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科学解释的三种常用模式
主要内容
何谓科学解释
三种常用模式
命题策略提炼
一、科学解释
所谓科学解释,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对经验事实作出理解,寻找事实的原因或根据,使问题得到解答。
一类问“原因”“依据”“理由”的问题
“……是什么?” 或“……为什么?” 的问题
一、科学解释
或者说,就是把陈述事实的经验命题(我们称之为“被解释项”)从陈述定律或原理的一组命题(我们称之为“解释项”)中推导出来。
已知事实是如何造成的?(解释)
满足一定的条件,会出现什么未知事实?(预测)
1.“演绎—规律”模式
(“D—N”模式)
L:理论原理
(解释项)
C:相关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经验事实 (被解释项)
二、三种常用模式
三段论推理
揭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大前提:规律、原理
小前提:已知条件(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一种判断 (所以)
1.“演绎—规律”模式
2016学年第一学期八(上)
27.如图所示,将一个完好的空塑料瓶横放并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瓶口处有一可自由出入的小纸片。在瓶口处从上往下用力迅速吹气,此时小纸片将会 ▲ (选填“飞出瓶外”、“原地不动”或“进 入瓶中”)。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你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
难度:0.6;区分度:0.92
1.“演绎—规律”模式
(“D—N”模式)
L:气体流动的速度越快,气体的压强越小 (解释项)
C:瓶口处用力吹气
(瓶口处气流速度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瓶口处气压小(被解释项)
L:物体受到力(压强差)的作用,将改变运动状态 (解释项)
C:纸片两侧存在压强差
(瓶口气压小于瓶内气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纸片飞出瓶外(被解释项)
注意:规律、原理往往省略;若不省略(隐藏),则提供文本材料,需要阅读获取。
1.“演绎—规律”模式
(2017衢州-29)小柯是个善于观察的学生,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无风的、寒冷的冬天,用吸管沿水平方向吹出的肥皂泡常常是先上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下降(如图)。而这种现象在炎热的夏天不明显。请结合所学知识, 解释冬天吹肥皂泡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计空气阻力)
1.“演绎—规律”模式
(“D—N”模式)
L:F浮>G物时,物体上浮
(解释项)
C: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肥皂泡上升(被解释项)
L:F浮= ρ气gV排
(解释项)
C:肥皂泡内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被解释项)
“演绎—规律”模式解释“反常” 现象。
L:理论原理
(解释项)
C:相关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经验事实 (被解释项)
从“演绎一规律”模式的前提来看,反常现象(E)的出现可能是规律(L)错了,需要寻找新的规律来代替;或者是条件(C)有问题,还有其他的条件或原因隐藏其中(多因素共同起作用)。
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上)
27.小柯家的卫生间装有电热水器,与之相连的热、冷水管埋于墙壁中,紧贴墙面安装了一面镜子。冬天,小柯在洗澡后发现,平面镜贴近热水管的区域(用A表示)仍旧清晰,而其它区域(示意图中用B表示)镜面由清晰变“模糊”了(如左实景图)。洗澡结束一段时间后,整面镜子又变得清晰。请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镜面A、B区域前后变化的原因。
“演绎—规律”模式解释“反常” 现象。
难度:0.4;区分度:0.5
“演绎—规律”模式解释“反常” 现象。
2.多元性科学解释模式
如果以E表示被解释的经验事实,以T1,T2,T3表示用来进行解释的不同理论,以→表示逻辑上的推导关系,则多元性科学解释可表示为:
二、三种常用模式
T1
T2
T3
E
2.多元性科学解释模式
(2018衢州-30)杨梅酸甜爽口,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但它的保鲜期很短,通常只有1-2天。为延长其保鲜期,人们常常将杨梅放在保鲜袋中,扎口后再置于冰箱里冷藏。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杨梅这样保存能延长保鲜期的原因。
