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七上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综合复习演练(考点跟踪导学案+中考真题精选精练)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版七上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综合复习演练(考点跟踪导学案+中考真题精选精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9 08:44:52

文档简介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024·黑龙江牡丹江·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的早期人类,因此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人类起源,故选A项;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因此无法用于研究农耕生活,排除B项;元谋人、北京人生活在原始社会的群居时期,不是部落联盟时期,排除C项;元谋人、北京人生活的时期国家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2.(2024·山东临沂·1)如图是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故选C项;北京人使用是自然火,会保存火种,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排除A项;北京人不会饲养家畜,排除B项;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排除D项。
3.(2024·新疆中考·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大量的朴树籽……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并结合所学可知,大量的树籽、植物孢粉说明北京人采集,动物的化石可以说明北京人狩猎,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北京人用火,结合所学可知已经会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北京人不会人工用火,排除B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大量的树籽、植物孢粉被发现可以得出北京人以采集为生,但不能说明北京人开始种植农作物,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不是磨制石器,排除D项。
4.(2024·黑龙江龙东·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在遗址中可以看到(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会使用打制石器,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的工具,故选A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会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青铜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与北京人生活的时代不符,排除C项;铁器春秋时期才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2024·云南中考·1)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答案】D【解析】据材料“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灰烬积层厚达6米,说明北京人通过不断添加燃烧物,让火持续燃烧,这说明北京人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故选D项;新石器时代才出现陶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并不会使用陶器,排除A项;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说法错误,新石器时代才出现原始农业,排除B项;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是半坡人,排除C项。
6.(2024·吉林中考·1)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  )
A.进化过程 B.农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权并立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是中国境内的早起人类,其中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遗址材料齐全,内涵丰富,考古研究证实北京人会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采集狩猎,北京人还学会使用火,知道长时间保存火种。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他们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更为先进,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人工取火。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考古研究揭示了人类的进化过程,故选A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是远古人类,没有实现农耕定居,排除B项;我国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大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与早期人类生活的时代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古人类没有建立政权,排除D项。
7.(2024·贵州黔西南·1)1975年,贵州省博物馆人员在位于兴义市附近的顶效镇猫猫山东侧进行发掘,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将猫猫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为“兴义人”。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答案】D【解析】据材料“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可知,“兴义人”会用火,且大量使用打制石器,结合所学可知,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这与“兴义人”生活特征类似,因此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山顶洞人,故选D项;元谋人不会人工取火,排除A项;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60万年,与元谋人的生活状态较为相似,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并未进行人工取火,排除C项。
8.(2024·山东聊城·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遗迹遗存 D.史书记载
【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可知,新石器时期中国居民便已经进入农耕时代,而当时尚未出现文字,因此当时人留下的遗迹遗存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故选C项;神话传说具有很大演绎成分,不可以作为一手史料使用,价值低于遗迹遗存,排除A项;现在发现的甲骨卜辞最早出现于商朝,属于后人记录,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B项;史书记载出现于文字出现之后,中国现在已知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不能直接记录农业出现当时的信息,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低于遗迹遗存,排除D项。
9.(2024·安徽中考·1)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
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
【答案】C【解析】根据“半地穴式房址”可知,该地区的原始居民有较为稳定的生活环境,说明该地区出现了定居生活,故选C项;兴隆洼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聚落遗址,排除A项;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的出现,不涉及财富的多寡,排除D项。
10.(2024·重庆(B卷)·1)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水利系统”“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可知,这些考古遗存与农业生产有关,所以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产,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炎帝和黄帝,这些考古遗存无法研究炎黄部落起源,排除A项;发现的是磨光黑陶,是陶器而不是瓷器,排除C项;虽然发现了水利系统,但从题干提供的信息来看无法确定是大禹领导修建的,排除D项。
11.(2024·重庆中考(A卷)·1)如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答案】B【解析】据材料“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炭化的稻米、稻壳”等可知,人工栽培粟和黍等体现了我国出现了人工栽培作物,而东胡林遗址等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这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起源,故选B项;早期人类起源与元谋人、北京人等相关,材料主要强调人工栽培作物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时间处于新石器时代,石器是主要生产工具,冶炼技术水平不高,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原始部落联盟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2024·湖南中考·1)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人面鱼纹彩陶盆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答案】B【解析】据材料“人面鱼纹彩陶盆”并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这体现了半坡居民已掌握制陶技术,故选B项;半坡居民种植粟,已经掌握种植技术,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半坡遗址并未出现井,排除C项;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13.(2024·内蒙古赤峰·1)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栽培的粟。据此推断,兴隆洼时期(  )
A.原始农业发展 B.家畜饲养出现 C.原始聚落发展 D.粮食剩余出现
【答案】A【解析】据材料“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人工栽培的粟”可知,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其不仅出土了农业生产工具,如石锄等,还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粟,这体现了中国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农业生产工具和粟等,与家畜饲养关系不大,排除B项;兴隆洼遗址属于原始聚落遗址,但材料未体现聚落发展情况,排除C项;粮食剩余出现体现的是剩余产品的出现,贫富分化的产生,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14.(2024·山东潍坊·1)如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
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
