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大学之道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0 14: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上
目录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导入新课
1
“三纲八目”
①“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②“目”是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③二者的关系是纲比目大,目从属于纲。
新知探究
2
1.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
①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
②所谓“亲民”,是指做到求知和修身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就要做到亲民,推己及人。
③所谓“止于至善” 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回答问题
“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亲民”侧重于“外王”
“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
回答问题
1.勾画有关“三纲” 的语句,解读内容。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 天下》。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相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回答问题
“三纲”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的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先后
本末
终始
回答问题
2.从第一段看,如何能做到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目标
步骤






近道
结合你的学习体验,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回答问题
3.勾画有关“八目”的语句,解读内容。
回答问题
3.勾画有关“八目”的语句,解读内容。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更多知识
意念诚实不欺
去除私心杂念
具有良好修养
处理好家族间关系
治理好国家
彰显美好品德
方法(步骤)
根本、关键
目的
回答问题
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修己以安人
大学之道: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
再次诵读感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回答问题
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
①积极的影响: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的影响: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不敢轻易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回答问题
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和目的,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本文总结
有些大学的校训源自或者部分源自《大学》
“格物、致知”之认知工夫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
小结
无论是像朱熹那样向外格物,推究、穷尽“外物”之“理”,还是像王阳明先生那样,向心内格物,自省本心,革除欲望,对我们来说,启发意义都是重大的。
成长的过程一定需要汲取很多知识,这个汲取的过程,需要做到尽全力,求彻底,究根本;同时任何学习,最终还是要有益于心灵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能够革除欲望的诱惑,明确本心,坚守本心。
课堂练习
3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诚意】
1.如何做到诚意?
③慎独。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严格且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慎独”是一种修为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
①保持内心的诚实不欺。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
②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诚于中,形于外” ,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的。
【诚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hào)乐(yào),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正心】
2.如何做到正心?
【正心】
②自身有所忿怒,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恐惧,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偏好,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忧虑,心就不能端正。要想做到端正内心,就必须摒除这些私心杂念,摒除患得患失的心态,不受情绪制约,保持心态端正。
①正,即端正调整至合适的角度。
拓展延伸
4
3.说说“诚意”和“正心”带给你的启示?
①在独处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谨慎,我们不要像文中的“小人”那样,在独处的时候无恶不作,还在别人面前掩饰自己的错误。 我们要做到,让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与外在表现一致,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②面对生活中多种情绪,不因喜爱而偏好,不因愤怒而憎恨,保持自己内心的端正,这样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
“修、齐、治、平”之外王之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礼记》
1、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3、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4、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查阅工具书,理解以下句子的含义并逐字翻译。
布置作业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