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以“喻”说理
——《齐桓晋文之事》
主讲人:黄鹂斯
学习目标:
1.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2..学习孟子因势利导、取譬设喻的说理艺术。
3.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思考:齐宣王言外之意是什么?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意图:希望能够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通过武力的征伐,结盟诸侯,号令天下,成为“莫之能御”的霸主。
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补充材料】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论及齐桓公就有4次,论及晋文公有1次,论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的言论。
思考:孟子为何回答“臣未之闻也”?
材料:
①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意图:不想讨论“以武力征伐”的事。
3.孟子真正想谈论的是什么?
意图:孟子想避开武力征伐的话题,想向齐宣王宣扬如何行王道。
(一)“牛羊”之说,投其所好。
通过“牛羊之说”,孟子成功将话题引到“行王道”上,并成功获得了齐宣王的好感,齐宣王忍不住感叹: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二)“北海之说”,论为不为
文本1: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通过简单的设喻将道理从“恩足禽兽”引申到“百姓不见保”上,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二)“北海之说”,论为不为
(二)“北海之说”,论为不为
(三)“缘木”之说,晓以利害
(三)“缘木”之说,晓以利害
文本2: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文本: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是“制民之产”(富民),二是“谨庠序之教”(教民)。
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这是“王道之始”;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施政措施
问:从“齐桓之说”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苦难。总之,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孟子的言论,往往有不刊之论,这是其不朽之处。但这也是他的障眼法。他的正大之论,往往和他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构成对应关系:他的哲理,或不能从他摆出的事实中推理出来,或不能解答他要论证的问题。所以,他的文章,徒以气势胜,而缺乏内在逻辑。……总之,孟子用正义的原则来代替逻辑的原则,又用他那半通不通的逻辑推理代替事实,正如同用复仇行为代替法律审判,又用推理来断案。”
——鲍鹏山《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
结合鲍鹏山的评论和历史背景,你觉得孟子的王道思想最终能被齐宣王采纳吗?为什么?写一段5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章。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