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体现了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故选B项;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无法从一粒炭化稻米中得出这一结论,原始农耕时期粟也是主要实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粟,无法从浙江发现的碳化稻谷得出南稻北栗局面已基本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水稻栽培使用的工具,无法体现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排除D项。
15.(2024·辽宁中考·1)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猪纹陶钵,半坡遗址出土了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会制作陶器,故选A项;河姆渡人能够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排除B项;图片表现的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陶器,都是生活用具,与建造房屋无关,排除C项;题目没有提及原始居民的乐器,排除D项。
16.(2024·四川内江·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西安发现了一处我国仰韶文化典型代表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考古学者复原了聚落房屋,如图。其居民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炎黄部落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陕西西安发现了一处我国仰韶文化典型代表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和复原的聚落房屋图片“半地穴式房屋”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居民是陕西西安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故选B项;北京人发现地点在北京周口店,以群居生活为主,尚未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山顶洞人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但居住以洞穴为主,发现地点在北京周口店,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炎黄部落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地域在黄河流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7.(2024·内蒙古包头·1)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可知,半坡居民已经居住房屋,且种植粟,并且出现了储粮窖,这体现了半坡居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故选C项;人工取火技术在旧石器时代便已经被掌握,且材料并不涉及火的使用,排除A项;处于打制石器时代是在旧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依靠食物采集为生说法错误,“很多粟的遗存”体现了半坡居民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排除D项。
18.(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栗和黍,证明原始农业形成,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③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故选C项;北京人采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处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很火种,①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A项;“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光技术,干栏式房屋属于河姆渡人的建筑,②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贫富分化,但是此时并未出现贫富分化,④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D项。
19.(2024·广东中考·1)如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广东石峡遗址和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玉钺、玉琮、龙首玉环等玉器图片可以看出,两地玉器有相似风格,说明两地存在文化交流,故选D项;材料中玉钺、玉琮、龙首玉环都属于玉器,不能反映青铜冶炼技术成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两地玉器的相似之处,不能得出南北经济差距明显,且都属于南方,排除B项;玉钺、玉琮、龙首玉环都不是农业生产工具,它们是礼器或饰品,不能得出农业生产工具先进,排除C项。
20.(2024·四川乐山·1)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答案】A【解析】据材料“源于约8000年前……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可知,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发展到今天,且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龙的认同,而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之一,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存在华夏认同,故选A项;材料并未说明龙的内涵的变化,无从体现革故鼎新,排除B项;道法自然强调学习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材料并未强调龙的来源,无从体现“道法自然”,排除C项;“和而不同”整体上指的是和睦地相处,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盲目苟同于对方,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原则,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龙”的认同,并未体现“不同”,排除D项。
21.(2024·青海中考·1)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二手史料
【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并结合所学可知,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材料中考古发现的房屋建筑基址等都属于实物史料,故选B项;口述史料是指以人的口头讲述为来源的史料,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文献史料需要文字记述,材料信息并未出现文字记录的史料信息,排除C项;二手史料是指并非历史事态的直接见证者所撰述的史料文书,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材料中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一手史料,并未出现后人研究的成果等,排除D项。
22.(2024·吉林长春·1)如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研究,可以了解(  )
红山文化玉龛
A.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社会瓦解 C.封建国家形成 D.皇帝制度确立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玉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已经能够制作精美的玉器,这说明这一时期红山文化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因此可以用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故选A项;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它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属于原始社会,不是奴隶社会,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C项;皇帝制度确立于秦朝,排除D项。
23.(2023·河南·1)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的信息可知,题干材料表明中原文化地理位置优越,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位置,起到了大熔炉的角色,居于核心地位,故选B项。
24.(2022·内蒙古赤峰·1)“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答案】A【解析】据“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可知,随葬品有多有少,有贵有贱,墓葬等级有大有小,其属于阶级分化,故选A项;“新石器文化”时期尚未体现出明显的多元宗教信仰,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随葬品的数量多少,与具体的是否敬畏祖先无关,排除C项;材料有提及随葬品的种类,但其并未提及生产的具体技术或来源,无法体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排除D项。
25.(2024·江苏苏州·1)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古水稻田遗迹”可知,这表明当时的人们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故选A项;题干中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说明有了贫富差距,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说法错误,排除B项;开始使用打制石器说法错误,良渚文化遗存是新石器时期,主要使用磨制石器,排除C项;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夏朝,时空观念错误,良渚文化时期不是夏朝时期,排除D项。
26.(2024·江苏连云港·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古城的规模和工程量表明其社会组织形态和工程能力均比较发达,有可能是一个统一的早期国家组织进行的,故选B项;物品交换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能印证良渚古城的发展程度,且材料也无法印证这一方面的推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良渚古城青铜工具或者牛耕技术的使用,不能说明广泛使用青铜工具、开始推广牛耕技术,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农具没有广泛使用,开始推广牛耕技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D项。
27.(2024·甘肃兰州·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大量的稻谷在当时属于重大物资,一般掌控在权贵手中,故选A项;奴隶和平民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并不能掌握大量生活物资,排除B项、C项;地主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8.(2022·山东烟台·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D【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考察的是古人类活动的相关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半坡人,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因此采用半地穴式房屋,D项正确;北京人、山顶洞人不会建造房屋,住在山洞里,排除A、B项;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排除C项。故选D项。
29.(2023·贵州贵阳·14)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李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答案】(1)A;B
