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9 08:5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登鹳雀楼
课文导入
你们看这是什么?这座楼叫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走近作者








字词积累
注意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朗读课文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 — — ︱
— — ︱ ︱ —
— — ︱ ︱ ︱
︱ ︱ — — —
“白日依山尽”:
“白日”指的是傍晚时分的太阳,因其光芒尚亮,所以称为白日。
“依”字用得极为生动,仿佛太阳是个有情感的生命体,正缓缓地、温柔地依靠着山峦。“山”指的是鹳雀楼所在的山脉。
“尽”字则意味着太阳完全落下,消失在山的尽头,给人一种时光流逝、景色渐暗的感觉。
当我们在夕阳西下时,看到那一轮圆日逐渐靠近山峦,一点点地被遮挡,直至最后完全消失,就能深切体会到这种“白日依山尽”的景象。
“黄河入海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汹涌澎湃、气势磅礴而著称。这里的“黄河”描绘的是其浩浩荡荡的流淌之态。
“入”字给人一种强烈的方向感和动态感,仿佛能看到黄河水一路奔腾,朝着大海的方向奋勇前进。
“海”是黄河的最终归宿,展现出黄河水的一往无前和无尽的生命力。
我们可以想象站在高处眺望黄河,那宽阔的河道中,浑浊的河水滚滚流淌,永不停歇,最终融入大海的浩瀚之中。
“欲穷千里目”:
“欲”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愿望和渴望,是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期待。“穷”在这里是“尽”的意思,指想要看尽、看到尽头。“千里目”形容极远的地方,此句体现出诗人对更广阔视野和更多美景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探索的精神。
就好像我们站在山顶,总希望能够看得更远,看到那山外之山、景外之景,不满足于眼前的有限风光。
“更上一层楼”:
“更”字突出了进一步、再一次的意思。
“上”是向上攀登。
“一层楼”指的是鹳雀楼的更高一层。这一句既是实际的行动建议,也是一种富有哲理的启示,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向上攀登,才能拓展视野,看到更美的风景,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感悟。
比如在我们的人生中,只有不断努力进取,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古诗今义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夕阳傍着远山渐渐沉下去,黄河水向着大海奔流而去。你如果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多学习知识,本领,眼界才能更开阔
岳阳楼
滕王阁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课文主旨
课文结构
登鹳雀楼
登楼所见
黄河入海(想象)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思
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课外阅读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
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
桃溪浅处不胜舟。
作业:
1、背诵古诗;
2、书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词,听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