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1 确定位置
确定物体的位置
1. 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 个
数据.
2. 常见的表示方法有:(1)行列定位法;(2)方位角
和距离定位法;(3)经纬定位法;(4)区域定位法;
(5)有序实数对定位法.
两
题型一 利用有序实数对确定位置
如图是一所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若用(3,2)表示
教学楼,(4,0)表示旗杆,则实验楼的位置可表示成
( D )
D
A. (1,-2)
B. (-2,1)
C. (-3,2)
D. (2,-3)
1. 如果电影院座位中的8排10座用(8,10)表示,那么
10排8座可用 表示,(5,6)是指
排 座.
(10,8)
5
6
题型二 利用方位角和距离确定位置
如图,雷达探测器测得六个目标 A , B , C , D ,
E , F 出现.按照规定的目标表示方法,目标 C , F 的位
置分别表示为 C (6,120°), F (5,210°).按照此方
法在表示目标 A , B , D , E 的位置时,其中表示不正
确的是( D )
D
A. A (5,30°) B. B (2,90°)
C. D (4,240°) D. E (3,120°)
2. 如图,有两种关于 A , B 两地位置关系的描述:① B
地在 A 地的北偏东70°方向上,与 A 地相距100 m;② A
地在 B 地的南偏西70°方向上,与 B 地相距100 m.下列判
断正确的是( B )
A. ①对②错 B. ①对②对
C. ①错②对 D. ①错②错
(第2题)
B
题型三 利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根据下列表述,不能确定具体位置的是( C )
A. 东经107°,北纬30°
B. 礼堂6排22号
C. 重庆市宏帆路
D. 港口南偏东60°方向上距港口10海里
C
3. A 地在地球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 A 地的位置是
( C )
A. 东经130°,北纬50°
B. 东经130°,北纬60°
C. 东经140°,北纬50°
D. 东经140°,北纬60°
(第3题)
C
题型四 区域定位法
共享单车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环保的出行方式.小白
同学在北京植物园打开某共享单车软件,如图,“ ”
为小白同学的位置,“★”为检索到的共享单车停放点.
为了到达距离最近的共享单车停放点,下列四个区域
中,小白同学应该前往的是( A )
A
A. F 6 B. E 7 C. D 5 D. F 7
4. 如图是利用网格画出的重庆市地铁1,2,3号线路部
分规划示意图,若建立适当的网格图,表示两路口的点
的坐标为(0,-1),表示鹅岭的点的坐标为(-1,
-1),则表示大溪沟的点(正好在网格
点上)的坐标是 .
(2,1)
(第4题)(共42张PPT)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2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1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一)
1. 在平面内,两条 且有 的数
轴组成 .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
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
数轴的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 轴或横
轴,铅直的数轴叫做 轴或纵轴, x 轴和 y 轴统称坐
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 O 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互相垂直
公共原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
正方向
x
y
2.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 P ,过点 P 分别向 x 轴、 y 轴
作 ,垂足在 x 轴、 y 轴上对应的数 a , b 分别叫
做点 P 的 、 ,有序数对( a ,
b )叫做点 P 的坐标.
垂线
横坐标
纵坐标
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平面分成了
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做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
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坐
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有
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
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平面上唯一的一点
与它对应.
注意: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x 轴上的点的坐
标为( x ,0), y 轴上的点的坐标为(0, y ).
5. 点的坐标特征:
6. 点 P ( a , b )到 x 轴的距离为 ,到 y 轴的距离
为 ,到原点的距离为 .
题型一 根据点的坐标确定所在象限
(1)下列各点在第二象限的是( B )
A. (1,2) B. (-1,2)
C. (-1,-2) D. (1,-2)
(2)若点 P ( a , b )在第三象限,则点 Q ( a + b ,
ab )在( B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B
B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P (-3, a2+1)所在的象
限是( B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2. 若点 P ( m , n )在第二象限,则点 P ( m2,- n )
在( D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B
D
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P ( m , n )位于第四象
限,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D )
A. m + n >0 B. m - n <0
C. mn >0 D. <0
D
题型二 网格中写点的坐标及面积的相关计算
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 A , B , C 三点的坐标;
解:(1) A (0,1), B (2,
0), C (4,3).
(2)求△ ABC 的面积;
解:(2)如图,过点 C 分别向 x 轴、 y 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 D , E .
∴ S△ ABC = S四边形 DOEC - S△ ACE
- S△ BCD - S△ AOB
=3×4- ×2×4-
×2×3- ×2×1
=4.
(3)若点 P 在坐标轴上,且△ ABP 与△ ABC 的面积相
等,求点 P 的坐标.
