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人物的典型意义
——《百年孤独》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探究教科书节选部分丽贝卡的典型意义。
说明:“单元研习任务”“本单元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在当前看到的教学设计中,人物形象都是贴标签式的,不是学生体验与总结的,这不符合当前“以学为中心”的育人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任务
1.PPT展示: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2.学生朗读。
这是马尔克斯精心构思的《百年孤独》的著名开篇语句。叙述者站在“现在”讲故事,但从一开始就预指人物的未来(多年后)的遭遇,而书中的人物又以回想比现在更早些时候发生的事情。作者打破了传统的线型叙事时间,而将现在、过去和将来三个时间层面立体地交错安排,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表现力。
今天一起探讨交流课本《百年孤独》第三章节选部分丽贝卡的典型意义。
说明:用《百年孤独》的首句导入,一是表明阅读对象是《百年孤独》,二是《百年孤独》首句影响巨大,三是引出“马孔多变了”也是课文节选首句,四是《百年孤独》首句过去现在未来的交错也是理解丽贝卡意义的支架。
二、马孔多变了
4.PPT展示:
马孔多变了样。
5.学生活动
6.PPT展示:
奥雷里亚诺说:“有人要来了”“我不知道是谁”“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
果然,到了星期天,丽贝卡来了。
说明:马孔多变了,开通了永久的通道为丽贝卡来了提供了条件,而丽贝卡来了,又加深了马孔多的变化。
三、丽贝卡来了
7.PPT展示:
丽贝卡来了
丽贝卡是谁?
8.学生活动。
(1)文中寻找。
(2)交流发言。
说明:通过对丽贝卡孤儿和印第安人身份的确认,为后面理解丽贝卡的典型意义奠定基础。
9.PPT展示:
(1)从来到的那一刻起,她就一直坐在摇椅上吮手指,一双受惊的大眼睛打量着所有人,不曾流露出能听懂别人提问的迹象。
(2)她总是缩到家中最偏僻的角落,坐在摇椅上吮吸手指。什么都无法引起她的注意,除了那些钟表奏出的音乐,她每过半小时就会瞪着受惊的眼睛四下寻找,仿佛想在空中某个位置找到那乐声。
(3)一天夜里,和他们睡在一起的印第安女人突然醒来,听见一种奇怪的响声在角落里时断时续。她以为有动物溜进房间,警觉起来,却发现丽贝卡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
说明:丽贝卡的典型意义围绕这三段描写展开。
10.PPT展示:
吮吸手指
进行自我安抚,通过这种动作来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说明:分析鉴赏的路径,从熟悉出发,从重复出发,从反复出发。对“吮吸手指”的注解,是学生进一步探索丽贝卡意义的学习支架。
11.学生活动。
说明:通过学生活动,内化与具体化“吮吸手指”这一特定行为的意义。
12.PPT展示:
吞没焦虑
不管是陌生环境,还是文明钟声,丽贝卡都感到焦虑,这焦虑就是她内心的恐惧、害怕。她害怕被布恩迪亚吞没,她害怕被看不见的弥漫空间的钟声吞没,她害怕失去自我的身份。丽贝卡是如何抵抗这种“吞没焦虑”?
说明:由“吮吸手指”转向“食土”这一特定行为。
13.PPT展示:
食土症:
她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显然他父母或是其他抚养人曾斥责过这一恶习,因为她总是心中有愧疚暗中行事,藏起口粮来等没人时再享用。
14.PPT展示:
苦难的背景里,我看到的是丽贝卡对生活深深地恐惧。
这是从幼年就开始经历的不安。一个孤儿,得到的爱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记。饥饿和伤害呢,倒可能会常常如影随行。在灰暗的岁月里,长年经受的苦难已让心灵无处可安放。就在不经意间,吃土的怪异行为就形成了。土并不好吃,带来的饱腹感不一定能应对饥饿,但一定能应对凄惨的孤独。让身体难受起来,丽贝卡感受到了躯体的活着并存在。更妙的是吃土的行为,能片刻抵御心灵的恐惧。
说明:这里不给予学生讨论,而是引用网络上的解释,给学生的理解继续搭建脚手架。
15.按照这种理解,“食土”行为与吮吸手指一样,是自我的安抚,是丽贝卡对抗“吞没”的方式。但是,布恩迪亚家族是如何应对丽贝卡的“恶习”食土症的呢?