2.多元性科学解释模式
装入袋内
扎口
冷藏
保鲜
内部水分
内部有机物
表面细菌
保鲜
2.多元性科学解释模式
装入袋内
扎口
冷藏
保鲜
内部水分
内部有机物
表面细菌
保鲜
2.多元性科学解释模式
2016学年第一学期七(上)
31. 寒冷的冬季,小军同学把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放在室外,一天早上,发现瓶内水完全结冰,塑料瓶明显向外凸起。请你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塑料瓶向外凸起”这一现象。
31.瓶内的水结冰时,质量不变(1分),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1分),根据公式V=m/ρ可知,水结冰后体积变大(1分),所以塑料瓶向外凸出。(1分) 宏观解释
也可以用微观粒子模型来解释:瓶内的水分子总数保持不变(1分),完全结冰时,各个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1分),从而使得结冰后的总体积变大(1分),所以塑料瓶向外凸出。(1分) 微观粒子模型解释
3.因果链科学解释模式
对某一经验事实,用某种理论进行解释后,该种理论自身又成为被解释项,需要用更高层次的理论对其作出解释。则这种因果链科学解释可表示为:
二、三种常用模式
T3
T1
T2
E
3.因果链科学解释模式
(2016衢州-29)在科学拓展性课程学习中,小柯做了如下实验:先在水槽里的支架上放两个小烧杯,一个盛有较多正在萌发的种子,另一个装有适量的NaOH溶液,再往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最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如图)。持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大烧杯内的水面上升,水槽的水面下降。为什么杯外的水会进入杯内呢?请分析实验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3.因果链科学解释模式
种子呼吸作用
杯内压强减小
二氧化碳被吸收
水进入烧杯内
解释项 被解释项
解释项 被解释项
解释项 被解释项
3.因果链科学解释模式
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上)
29.小江将气球吹足气,靠近正竖直向下流动的细小水流,水流竖直向下流动(如图一)。随后用涤纶毛巾在气球一侧表面上擦拭数下后,将气球被摩擦后的一侧靠近水流,发现水流偏向气球流动(如图二)。
小江查阅了各种物质束缚电子的能力强弱如下表:
弱 ← 束缚电子能力 → 强
玻璃 丝绸 橡胶 石蜡 涤纶
请结合资料和实验现象,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3.因果链科学解释模式
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上)
29.气球中的原子内质子和电子所带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气球呈电中性,对水流没有吸引能力,因此刚开始水流是竖直向下流动的(1分)。当气球与涤纶毛巾摩擦时,由于橡胶束缚电子的能力比涤纶弱,气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毛巾上(1分),气球上的正电荷比负电荷多,气球带上了正电(1分)。又因为带静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在气球接近水流时,使水流的方向发生改变,偏向气球(1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难度:0.34;区分度:0.48
1.素材来源
三、命题策略提炼
A.教材:
2017学年第二学期八(下)
29.将约20克氢氧化钡[Ba(OH)2]晶体研磨成粉末后,倒入一小烧杯中(图甲),在一玻璃片上洒上少量水,并将小烧杯放在玻璃片上,此时向上提起小烧杯,玻璃片仍在桌面上(图乙);再向小烧杯中加入约10克氯化铵(NH4Cl)晶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后静止片刻(图丙),用手触摸小烧杯外壁,有冰凉的感觉,此时向上提起小烧杯,可见到玻璃片牢牢地粘在小烧杯底部(图丁)。如图所示的操作过程中,两次提起小烧杯时玻璃片有着不同的现象。试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角度,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甲 乙 丙 丁
第29题图
1.素材来源
三、命题策略提炼
B.学业考试试卷:
30.小柯做了一个趣味实验:他先将鸡蛋壳碾碎装入气球,再把气球套在盛有白醋的锥形瓶瓶口,然后把气球中的蛋壳加入锥形瓶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实验过程如图。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反应过程中气球体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1.素材来源
