学变化的过程。
宏观表征:
V氢气:V氧气=2:1
微观表征:
N氢分子:N氧分子=2:1
符号表征:
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
浙教版 八上1.2 ——水的组成
课时3:化学反应的微观解释
化学变化的本质
3
对老师的要求:
1)重视研读教材、新课标
2)重视实验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要把实验“教死”,实验本就是充满灵活性、创新性、探究性的
3)精选习题——初三复习选题、命题要有中考导向、背景新
颖,要体现化学学科素养,考查学生基础知
识、基本方法的运用与迁移能力,要高起点、低落点
对学生的要求:
1)重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谈何提高!
2)抓规范——细节决定成败,规范成就未来!
3)提能力——快速、有效的审题能力;
知识、方法迁移能力;
信息接收与整合能力。
4)树信心——克服恐“高”症,才能打败“纸老虎”
尺度 梯度 深度 温度 热度
重基础 重能力 重思维 重人文 重实践
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
此题以项目化活动为主题,围绕学校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为情境,结合“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借助三个任务,探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知道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应急救灾的基本常识;
→情境
→任务1
题型分析
背景依据
解法指导
教学启示
→任务2
设问(1)
设问(2)
→任务3
设问(3)
题型分析
背景依据
解法指导
教学启示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核心素养
真实情境
实际问题
科学知识
题型分析
背景依据
解法指导
教学启示
本题以真实的校园“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为情境,借助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学校平面图,提供必要信息,考查了学生阅读和信息提取的能力,结合“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知道地震发生时逃生措施和基本常识,使学生了解国家自然灾害分布的特点。试题把育人目标与考查内容、考查情境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符合育人价值导向。
命题立意
题型分析
背景依据
解法指导
教学启示
能力定标
题型 题号 能力要求对标 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填空题 第1问 科学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 10.地球系统 10.4地球内容圈层和地壳运动 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地壳运动是形成火山和地震的 主要原因,说明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特点;
第2问 分析与综合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11.2自然灾害 ②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知道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应急救灾的基本常识。 掌握防灾减灾和应急逃生的基本方法,树立关爱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第3问
题型分析
背景依据
解法指导
教学启示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科学中地理内容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及具备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节中学习了地图的相关知识,在七下第四章中学习板块构造和地震火山的知识。本题导入项目化学习和防灾减灾的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不仅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注重学生对图文分析能力,提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等综合思维能力的考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从地理视角来看待社会,有利于考生掌握防灾减灾和应急逃生的基本方法,树立关爱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题型分析
背景依据
解法指导
教学启示
任务一 收集信息社团成员收集了世界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1)依据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故答案为:(1)我国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
来源教材
高于教材
易错点①:脱离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原因;
易错点②:将地震发生地点理解为原因;
易错点③:脱离所给图片信息,不清楚地震发生的原因,无法总结出地壳活动的特点
解:读图可知,我国东部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南部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多地震发生。
任务二 实战演练
社团成员利用所学的地图知识绘制了“学校防震逃生示意图”。
(2)找出图中不合理的逃生路线,并在图中绘图改正。
综合运用
题型分析
背景依据
解法指导
教学启示
易错点①:学生不会看平面图的图例,不知道门的示意图;
易错点②:最快速度到达空旷地域,比如足球场和篮球场;
答案:图中不合理的逃生路线是③路线,正确路线是从科技楼门至足球场。
题型分析
背景依据
解法指导
教学启示
任务三 成果展示
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防震避险,安全自救的常识,社团成员进行了一场校园宣讲活动。
(3)假如发生地震时你正在教室,请列举两条避震自救的措施。
易错点①:脱离教室的地点背景,空谈避震措施;
易错点②:措施反复围绕快速撤离;
易错点③:易于火灾逃生混淆;
答案:
假如发生地震时我们正在教室,应服从老师指挥;迅速护住头部,躲在各自的课桌下;不要乱跑或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迅速撤离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不要搭乘电梯等。
谢谢聆听!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