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排闼送青来
——《劝学》《师说》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劝学》《师说》两篇共同构成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虽然两篇文章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由很多相通之处,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学习生活,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对高一学生而言,两篇的学习一是积累相关文言知识,二是理解文章的观点,三是以及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要进行两篇联读,必须是在对两篇都有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否则就会为联读而联读,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蜻蜓点水。联读的方式,一是求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性,二是辨异,辨析两者之间的不同,三是修改,对文章的不足进行完善,三种方式都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而这也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
梳理课文中“而”的用法,积累文中谈学习的名句,能用说理模式阐发自己的学习观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实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湖北省何煜山老师曾经把两篇文章撰写为一副对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从师而问,贵贱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百工之人,知礼上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余嘉其能行古道。
学也,犹且博见参省知明矣。君无性之异也,善假于物。积德成德,神明自得,取之于蓝,青之于蓝,一毫莫非,不耻下问;汇流成江海,跬步至千里,尔通其理惜须臾。
两篇课文对我们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启发。
活动一 知识擂台:学“而”时习之。
2.《劝学》“而”字
《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将“而”的用法加以分析归纳,可以发现这16个“而”都是连词,用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了多种关系,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
请同学们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1) 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师说》“而”字
“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请根据句子中的关系,写出下列《师说》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
(1)人非生而知之者( )
(2)惑而不从师( )
(3)吾从而师之( )
(4)犹且从师而问焉( )
(5)而耻学于师( )
(6)择师而教之( )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8)小学而大遗( )
(9)则群聚而笑之( )
解答参考:(1)连词,表承接,就;(2)连词,表转折,却;(3)连词,表承接,然后;(4)连词,表承接,然后;(5)连词,表转折,却;(6)连词,表承接,然后;(7)连词,表并列,而且;(8)连词,表转折,却;(9)连词,表修饰,地。
活动二 寻章摘句:为学耽佳句。
4.寻找金句
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是他喜欢琢磨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决不罢休。好的诗句,类似我们现在说的“金句”,金句就是字字千金,富含哲理,有思想深度,能引发共鸣。《劝学》《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请你从每篇中各找出一个谈学习的佳句,推敲句子的含义。
5.学生分享
各小组在内部分享的基础上推选一人在班级分享。
活动三 义理阐发:说理的方法
这两篇文章都是论述性文字,但采用的方法不同,结构也不相同。《劝学》主要是比喻论证,逐项阐述自己的主张;《师说》除直接阐述外,主要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逐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6.小组讨论
《劝学》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阐述道理,喻体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浅近贴切,读来津津有味,精警动人,对说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比喻论证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讲道理。优点:能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容易让人接受;精妙比喻使语言富于文采,有感染力。缺点:以喻代议,简单枚举比喻,缺少分析、阐释、推论,没有论证过程,有时不能形成论证关系的。
《劝学》选段中的论证不严密逻辑不自洽的地方。
篇目 劝 学
选取内容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论证观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
论证模式 比喻(对比)+观点
论证逻辑 不严密处
参考看法:
(1)青、水、木、金的形态、属性变化属于外力作用,君子“智明无过”是内在努力,两者之间建立不了因果关系,无法推断得出。
(2)“木直中绳”是说树本来就是端正的,与“木受绳则直”相反,两者之间缺少因果联系,所以原文的“故”不合逻辑。这里或应该用“木受?则曲”。
7.活动小结
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实,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和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避免“观点+例子(论据)”的模式。我们可以参考《师说》第三段的说理模式。
圣人无常师。【提出观点】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事实论证】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评论】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引用论证】是故【因果论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总结】
说理模式:观点+例证+评析+引证+总结
活动四 学以致用:我思故我在
8.读写结合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文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请你按照“观点+例证+评析+引证+总结”的说理模式写一段话,表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