解:(3)当点 P 在 x 轴上时,
S△ ABP = AO · BP =4,
即 ×1× BP =4,解得 BP =
8,
∴点 P 的坐标为(10,0)或
(-6,0);
当点 P 在 y 轴上时, S△ ABP = BO · AP =4,
即 ×2× AP =4,解得 AP =4,
∴点 P 的坐标为(0,5)或
(0,-3).
综上所述,点 P 的坐标为
(0,5),(0,-3),
(10,0)或(-6,0).
4. 如图,已知点 A (-2,3), B (4,3), C (-1,
-3).
(1)求点 C 到 x 轴的距离;
解:(1)∵点 C (-1,-3),
=3,
∴点 C 到 x 轴的距离为3.
(第4题)
(2)求△ ABC 的面积;
解:(2)∵点 A (-2,3), B
(4,3), C (-1,-3),
∴ AB =4-(-2)=6,
点 C 到边 AB 的距离为3-(-3)
=6,
∴ S△ ABC = ×6×6=18.
(第4题)
(3)点 P 在 y 轴上,当△ ABP 的面积为6时,求点 P 的
坐标.
解:(3)设点 P 的坐标为(0, y ).
∵△ ABP 的面积为6, A (-2,
3), B (4,3),
∴ S△ ABP = ×6× =6,
∴ =2,∴ y =1或 y =5,
∴点 P 的坐标为(0,1)或(0,5).
(第4题)
题型三 利用点的位置特征确定坐标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二象限内有一点 M ,
点 M 到 x 轴的距离为3,到 y 轴的距离为4,则点 M 的坐
标是( C )
A. (3,-4) B. (4,-3)
C. (-4,3) D. (-3,4)
C
(2)(2024·重庆一外)已知点 M 在 x
轴上,则点 M 的坐标是 .
[思维点拨] (1)抓住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特征是解决
问题的关键,数形结合法是解决这类问题最好的方法;
(2)熟记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x 轴上的点的纵坐
标为0, y 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
(-7,0)
已知点 P ( a -2,2 a +8),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
出点 P 的坐标.
(1)点 P 在 x 轴上;
解:(1)∵点 P ( a -2,2 a +8)在 x 轴上,
∴2 a +8=0,解得 a =-4,
∴ a -2=-4-2=-6,
∴点 P 的坐标为(-6,0).
(2)点 P 在 y 轴上;
解:(2)∵点 P ( a -2,2 a +8)在 y 轴上,
∴ a -2=0,解得 a =2,
∴2 a +8=2×2+8=12,
∴点 P 的坐标为(0,12).
(3)点 P 到 x 轴、 y 轴的距离相等.
解:(3)∵点 P 到 x 轴、 y 轴的距离相等,
∴ a -2=2 a +8或 a -2+2 a +8=0,
解得 a =-10或 a =-2.
当 a =-10时, a -2=-12,2 a +8=-12,
∴点 P 的坐标为(-12,-12);
当 a =-2时, a -2=-4,2 a +8=4,
∴点 P 的坐标为(-4,4).
综上所述,点 P 的坐标为(-12,-12)或(-4,4).
5. (2024·重庆一外)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
(-1,1), B (-1,-2), C (3,-2), D (3,
1).一只瓢虫从点 A 出发,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 A
→ B → C → D → A 循环爬行,则第2 025秒瓢虫在点
( D )
A. (-1,0) B. (-1,-1)
C. (-1,-2) D. (0,-2)
(第5题)
D
6. (1)已知点 M 在第三象限,它到 x 轴的距离为3,到
y 轴的距离为2,则点 M 的坐标为 ;
(2)已知点 A 在 x 轴的下方、 y 轴的右侧,距每条坐标
轴都是2个单位长度,则点 A 的坐标为 .
(-2,-3)
(2,-2)
7. 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点 P 的坐标.
(1)点 P (2 m +4, m -1)在 x 轴上;
解:(1)∵点 P (2 m +4, m -1)在 x 轴上,
∴ m -1=0,解得 m =1,则 P (6,0).
(2)点 P (2 m +4, m -1)到 y 轴的距离为2;
解:(2)∵点 P (2 m +4, m -1)到 y 轴的距离为2,
∴2 m +4=2或2 m +4=-2,
解得 m =-1或 m =-3,
则 P (2,-2)或(-2,-4).
(3)点 P (2 m +4, m -1)到 x 轴、 y 轴的距离相等;
解:(3)∵点 P (2 m +4, m -1)到 x 轴、 y 轴的距离
相等,
∴2 m +4= m -1或2 m +4+ m -1=0,
解得 m =-5或 m =-1,
则 P (-6,-6)或(2,-2).