【解析】(1)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即地图中的A所在位置。据“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即地图中的B所在位置。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图一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图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三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①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②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③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答案】(2)图一对应推论3;图2对应推论2;图三对应推论1。
【解析】(2)据图一“炭化的粟和黍”可知,粟和黍属于粮食作物,即农业生产出来的,可以对应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据图二“半坡人的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可知,原始先民已经不再主要依靠游猎生活,因为出现了定居房屋,且因为半坡人所在北方气候较为寒冷,有了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所在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有了干栏式建筑,即图2可以对应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据图三“人面鱼纹彩陶盆”“猪纹陶钵”可知,原始先民已经可以使用陶器,这得益于原始制陶业的发展,而“纹彩”“猪纹”说明原始先民已出现审美观念,即图3可以对应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活动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答案】(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解析】(3)共同点:据活动三“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围墙环绕的宫城”“宫殿建筑群”可知,三处遗址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据“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可知,三处遗址都发现了墓葬;据“精美的玉礼器”“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可知,三处遗址都发现了礼器。
意义:据“距今5300—4300年”“距今4300—4000年”“距今约4100年左右”可知,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综上所述,请你为李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答案】(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解析】(4)主题: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即“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30.(2024·山东滨州·27)某中学开展“探寻身边的历史”主题实践活动。
活动一参观滨州市博物馆——追寻先民足迹
材料一
石磨盘、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 北辛文化(距今约2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红陶钵(盛器) 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说明滨州先民在该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答案】(1)实物史料。
生产生活状况:滨州先民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并进行加工,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定居生活;重饮食文化;并会制作陶器。
【解析】(1)史料类型:据材料一“石磨盘、石磨棒”“红陶钵”并结合所学可知,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器属于器物,即属于实物史料。
生产生活状况:据材料一“石磨盘、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并结合所学可知,滨州先民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并进行加工,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过着定居生活,重饮食文化;据材料一“红陶钵(盛器)”可知,会制作陶器。
31.(2023·浙江丽水·9)亚运之城杭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上)
(1)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4分)
【答案】(1)证据: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解析】(1)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据材料“良渚古城”“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些考古发现,能够佐证历史,说明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依据题干要求,故答,证据: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附:(2024·江苏南京浦口江北七下期中·27)(1)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并填在下列空格中。(5分)
证据:①_____古城由宫殿区、②_____城和外城组成。③_____、玉璧和④_____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⑤_____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答案】(1)①良渚②内③玉琮④玉钺⑤阶级。(5分)
【解析】(1)证据:根据材料一“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可得出①是良渚,②是内;根据材料一“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可得出③是玉琮,④是玉钺,⑤是阶级。
32.(2021·吉林长春·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农业开启了文明的大门,不仅引导人类步入文明的殿堂,也成就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作为文明古国,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
——摘编自韩茂莉《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
早期文明中心
(据许斌、邢晓凤主编《历史地图册·经济与社会生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农业对文明的作用。观察地图,指出早期文明中心地理环境的共同点以及A.B两处先民培育的农作物。(4分)
【答案】(1)引导人类步入文明的殿堂;都位于大河流域(或都是北纬20~40°);
A:粟;B:水稻。
【解析】(1)作用:据材料一 “农业开启了文明的大门,不仅引导人类步入文明的殿堂,也成就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可知,农业对文明的作用是引导人类步入文明的殿堂。
共同点:据材料一图中代表古代四大文明的四个圆圈均分布在流域可知,早期文明中心地理环境的共同点都位于大河流域。
农作物:材料一图中A处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B处是在长江流域,黄河与长江曾经孕育了中国早期的农业文明,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人工稻的最早起源地,由此可知,A处的农作物是粟,B的农作物为水稻。
材料二
从战国时期到民国初年,传统农业始终是中国农业的主流。顺着这条主流,精耕制作农业区从黄河中下游的旱作农业扩展至长江流域的水田耕作。随着精耕农业空间的不断拓展,适应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技术也增添了新的内容。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3分)
【答案】(2)精耕细作;耕作地域的扩展;农业技术的革新。
【解析】(2)据材料二 “精耕制作农业区从黄河中下游的旱作农业扩展至长江流域的水田耕作。随着精耕农业空间的不断拓展,……农业生产技术也增添了新的内容。”可知,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因素有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耕作地域的扩展和农业技术的革新。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演练
【复习 1:回顾学习目标】
阅读教材 2-3 页时间轴下方的文字,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课标要求:
(1)了解 、蓝田人、郧县人、 等古人类活动,知道我国是
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2)知道 、 等遗址,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认
识我国是世界上 起源地之一。
(3)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 多年
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
(4)知道 和 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复习 2:构建单元框架】
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完成下列填空,并据此完善思维导图:
第 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列举 、蓝田人、郧县人、 、山顶
洞人等古人类活动,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第 2课原始农业与史
前社会,通过列举 、 等遗址和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史前文化,介绍
了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史前文化的发展,展现了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第 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通过 古城、 古城等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 多年的历史,通过考古
发掘成果印证古史传说,我们认识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
1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复习 3:每课重点回顾】
回顾 1-3 课的每课学习目标与重点知识:
1.第 1 课学习目标:知道我国境内古人类(尤其是元谋人、北京人等)起源于何时、何地,
了解它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古人类和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元谋人 蓝田人 郧县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考古 两颗 一个完整 3个 头盖骨化石、用火遗迹、 骨针、
发现 门齿化石 头骨化石 头骨化石 大量石器 装饰品等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
生活
解读表格:表格列举了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等我国远古时期活动的古人类,其中元谋人
距今约( )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 )的古人类之一;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
