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课件(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课件(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9 08:2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新课导入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
戊戌六君子绘画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
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学习目标:
1.知道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表现
2.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认识到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3.感悟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的反抗斗争精神。
要点精讲
01
02
百日维新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要点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
4.核心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5.结果:未达光绪帝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油画
人物扫描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遭到顽固派的阻挠。后来,他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学生有梁启超等。
2.发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强学会地址
2.发展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鼓吹变法。为了宣传变法而制造舆论中心,《时务报》在上海创刊。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名称 时期 地点 创办人
《时务报》 1896年 上海 梁启超
《国闻报》 1897年 天津 严复
《知新报》 1897年 澳门 康广仁
《湘报》 1898年 湖南 谭嗣同
人物扫描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要点二 百日维新
材料一:西方列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材料二:日本与印度有十年内在中国地方增设纺机150万锭之约。……果如所计……如不发展中国之实业,十年之后我国棉业岂复有伸展之余地?
材料三:1863—1894年间,中国民办企业总数共计119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年里,新增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总额更是达到了1432万元。
材料四: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萌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很多人亲身参加了洋务运动的实践。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后,他们认为洋务运动仅将“制器”作为学习的重点是不够的,中国真正要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1.背景
根本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取得进一步发展
思想基础:甲午战后,兴起向西方学习制度的思潮
2.概况
开始标志——1898.6.11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爱新觉罗·载湉,在位期间始终使用年号“光绪”,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庚子国变等。
2.概况
类别 主要内容 影响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
文化 废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近代军事技术的发展
3.结果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瀛台囚帝
谭嗣同就义
4.影响
材料一:从6月11日....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100多道上谕,试图以空前的规模大力推行改良运动。在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但是他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建议,如颁布宪法、建立国会和宣布君民合治,在上谕中均未提出。——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5.失败原因
失败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没有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西方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暗中帮助封建顽固派。
历史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总结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侧重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目的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
学习对象 学西方 学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
性质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良)运动
领导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评价 ①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③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
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③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时间、领导人、结果、意义
2.发展:报刊、学堂等
1.背景
2.概况
3.结果
4.影响
课堂训练
1.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了救亡与启蒙的探索。这一探索指的是()
A.洋务运动B.新文化运动C.义和团运动D.戊戌变法
2.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说:“康有为的政治纲领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这一论断反映()
A.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B.辛亥革命的革命理想
C.戊戌变法的变革目标D.新文化运动的片面性
D
C
课堂训练
3.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这表达了维新派()
A.政治革命的诉求B.组建新军的愿望
C.教育救国的主张D.发展实业的决心
4.“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则自有其成功之处。”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近代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