(4)点 P ( a , b )到 x 轴的距离为2,到 y 轴的距离
为3.
解:(4)∵点 P ( a , b )到 x 轴、 y 轴的距离分别是2
和3,
∴ =3, =2,∴ a =±3, b =±2,
∴点 P 的坐标为(3, 2),(3,-2),(-3, 2)
或(-3,-2).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2 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2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二)
1. 特殊点的坐标
(1)平行于 x 轴的直线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平行
于 y 轴的直线上任意两点的横坐标相同.
(2)①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点的横、纵坐标相
等;
②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点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
数.
2. 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基本思路
(1)分析条件,选择适当的点作为坐标原点;
(2)过原点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别作出 x 轴
和 y 轴;
(3)确定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3.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 A ( x1, y1)与点 B ( x2,
y2)之间的距离 d = .
题型一 坐标系中特殊点的坐标
根据下列条件求点的坐标.
(1)已知点 P (3 a +5, a -3), Q (2,-2),若
PQ ∥ x 轴,则点 P 的坐标是 ;
(2)已知点 P (3 a +5, a -3), Q (2,-2),若
PQ ∥ y 轴,则点 P 的坐标是 ;
(3)已知点 A (3 a -5,- a +1)在第二、四象限的
角平分线上,则点 A 的坐标是 ;
(8,-2)
(2,-4)
(1,-1)
(4)已知线段 AB ∥ x 轴,且 AB =4,若点 A 的坐标为
(-1,2),则点 B 的坐标是
;
(5)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 M ( m -1,2 m +
3),且点 M 到 x 轴的距离为1,则点 M 的坐标是
.
(-5, 2)或(3,
2)
(-
2,1)或(-3,-1)
[知识总结] 平行于 x 轴的直线上两点 A ( x1, y ), B
( x2, y )之间的距离为 ;平行于 y 轴的直线
上两点 A ( x , y1), B ( x , y2)之间的距离为
.注意已知距离求点的坐标需考虑是否有双解.
1. 已知点 A (5,-2)与点 B ( x , y )在同一条平行于
x 轴的直线上,且点 B 到 y 轴的距离等于4,那么点 B 的
坐标是 .
(4,-2)或(-4,-2)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点 A (-2, a +3), B
( b , b -3).
(1)当点 A 在第二象限的角平分线上时,求 a 的值;
解:(1)由题意,得 a +3=2,
解得 a =-1.
(2)当点 B 到 x 轴的距离是它到 y 轴的距离的2倍时,
求点 B 所在的象限.
解:(2)由题意,得 =2 ,
解得 b =-3或 b =1.
当 b =-3时,点 B (-3,-6)在第三象限;
当 b =1时,点 B (1,-2)在第四象限.
题型二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如图,已知四边形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ABC =
45°, AB=4 , BC =10,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写出
各顶点的坐标.
解:以点 B 为坐标原点, BC 所在的直线为 x 轴,以过点 B 且垂直于 BC 的直线为 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容易得出
A (4,4), B (0,0), C (10,0), D (14,4).(坐标系建法不唯一)
3. 如图,正五边形 ABCDE 放入某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若顶点 A , B , C , D 的坐标分别是(0, a ),
(-3,2),( b , m ),( c , m ),则点 E 的坐标是
( C )
A. (2,-3) B. (2,3)
C. (3,2) D. (3,-2)
(第3题)
C
4. 如图是一片枫叶标本,其形状呈“掌状五裂型”,裂
片具有少数突出的齿,将其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
示叶片“顶部” A ,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2),
(-3,0),则叶杆“底部”点 C 的坐标为
.
(第4题)
(2,
-3)
题型三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分类讨论
已知:如图,△ ABC 的三个顶点位置分别是 A
(1,0), B (-2,3), C (-3,0).
(1)求△ ABC 的面积;
解:(1)∵点 A (1,0), B (-2,
3), C (-3,0),
∴ AC =1-(-3)=4,
∴ S△ ABC = ×4×3=6.
(2)若点 A , C 的位置不变,当点 P 在 y 轴上时,且
S△ ACP =2 S△ ABC ,求点 P 的坐标;
解:(2)∵ S△ ACP =2 S△ ABC =12,
∴ AC · OP =12,∴ OP =6.
当点 P 在 y 轴的正半轴上时, P (0,6);
当点 P 在 y 轴的负半轴上时, P (0,-6).
综上所述,点 P 的坐标为(0,6)或
(0,-6).
(3)若点 B , C 的位置不变,当点 Q 在 x 轴上时,且
S△ BCQ =2 S△ ABC ,求点 Q 的坐标.