—( )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
遗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
具有重要意义,这证明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其中的化石更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
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
够( )工具,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通过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研究,
可以推测北京人对火的掌握情况是( ),使用( )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
通过对山顶洞人的研究,借助骨针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山顶洞人掌握了( )
技术,会缝制衣服,借助装饰品,可以推测山顶洞人产生了爱美意识。
因为生产力的局限性,北京人也好,山顶洞人也罢,都通过( )获取食物,
还没有发展出原始农业,山顶洞人过( )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2.第 2 课学习目标:通过河姆渡、半坡等历史遗存和考古发掘成果,探究我国原始农业
的起源和发展,清楚地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借助考古发掘成果,了解我国新
石器时代出现的重大发明创造,结合历史遗存的特点,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1)原始农业兴起: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我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大约( )年前,
当时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其中南方主要是( ),北方主要是( )
和黍,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2)原始农业的影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 )生活,人们( )制
石器,制作( )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 )水平得到提高,这为古代( )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河姆渡与半坡的对比记忆: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种植作物 房屋样式 不同原因
河姆渡 ( )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地理环境的影响
半坡 ( )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4)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 )中游地区,距今约( )年,主要从事( )作
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的( )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考古发现表明,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流域,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下游,
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这表明仰韶文化彩陶当时有了跨区域发展,这是我过史前文化
( )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 )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 )年,
这一时期的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其中的典型代表是龙纹文化出土的( ),这
种陶杯器壁最薄处不足 1毫米,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仰韶文化处于( )社会的兴盛时期,考古发现,尤其是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出土,
反映出仰韶文化前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但仰韶文化晚期墓葬
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差别,这反映了当时贫富分化的雏形;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同一墓
葬中,有的随葬百余年成套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
富分化,这是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经济基础。
(5)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①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都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
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可以烧煮食物,还可以存储食物和饮用水,这
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③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在古代,我国出产的丝绸、瓷
器、茶叶等行销世界。
3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3.第 3 课学习目标: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
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分
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勾勒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
(1)( )、( )和(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大约( )年前,我国
原始社会的( )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再如同山顶洞人那样过集体生活,共
同劳动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开始出现,这是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
(3)通过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以及随葬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出现了( )分化现象;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 ),一
部分人从(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 ),出现了( )阶级和被统治阶
级,阶级开始分化。
(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
掌握( )、经济、( )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
对外则发动( ),从而形成了( )。
(5)良渚古城遗址位于( )流域的浙江余杭,距今约( )年。古
城规模庞大,发现的复杂水利系统和约 20 万千克的炭化稻谷等,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
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墓葬和随葬品的发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
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些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5000 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6)陶寺古城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 ),距今约( )年,极有
可能是古史传说中( )的都城。陶寺古城遗址的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多,贵族
墓地甚至发现人殉现象,这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 )分化
严重;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这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城内还出土了小
件青铜器,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铸造技术:这些都表明,当时黄河二
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7)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下游地区,陶寺位于( )中游地区,
距今约 5000 年左右,黄河、长江、( )流域(如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都发
展出了( )的早期文明。从仰韶的彩陶影响周围,到陶寺的随葬品来源广泛,都
表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地( )和( ),共同构成了早期( )
的主体:这表明,我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
4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距今约( )多年时,( )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
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 )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8)炎黄尧舜禹的古史传说: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近代以来,
海内外华人以( )自称。( )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
时黄河流域活动者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其中阪泉之战发生在( )
部落和( )部落之间,最终( )失败,归顺( ),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后来,在涿鹿之战中,( )部落联盟击败了东方的( )部落,吸纳了失败的
部落部分成员后,势力和声望大增,最终逐渐演化为后来的( )族。
从炎黄蚩尤的传说,和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中可知,华夏族(中华民族)
形成的特点是( ),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底色。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 )制,“天下为公,选贤
与能”,首领传位给( )之人。尧在位时期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在位时期制定刑
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要历程。舜帝时期,洪水肆虐,面对天灾,
舜派( )治水,他带领远古先民,采用( )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
人定胜天,终于解决了水患。
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因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
禹”。携带治水的巨大功绩,大禹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开启了我
国的王朝历史。
思考:作为英雄人物,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发挥了英雄模范领袖的带头作用,但真正群策
群力开凿河渠的,还是大禹带领的万千远古先民,所以大禹治水这部史诗中,真正创造历史
的,是人民群众还是大禹?
