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
*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作者介绍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
*
《汉书》(《前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
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
*
《汉书》 《史记》
体裁
时间跨度
体例
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通史
3000多年
230年左右
12本纪、70列传、30世家、8书、10表 凡130
12纪、8表、10志、70传 凡100
*
*
《史记》与《汉书》
继承中有创新
古代史书体例
编年体: 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 (孔子)
《左传》 (左丘明)——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国别体: 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
纪传体: 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
*
匈奴的起源和族属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学者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周朝时的猃狁(xiǎn yǔn) ,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入侵,迫使平王东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
背景简介
*
*
匈奴
汉朝
*
*
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前127年,派卫青占领河套地区,前121年派霍去病夺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卫、霍分东西两路进攻漠北。
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
*
疏通字音
至栘(yí) 厩(jiù)监( jiān)
数(shuò) 丈人行(háng)
且鞮(jū dī) 緱(gōu)王
阏氏(yān zhī) 旃(zhān)毛
於靬(wūjiān) 纺缴(zhuó)
置煴(yūn)火 辇(niǎn)
牧羝(dī) 驩(huān)
没(mò)胡中 遗(wèi)单于
昆邪王(hún yé wáng) 浞(zhuó)野侯
啮(niè)雪 棫(yù )阳宫
斧钺(yuè)汤镬(huò) 更(gēng)嫁
理清思路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文章分为三部分:
一、(1-2段)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二、(3-8段) 三次招降,苏武不屈
三、(9-10段) 汉匈和亲,白发归汉
*
时间顺序:奉命出使(1) 因变被扣(2、3) 自杀殉汉(4) 卫律劝降 (5) 幽置大窖(6) 苦守北海(6、7) 李陵劝降(7、8) 获释归汉(9、10)
5-7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梳理清人物的关系
主人公:苏武
次要人物:张胜、卫律、单于、
汉使者
*
*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怎样?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
*
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3.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
卫律: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逼降、诱降)
“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李陵: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劝降)
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
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
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
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
*
(1)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主动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他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虽然也已投降,但是对汉朝还有感情,还有羞耻之心,苏武和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2)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先自陈心志,晓以大义,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4.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为什么有不同?有何不同?
*
*
5.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
(2)精神折磨
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企图以贫贱移其志(迫降)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
*
6.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
(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
*
1.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
忠诚、信念与意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2)欣慰自豪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
*
汉匈和亲,白发归汉-----
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
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对比手法反衬
自然环境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
*
*
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多集中于 两件事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动作描写多集中于 两件事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武不应。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细节描写: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受辞”“劝降”
“劝降”“牧羊”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
*
对比映衬
(1)张胜
苏武
(2)卫律
苏武
急功近利、贪生怕死
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
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
*
自然环境烘托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这些自然环境,充满着悲剧色彩,把苏武推到了极其恶劣的境地,在困苦中更显其坚强的性格和气节。
*
*
苏武是汉武帝时派往匈奴的一位不辱使命的使节。
作者通过出使、被拘、劝降和归汉等情节
凸现了一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始终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忠贞爱国的真君子形象!
鉴赏苏武人物形象
*
*
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 ”
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主题总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私情不能动
*
*
1、选取典型的细节,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
*
艺术特色
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张胜的贪生怕死
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
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
苏武的忠君报国
*
*
3、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爱憎分明 立场坚定
*
*
1.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 班固
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唐 温庭筠
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 何 焯
苏武精神--------名家评价
*
*
解读苏武精神 传承民族传统
关于气节的名句
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
语》)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
任安书》)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
丁洋》)
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
*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
*
高考满分作文: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 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永远的苏武
*
*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忘。
*
*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
*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
*
*
*
1、为了祖国,他潜入虎穴;为了祖国,他忍辱负重,为了祖国,他饱经风霜;为了祖国,他视死如归!是他,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他,教会我们君子应有的坚贞气节;也是他,叮咛我们中国人要有一颗高昂的头颅!花儿谢了,但它曾带来一阵芬芳;风儿过了,但它曾带来一阵清凉;苏武去了,但他却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滚滚的历史烟云可以带走许多,但它淹没不了苏武的耀眼光辉!
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2、他,钢铁般的意志,惊人的毅力。炼狱中,心之磐石决不转移;风雪中,信念的种子迎风茁壮;阳光下,心灵的花蕊不容污点。十九年的人世沧桑,仍坚守自己的一片蓝天。那片蓝天是民族的尊严,那个人物是民族英雄的典范。
*
*
3、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4、他,是一代忠臣,用刚强勇毅、赤胆忠心诠释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归国是他的信仰,汉节是他的勋章,他在心灵的路上踽踽前行。苏武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他身上折射出永不泯灭的中华魂!
通假字
畔主背亲 空自苦亡人知地 与旃毛并咽之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法令亡常
与武决去
信义安所见乎
“畔”通“叛”,背叛
“亡”通“无”,没有
“旃”通“毡”,毛织品
“去”通“弆”,收藏
“亡”通“无”,
“见”通“现”,表现
“决”通“诀”
文言知识点归纳
*
*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其一人夜亡 天雨雪 宜皆降之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
欲因此时降武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空以身膏草野
杖汉节牧羊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使…..归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动词,下
使动用法,使 投降
名词作动词,抬,扛
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
使动用法,使……投降
使动用法,使……争斗
名词使动用法,使……滋润
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
*
古今异义
武使匈奴明年
置币遗单于
且陛下春秋高
皆为陛下所成就
汉亦留之以相当
汉天子我丈人行
虚心以相待
古:第二年。今:来年。
古:币,财物,礼品。今: 货币
古:年龄。今:季节
古:相抵,抵偿。今:副词
古:长辈。今:岳父
古:不抱成见;今:谦虚
古:成就:提拔;今:事业上
*
乃
(1)少以父任:
(2)汉亦留之以相当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以状语武
(5)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介词,由于
连词,来
介词,凭
介词,把
介词,在
以
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3.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于是,就
于是,就
才
竟
你的
一词多义
*
*
特殊句式
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5 、见犯乃死,重负国.
6 、何以汝为见
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9、 为降虏于蛮夷.
10、引佩刀自刺.
(判断)
(被动)
(定语后置)
(判断)
(被动)
(宾语前置)
(判断)
(宾语前置)
(介宾后置)
(宾语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