三、命题策略提炼
C.生活生产:
2018学年第一学期八(上)
29.近年来,不少电动车车主为了遮阳挡雨,在车上安装了遮阳伞,
使电动车成了马路上一道“移动风景”,仿佛一架架“陆地滑翔机”
在大街小巷穿梭。这些遮阳伞看似实用却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为此
交警部门开展了“电动车加装遮阳伞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请运
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安装了遮阳伞的电动车存在安全隐患。
1.素材来源
三、命题策略提炼
C.生活生产:
2016学年第二学期八(下)
29.小金同学在某超市看到:电梯上没人时运动得慢,人站在电梯上时,电梯反而会运动得更快。如图是小金同学上网搜索到的这种电梯的部分电路图,图中R1是一个定值电阻;R是一个压敏电阻,其阻值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结合图示,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小金同学看到的现象。
2.目标:围绕核心知识和基本推理方法展开。
三、命题策略提炼
学生的困难:内容的理解、解释的方法
3.评价:SOLO分类评价、基本要素分析法(PTA)
29.加装了遮阳伞后,由于遮阳伞向上凸起,在行驶过程中上表面空气流速大于下表面(1分),而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1分),故上表面压强小于下表面,遮阳伞获得一个向上的升力(1分),因此电动车对地面的压力减小,摩擦力减小,容易发生安全事故。(1分)
绝大部分同学的得分为三分,满分率不高。四个答分点,最后一点涉及到七下摩擦力的描述,很少有学生答出。
SOLO分类评价
30.答案:鸡蛋壳与白醋反应生成气体,瓶内气体增多(1分)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气体温度升高(1分)瓶内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变大(1分)冷却至室温后,瓶内气压降低,气球略变小(1分)
4分例子(顺序得当,表达完整)
鸡蛋壳与白醋反应生成气体,瓶内气体增多;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气体温度升高;瓶内气压增大,气球变大;冷却至室温后,瓶内气压降低,气球略变小。
3分例子(顺序得当,表达不完整)
鸡蛋壳与白醋反应生成气体,瓶内气体增多,气球变大,冷却至室温后,瓶内气压降低,气球变小。
2分例子(顺序颠倒,表达不完整)
瓶内气体增多,气球变大,鸡蛋壳与白醋反应生成气体,冷却至室温后,瓶内气压降低,气球变小。
1分例子(顺序颠倒,只答到一点)
瓶内气压增大,气球变大,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气体膨胀,冷却至室温后瓶内气压降低,气球变小。
0分例子(完全没有踩点,或未作答)
该反应吸热,气球膨胀。
27.可从洗澡前、中、后三个阶段,镜面A、B区域各发生的变化来说明原因。
答题要点(符合一项就可得1分,共4分):①洗澡前,卫生间内温度比较均匀,整个镜面未发生液化现象;②洗澡时,由于热水蒸发,卫生间内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③A区域贴近热水管,镜面温度较高,附近的水蒸气不会发生液化,因而仍旧清晰;④B区域贴近冷水管或离热水管较远,镜面温度相对较低,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凝结为小水滴附着在镜面上,使镜面变“模糊”。⑤洗澡后,镜面“模糊”区域(B区域)的小水滴又逐渐蒸发,镜面又恢复清晰。
修正评价标准
四个采分点设置为:
热水汽化成水蒸气1分,A区域温度较高不能液化1分,B区域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液化1分,最终水珠汽化变清晰1分。
修正评价标准
4分总分,平均分只有1.61,整体情况不理想。第一个采分点得分率极低。另一方面不足表现在语言表述不规范,如热气或热空气液化。
建议:
多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课堂上的不规范表述要及时纠正。
三、命题策略提炼
4.不同的学段,设置不同的能力重点。
七年级:单一因果的相反过程;
八年级:提供适当课外材料的现场解释;
九年级:侧重于多角度、因果链的解释
5.不同的解释模式,促进不同的思维品质发展。
D-N:学习最基本的逻辑结构和最常用的演绎推理方法;思维的创新性;
多元性:思维的全面性;
因果链: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
感谢您的聆听!
期待您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