作答:
5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复习 3:中考真题演练】
根据第一单元 1-3 课所学,完成下面的这些中考真题,学以致用吧。
1.(2024·黑龙江牡丹江·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
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2.(2024·山东临沂·1)如图是 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册第 5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3.(2024·新疆中考·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
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
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4.(2024·黑龙江龙东·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
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在遗址中可以看到(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6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5.(2024·云南中考·1)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
现了厚达 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
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6.(2024·吉林中考·1)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
揭示人类的( )
A.进化过程 B.农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权并立
7.(2024·贵州黔西南·1)1975年,贵州省博物馆人员在位于兴义市附近的顶
效镇猫猫山东侧进行发掘,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
遗址,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将猫猫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为
“兴义人”。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8.(2024·山东聊城·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
可靠的史料应是( )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遗迹遗存 D.史书记载
9.(2024·安徽中考·1)距今 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
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
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
10.(2024·重庆(B 卷)·1)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 5100
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
于研究( )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
7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11.(2024·重庆中考(A卷)·1)如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
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 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 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 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12.(2024·湖南中考·1)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
时的人们已掌握( )
人面鱼纹彩陶盆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13.(2024·内蒙古赤峰·1)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
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栽培的粟。据此推断,
兴隆洼时期( )
A.原始农业发展 B.家畜饲养出现 C.原始聚落发展 D.粮食剩余出现
14.(2024·山东潍坊·1)如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
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
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
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
8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15.(2024·辽宁中考·1)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图文物反映出
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16.(2024·四川内江·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西安发现了一处我国仰韶文
化典型代表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考古学者复原了聚落房屋,如图。其居民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炎黄部落
17.(2024·内蒙古包头·1)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
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 1米,底径约 1 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
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9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18.(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考古发现 结论

会使用磨制石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建干栏式房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 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
③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 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19.(2024·广东中考·1)如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
片。据此推知,当时( )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10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20.(2024·四川乐山·1)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 8000年前的“龙”形,
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
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21.(2024·青海中考·1)2024年 2 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
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
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二手史料
22.(2024·吉林长春·1)如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
研究,可以了解( )
红山文化玉龛
A.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社会瓦解 C.封建国家形成 D.皇帝制度确立
23.(2023·河南·1)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
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
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24.(2022·内蒙古赤峰·1)“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
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 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
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
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11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25.(2024·江苏苏州·1)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
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
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6.(2024·江苏连云港·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
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 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27.(2024·甘肃兰州·1)良渚古城距今 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
土了 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 71年。
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28.(2022·山东烟台·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绝
对年代为公元前 2300年至公元前 1900年之间。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
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9.(2023·贵州贵阳·14)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李慎思
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图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我国
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处;迄今
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12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
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图一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房屋
图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
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三
(2)将活动二中图 1、图 2、图 3 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推论 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
图①
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推论 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
图②
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③ 推论 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13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活动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
杭州,距今 5300—4300 襄汾、距今 4300—4000 偃师,距今约 4100 年左
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 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 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
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 20 环绕的宫城。 筑群。
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
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地,大型墓葬中分布。 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
大的水利工程。 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 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 鼓、石磬、玉钺、龙盘 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
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 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 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
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 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 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
美的玉礼器。 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 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
号的陶壶。 器。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
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李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14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30.(2024·山东滨州·27)某中学开展“探寻身边的历史”主题实践活动。(17
分)
活动一参观滨州市博物馆——追寻先民足迹
材料一
石磨盘、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 红陶钵(盛器)
北辛文化(距今约 2500年—6100年) 北辛文化(距今约 7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说明滨州先民在该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31.(2023·浙江丽水·9)亚运之城杭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