16.PPT展示:
布恩迪亚家族对丽贝卡的“治疗”
面对所谓的“治疗”,丽贝卡不是顺从,而是拼命反抗。
17.PPT展示:
丽贝卡的反抗
在“药物”和“毒打”的攻击下,丽贝卡的“拼命反抗”与“最污秽的辱骂”,没有能阻止自己被改变。
18.PPT展示:
丽贝卡被驯化
她加入到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的游戏中
她胃口颇佳,刀叉也用得不错
不久家人又发现她的卡斯蒂利亚语说得和印第安土语一样流利,手头活计也干得出色,还会哼唱音乐钟奏出的华尔兹舞曲,配上滑稽的自编歌词
她和乌尔苏拉最亲
她和其他家人一样名正言顺地涌上了丽贝卡·布恩迪亚的姓名
丽贝卡身上原来的印第安人文化被吞没了,她获得了另外一种文化,她被强制性驯化了。
19.PPT展示:
丽贝卡来了,
丽贝卡也消失了。
丽贝卡来了,
因为她带来了失眠症。
说明:由“吮吸手指”“食土”转向“失眠”这一特定行为;丽贝卡的意义也在此开始体现,她是一个代表,一个象征。
20.PPT展示:
一天夜里,和他们睡在一起的印第安女人突然醒来,听见一种奇怪的响声在角落里时断时续。她以为有动物溜进房间,警觉起来,却发现丽贝卡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逃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
我们看看,马孔多居民是如何面对失眠症的?
21.PPT展示:
22.PPT展示:
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不够用。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
释放从建村伊始就以歌声欢快报时的群鸟,代之以家家户户各备一台音乐钟……
马孔多原来使用的群鸟报时是原始的自然方式,现在使用音乐钟是到现代的机械方式。机械时间的到来,每个人都像被发条驱动的永不停息的钟表。人的生活从“时间过剩”进入到“时间短缺”,可以说现代社会基本处于“时间饥饿”状态。生活样式的改变,实际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失眠症是外来文化冲击下的病症。
23.PPT展示:失眠症的危害
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印第安人经历了怎样的命运?
四、丽贝卡的意义
24.学生活动:讨论丽贝卡(印第安人)的命运。
25.PPT展示:
奥雷里亚诺的名言是:一切都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逃宿命的凄苦
印第安女人的话里带着宿命的意味,“这病一旦进了家门,谁也逃不了”
宿命,就是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印第安人遭遇的一切,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的居民都将遭遇。如果说丽贝卡是一个现在的人,那么印第安人的消亡就是过去完成,而布恩迪亚家族将会重复印第安人消亡之路。宿命以重复和轮回的方式表现。预言就是宿命,宿命就是预言。
26.学生活动:讨论布恩迪亚家族(马孔多居民)的命运。
27.丽贝卡的孤独
PPT展示:马尔克斯《番石榴飘香》:“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
他们是孤独的,他们看似相互交织着,但是实际上,却是无比孤独的数个个体。
“小说是用密码写就的现实,是对世界的一种揣度。”
28.人类和历史充满一种“宿命意识”,缺乏交流,各种文明之间是疏离和陌生的。人类冲突的根源是文化上的,是文明的对撞与冲突。
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对于“爱”的追寻始终是人类恒久的崇高命题。也正是这闪烁于人性中的善意之光,引领人类团结起来,对抗集体孤独,度过无数风吹雨打的艰难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