解:(3)∵ S△ BCQ =2 S△ ABC =12,
∴ CQ · =12,∴ CQ =8.
当点 Q 在点 C 的左侧时, Q (-11,0);
当点 Q 在点 C 的右侧时, Q (5,0).
综上所述,点 Q 的坐标为(-11,0)
或(5,0).
5. 已知点 A (6,0),点 B 在 y 轴上, AB 与坐标轴围成
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2,则点 B 的坐标为
.
(0,4)或
(0,-4) (共19张PPT)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3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1. 点的对称
(1)关于 x 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 ,
纵坐标 .
(2)关于 y 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 ,
横坐标 .
(3)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的横、纵坐标都互为相
反数.
相同
互为相反数
相同
互为相反数
2. 图形的对称
(1)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分别乘-1,所得图形与原图
形关于 x 轴对称.
(2)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分别乘-1,所得图形与原图
形关于 y 轴对称.
(3)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
,纵坐标 .
乘-
1
乘-1
3.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平移变化
题型一 点的对称
若点 P1( a +3,4), P2(-2, b -1)关于 x 轴对
称,则 a = , b = ;若关于 y 轴对称,则
a = , b = ;若关于原点对称,则 a = , b = .
-5
-3
-1
5
- 1
-3
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 (3,2)关于原点对称的
点的坐标是( D )
A. (-3,2) B. (3,-2)
C. (-2,-3) D. (-3,-2)
D
2. (1)若 +( b -3)2=0,则点 A ( a , b )关
于 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2)点 P (-2,1)与点 Q ( a , b )关于 y 轴对称,
则 a + b = .
(4,-3)
3
题型二 图形的对称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ABC .
(1)请直接写出△ ABC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
A , B , C ;
(2)①将△ ABC 三个顶点的横坐标均乘-1,纵坐标保
持不变,分别得到点 A1, B1, C1.请在图中画出△ A1 B1
C1,则△ ABC 和△ A1 B1 C1 (填位置关
系);△ A1 B1 C1如图所示
关于 y 轴对称
△ A1 B1 C1如图所示
②将△ ABC 三个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均乘-
1,分别得到点 A2, B2, C2.请在图中画出△ A2 B2 C2,
则△ ABC 和△ A2 B2 C2 (填位置关
系);△ A2 B2 C2如图所示
关于 x 轴对称
△ A2 B2 C2如图所示
③ B1 C2的长为 .
[思维点拨] 图形的轴对称变化的实质是点的坐标变化.
3. 将第一象限的“小旗”各点的横坐标分别乘-1,纵
坐标保持不变,符合上述要求的图形是( C )
A
B
C
D
C
(第4题)
(1) S△ ABC = ;
4.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ABC 的三个顶点的坐
标分别为 A (0,3), B (3,4), C (2,2).
(2)画出△ ABC 关于 x 轴的对称图形△ A1 B1 C1,再画
出△ A1 B1 C1关于 y 轴的对称图形△ A2 B2 C2.
解:(2)如图,△ A1 B1 C1和△ A2 B2 C2即为所求.
(第4题)
题型三 翻折中求点的坐标
已知:如图,把长方形 AOBC 放入直角坐标系中,
使 OB , OA 分别落在 x 轴、 y 轴上,点 C 的坐标为(8,
4),将△ ABC 沿 AB 翻折,使点 C 落在该坐标平面内的
点 D 处, AD 交 x 轴于点 E . 求点 D 的坐标.
解:∵四边形 AOBC 是长方形,点 C 的坐标为(8,4),
∴ OA = BC =4,
AC = OB =8.
由折叠的性质,得
AD = AC =8, BD = BC =4,∠ ADB =90°.
在△ AOE 和△ BDE 中,
∴△ AOE ≌△ BDE (AAS),∴ AE = BE , OE = DE .
设 AE = BE = x ,则 OE =8- x .
在Rt△ AOE 中,由勾股定理,
得 OA2+ OE2= AE2,
∴42+(8- x )2= x2,解得 x =5,
∴ BE =5, DE = OE =3.
如图,过点 D 作 DF ⊥ OB 于点 F .
∵ S△ BDE = BD · DE = BE · DF ,
∴ DF = = = .
在Rt△ BDF 中,由勾股定理,得 BF2+ DF2= BD2,
∴ BF = = ,∴ OF = OB - BF = ,
∴点 D .
5.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长方形 ABCO 的边 OA 在 x 轴
上,边 OC 在 y 轴上,点 B 的坐标为(1,3).将长方形
沿对角线 AC 翻折,点 B 落在点 D 的位置,且 AD 交 y 轴
于点 E . 那么点 E 的坐标是 .
(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