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
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上)
(1)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 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
该观点的证据。(4分)
15
鉴往知来,读史明知
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附:(2024·江苏南京浦口江北七下期中·27)(1)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
中华 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并填在下列空格中。
证据:①_____古城由宫殿区、②_____城和外城组成。③_____、玉璧和④_____
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⑤_____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32.(2021·吉林长春·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农业开启了文明的大门,不仅引导人类步入文明的殿堂,也成就了四大文明古国的
辉煌。作为文明古国,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
——摘编自韩茂莉《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
早期文明中心
(据许斌、邢晓凤主编《历史地图册·经济与社会生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农业对文明的作用。观察地图,指出早期文明中心地理环境
的共同点以及 A.B 两处先民培育的农作物。(4分)
材料二
从战国时期到民国初年,传统农业始终是中国农业的主流。顺着这条主流,精耕制
作农业区从黄河中下游的旱作农业扩展至长江流域的水田耕作。随着精耕农业空间的不
断拓展,适应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技术也增添了新的内容。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3 分)
16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演练
【复习1:回顾学习目标】
阅读教材2-3页时间轴下方的文字,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课标要求:
(1)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古人类活动,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2)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遗址,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3)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4)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复习2:构建单元框架】
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完成下列填空,并据此完善思维导图: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列举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活动,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通过列举河姆渡、半坡等遗址和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史前文化,介绍了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史前文化的发展,展现了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通过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通过考古发掘成果印证古史传说,我们认识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复习3:每课重点回顾】回顾1-3课的每课学习目标与重点知识:
1第1课学习目标:知道我国境内古人类(尤其是元谋人、北京人等)起源于何时、何地,了解它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古人类和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元谋人 蓝田人 郧县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考古 发现 两颗 门齿化石 一个完整 头骨化石 3个 头骨化石 头盖骨化石、用火遗迹、 大量石器 骨针、 装饰品等
距今时间 170万年 160万年 100万年 72万—20万年 3万年
发现地点 云南元谋 陕西蓝田 湖北郧阳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生产 生活 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学会用火,能够熟练制作打制石器 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有爱美意识
解读表格:表格列举了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等我国远古时期活动的古人类,其中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这证明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其中的化石更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通过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研究,可以推测北京人对火的掌握情况是(学会用火),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通过对山顶洞人的研究,借助骨针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借助装饰品,可以推测山顶洞人产生了爱美意识。
因为生产力的局限性,北京人也好,山顶洞人也罢,都通过(采集狩猎)获取食物,还没有发展出原始农业,山顶洞人过(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2第2课学习目标:通过河姆渡、半坡等历史遗存和考古发掘成果,探究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清楚地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借助考古发掘成果,了解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重大发明创造,结合历史遗存的特点,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1)原始农业兴起: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我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大约(1万)年前,当时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其中南方主要是(水稻),北方主要是(粟)和黍,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原始农业的影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这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河姆渡与半坡的对比记忆: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种植作物 房屋样式 不同原因
河姆渡 约7000年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水稻 干栏式房屋 地理环境的影响
半坡 约6000年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粟 半地穴式房屋
(4)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考古发现表明,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流域,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下游,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这表明仰韶文化彩陶当时有了跨区域发展,这是我过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这一时期的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其中的典型代表是龙纹文化出土的(蛋壳黑陶杯),这种陶杯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仰韶文化处于(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考古发现,尤其是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出土,反映出仰韶文化前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但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差别,这反映了当时贫富分化的雏形;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同一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年成套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这是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经济基础。
(5)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①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都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可以烧煮食物,还可以存储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③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在古代,我国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行销世界。
3第3课学习目标: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勾勒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
(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大约(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再如同山顶洞人那样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开始出现,这是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
(3)通过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以及随葬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阶级开始分化。
(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则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5)良渚古城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规模庞大,发现的复杂水利系统和约20万千克的炭化稻谷等,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墓葬和随葬品的发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些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6)陶寺古城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极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尧)的都城。陶寺古城遗址的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多,贵族墓地甚至发现人殉现象,这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这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铸造技术:这些都表明,当时黄河二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7)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长江)下游地区,陶寺位于(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如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从仰韶的彩陶影响周围,到陶寺的随葬品来源广泛,都表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这表明,我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距今约(4000)多年时,(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8)炎黄尧舜禹的古史传说: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者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其中阪泉之战发生在(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最终(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在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联盟击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吸纳了失败的部落部分成员后,势力和声望大增,最终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族。
从炎黄蚩尤的传说,和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中可知,华夏族(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相互融合发展而来),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底色。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尧在位时期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在位时期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要历程。舜帝时期,洪水肆虐,面对天灾,舜派(禹)治水,他带领远古先民,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人定胜天,终于解决了水患。
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因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携带治水的巨大功绩,大禹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开启了我国的王朝历史。
思考:作为英雄人物,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发挥了英雄模范领袖的带头作用,但真正群策群力开凿河渠的,还是大禹带领的万千远古先民,所以大禹治水这部史诗中,真正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还是大禹?
参考作答:虽然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功不可没,发挥了重要人物的英雄模范领袖带头作用,但真正开挖沟渠的还是万千远古先民,所以真正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
【复习3:中考真题演练】练习题答案见《中考真题精选精炼教用版》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024·黑龙江牡丹江·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2.(2024·山东临沂·1)如图是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3.(2024·新疆中考·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4.(2024·黑龙江龙东·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在遗址中可以看到(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5.(2024·云南中考·1)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6.(2024·吉林中考·1)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  )
A.进化过程 B.农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权并立
7.(2024·贵州黔西南·1)1975年,贵州省博物馆人员在位于兴义市附近的顶效镇猫猫山东侧进行发掘,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将猫猫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为“兴义人”。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8.(2024·山东聊城·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遗迹遗存 D.史书记载
9.(2024·安徽中考·1)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
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
10.(2024·重庆(B卷)·1)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
11.(2024·重庆中考(A卷)·1)如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12.(2024·湖南中考·1)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人面鱼纹彩陶盆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13.(2024·内蒙古赤峰·1)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栽培的粟。据此推断,兴隆洼时期(  )
A.原始农业发展 B.家畜饲养出现 C.原始聚落发展 D.粮食剩余出现
14.(2024·山东潍坊·1)如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
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
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
15.(2024·辽宁中考·1)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16.(2024·四川内江·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西安发现了一处我国仰韶文化典型代表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考古学者复原了聚落房屋,如图。其居民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炎黄部落
17.(2024·内蒙古包头·1)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18.(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19.(2024·广东中考·1)如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20.(2024·四川乐山·1)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21.(2024·青海中考·1)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二手史料
22.(2024·吉林长春·1)如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研究,可以了解(  )
红山文化玉龛
A.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社会瓦解 C.封建国家形成 D.皇帝制度确立
23.(2023·河南·1)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24.(2022·内蒙古赤峰·1)“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25.(2024·江苏苏州·1)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6.(2024·江苏连云港·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27.(2024·甘肃兰州·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28.(2022·山东烟台·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9.(2023·贵州贵阳·14)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李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图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图一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图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三
(2)将活动二中图一、图二、图三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一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二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三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活动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李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30.(2024·山东滨州·27)某中学开展“探寻身边的历史”主题实践活动。(17分)
活动一参观滨州市博物馆——追寻先民足迹
材料一
石磨盘、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 北辛文化(距今约2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红陶钵(盛器) 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说明滨州先民在该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31.(2023·浙江丽水·9)亚运之城杭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上)
(1)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4分)
附:(2024·江苏南京浦口江北七下期中·27)(1)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并填在下列空格中。
证据:①_____古城由宫殿区、②_____城和外城组成。③_____、玉璧和④_____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⑤_____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32.(2021·吉林长春·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农业开启了文明的大门,不仅引导人类步入文明的殿堂,也成就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作为文明古国,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
——摘编自韩茂莉《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
早期文明中心
(据许斌、邢晓凤主编《历史地图册·经济与社会生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农业对文明的作用。观察地图,指出早期文明中心地理环境的共同点以及A.B两处先民培育的农作物。(4分)
材料二
从战国时期到民国初年,传统农业始终是中国农业的主流。顺着这条主流,精耕制作农业区从黄河中下游的旱作农业扩展至长江流域的水田耕作。随着精耕农业空间的不断拓展,适应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技术也增添了新的内容。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3分)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演练
【复习1:回顾学习目标】
阅读教材2-3页时间轴下方的文字,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课标要求:
(1)了解 、蓝田人、郧县人、 等古人类活动,知道我国是 的重要地区,初步认识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2)知道 、 等遗址,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认识我国是世界上 起源地之一。
(3)知道 古城、 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 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
(4)知道 和 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复习2:构建单元框架】
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完成下列填空,并据此完善思维导图: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列举 、蓝田人、郧县人、 、山顶洞人等古人类活动,借助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通过列举 、 等遗址和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史前文化,介绍了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史前文化的发展,展现了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通过 古城、 古城等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 多年的历史,通过考古发掘成果印证古史传说,我们认识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
【复习3:每课重点回顾】回顾1-3课的每课学习目标与重点知识:
1.第1课学习目标:知道我国境内古人类(尤其是元谋人、北京人等)起源于何时、何地,了解它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古人类和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元谋人 蓝田人 郧县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考古 发现 两颗 门齿化石 一个完整 头骨化石 3个 头骨化石 头盖骨化石、用火遗迹、 大量石器 骨针、 装饰品等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 生活
解读表格:表格列举了从元谋人到山顶洞人等我国远古时期活动的古人类,其中元谋人距今约( )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 )的古人类之一;北京人距今约70万—( )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这证明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 )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其中的化石更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 )工具,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通过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研究,可以推测北京人对火的掌握情况是( ),使用( )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通过对山顶洞人的研究,借助骨针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山顶洞人掌握了( )技术,会缝制衣服,借助装饰品,可以推测山顶洞人产生了爱美意识。
因为生产力的局限性,北京人也好,山顶洞人也罢,都通过( )获取食物,还没有发展出原始农业,山顶洞人过( )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2.第2课学习目标:通过河姆渡、半坡等历史遗存和考古发掘成果,探究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清楚地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借助考古发掘成果,了解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重大发明创造,结合历史遗存的特点,了解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1)原始农业兴起:考古发掘成果表明,我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大约( )年前,当时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其中南方主要是( ),北方主要是( )和黍,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原始农业的影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 )生活,人们( )制石器,制作( )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 )水平得到提高,这为古代(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河姆渡与半坡的对比记忆: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种植作物 房屋样式 不同原因
河姆渡 ( )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 地理环境的影响
半坡 ( )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4)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 )中游地区,距今约( )年,主要从事( )作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出鱼鸟花等图案的( )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考古发现表明,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流域,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下游,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这表明仰韶文化彩陶当时有了跨区域发展,这是我过史前文化( )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 )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 )年,这一时期的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其中的典型代表是龙纹文化出土的( ),这种陶杯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表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仰韶文化处于( )社会的兴盛时期,考古发现,尤其是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出土,反映出仰韶文化前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但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差别,这反映了当时贫富分化的雏形;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同一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年成套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这是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经济基础。
(5)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①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都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可以烧煮食物,还可以存储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③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在古代,我国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行销世界。
3.第3课学习目标: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借助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了解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分析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勾勒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
(1)( )、( )和(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大约( )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 )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再如同山顶洞人那样过集体生活,共同劳动且共同分配食物,私有制开始出现,这是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
(3)通过对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以及随葬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出现了( )分化现象;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 ),一部分人从(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 ),出现了( )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阶级开始分化。
(4)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掌握( )、经济、( )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则发动( ),从而形成了( )。
(5)良渚古城遗址位于( )流域的浙江余杭,距今约( )年。古城规模庞大,发现的复杂水利系统和约20万千克的炭化稻谷等,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墓葬和随葬品的发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些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6)陶寺古城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 ),距今约( )年,极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 )的都城。陶寺古城遗址的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多,贵族墓地甚至发现人殉现象,这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 )分化严重;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这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铸造技术:这些都表明,当时黄河二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7)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位于( )下游地区,陶寺位于( )中游地区,距今约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 )流域(如属于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都发展出了( )的早期文明。从仰韶的彩陶影响周围,到陶寺的随葬品来源广泛,都表明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不断地( )和( ),共同构成了早期( )的主体:这表明,我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
距今约( )多年时,( )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 )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8)炎黄尧舜禹的古史传说: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以( )自称。( )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者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其中阪泉之战发生在( )部落和( )部落之间,最终( )失败,归顺( ),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在涿鹿之战中,( )部落联盟击败了东方的( )部落,吸纳了失败的部落部分成员后,势力和声望大增,最终逐渐演化为后来的( )族。
从炎黄蚩尤的传说,和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中可知,华夏族(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底色。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 )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首领传位给( )之人。尧在位时期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在位时期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要历程。舜帝时期,洪水肆虐,面对天灾,舜派( )治水,他带领远古先民,采用( )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人定胜天,终于解决了水患。
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因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携带治水的巨大功绩,大禹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开启了我国的王朝历史。
思考:作为英雄人物,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发挥了英雄模范领袖的带头作用,但真正群策群力开凿河渠的,还是大禹带领的万千远古先民,所以大禹治水这部史诗中,真正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还是大禹?
作答:
【复习3:中考真题演练】
根据第一单元1-3课所学,完成下面的这些中考真题,学以致用吧。
1.(2024·黑龙江牡丹江·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2.(2024·山东临沂·1)如图是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3.(2024·新疆中考·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4.(2024·黑龙江龙东·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在遗址中可以看到(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5.(2024·云南中考·1)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6.(2024·吉林中考·1)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  )
A.进化过程 B.农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权并立
7.(2024·贵州黔西南·1)1975年,贵州省博物馆人员在位于兴义市附近的顶效镇猫猫山东侧进行发掘,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将猫猫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为“兴义人”。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8.(2024·山东聊城·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遗迹遗存 D.史书记载
9.(2024·安徽中考·1)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
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
10.(2024·重庆(B卷)·1)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
11.(2024·重庆中考(A卷)·1)如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12.(2024·湖南中考·1)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人面鱼纹彩陶盆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13.(2024·内蒙古赤峰·1)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栽培的粟。据此推断,兴隆洼时期(  )
A.原始农业发展 B.家畜饲养出现 C.原始聚落发展 D.粮食剩余出现
14.(2024·山东潍坊·1)如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
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
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
15.(2024·辽宁中考·1)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16.(2024·四川内江·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西安发现了一处我国仰韶文化典型代表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考古学者复原了聚落房屋,如图。其居民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炎黄部落
17.(2024·内蒙古包头·1)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18.(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19.(2024·广东中考·1)如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20.(2024·四川乐山·1)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21.(2024·青海中考·1)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二手史料
22.(2024·吉林长春·1)如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研究,可以了解(  )
红山文化玉龛
A.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社会瓦解 C.封建国家形成 D.皇帝制度确立
23.(2023·河南·1)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24.(2022·内蒙古赤峰·1)“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25.(2024·江苏苏州·1)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6.(2024·江苏连云港·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27.(2024·甘肃兰州·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28.(2022·山东烟台·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陶寺类型房址分台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窑洞四种。与陶寺人居住形式类似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9.(2023·贵州贵阳·14)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李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图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图一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图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三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①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②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③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活动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李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30.(2024·山东滨州·27)某中学开展“探寻身边的历史”主题实践活动。(17分)
活动一参观滨州市博物馆——追寻先民足迹
材料一
石磨盘、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 北辛文化(距今约2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红陶钵(盛器) 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说明滨州先民在该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31.(2023·浙江丽水·9)亚运之城杭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上)
(1)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4分)
附:(2024·江苏南京浦口江北七下期中·27)(1)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并填在下列空格中。
证据:①_____古城由宫殿区、②_____城和外城组成。③_____、玉璧和④_____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⑤_____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32.(2021·吉林长春·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农业开启了文明的大门,不仅引导人类步入文明的殿堂,也成就了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作为文明古国,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
——摘编自韩茂莉《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
早期文明中心
(据许斌、邢晓凤主编《历史地图册·经济与社会生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农业对文明的作用。观察地图,指出早期文明中心地理环境的共同点以及A.B两处先民培育的农作物。(4分)
材料二
从战国时期到民国初年,传统农业始终是中国农业的主流。顺着这条主流,精耕制作农业区从黄河中下游的旱作农业扩展至长江流域的水田耕作。随着精耕农业空间的不断拓展,适应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技术也增添了新的内容。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