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元衣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 元衣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20 14:5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诗经·秦风》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上
目录
导入新课
1
新知探究
2
课堂练习
3
拓展延伸
4
导入新课
1
听《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谈谈军歌有什么特点。
曲调慷慨激昂、雄壮有力,激发了人民解放军与美帝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充分体现了志愿军和全国人民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学习目标

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熟读成诵。

通过反复诵读,结合注释,把握诗歌的情感。

体会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体会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伟大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新知探究
2

再识《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或称《诗三百》。它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内容:风、雅、颂
诗经六义

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国风·周南·关雎》《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卫风·氓》

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 31篇)和小雅( 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

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
手法:赋、比、兴
诗经六义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

背景探寻
关于秦风
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
《汉书 。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国风·秦风·蒹葭》
关于“无衣”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导致戎族入侵。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陷,于是平王举室东迁。秦国靠近周王朝,与周王室休戚相关,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公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秦国军队出现的“无衣”情况与其士兵来源有关。当时的秦国实行的是“爰田制”,亦称“辕田”,其经营方式是:国家定期将土地按上、中、下三等分配给奴隶耕种,奴隶主只管收取十分之一的劳动成果,到了战时允许这些奴隶去当兵。兼以秦地尚武之风的盛行及秦国对军功的奖励,秦国的奴隶们也很愿意参战获利。他们没有能力自备服装兵器,所以就出现了“无衣”的情况。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朗读指导
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诵读时要注意。

吟咏战歌,诵读入境
昂扬向上
壮怀激烈
吟咏战歌,梳通诗意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找出诗歌各节在用词上的异同之处,分析本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品读战歌,体会情感
艺术手法:重章叠唱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诗经》善用这种手法,有的通篇重叠,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
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内容和主题上:
增强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文本探究——探析章节之“同”
①第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与后一句的一问一答又形成了设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爱国主义激情;
②“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无衣”衬出彼此不分、同心同德、并肩御敌,有衣共享。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为何把它置后?
文本探究——探析章节之“同”
内容上: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结构上:承上启下。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同袍”“同泽”“同裳”是否重复?
诗中之“衣”从外袍到内衣,从上衣到下裙,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而大家都可共享,意在表达肝胆相照不分彼此,同患难共生死的情谊。
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
文本探究——探析章节之“异”
“戈矛”“矛戟”“甲兵”有何变化?
从戈矛到矛戟,再到甲兵,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武器逐步在完备,防御在完善。同时也是在强调备战的重要,侧面衬托来者不善而且力量强大,所以更需要万众一心,勇猛应战。
文本探究——探析章节之“异”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互换顺序?
“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指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文本探究——探析章节之“异”
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既是行动的步步深化,更是情感的层层深入;对并肩战友如同手足的深情,也是对脚下土地,对祖国的深情而“听从王命”,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从章节之“异”的分析中,可以判断出这三节诗歌之间有什么联系?
文本探究——探析章节之“异”
同袍——戈矛——同仇
同泽——矛戟——偕作
同裳——甲兵——偕行
原文
主题
形象
层层递进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统一思想)
(统一准备)
(统一征战)
团结友爱
克服困难
舞戈挥戟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文本探究——重章叠唱在本诗中的作用
1.内容上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突出诗歌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2.形式上
便于记忆和咏唱。
增强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观看《经典咏流传》中齐声高唱的《无衣》,感受战歌的风采!

诗文拓展,对比鉴赏
战争主题:
同样是战争诗,《击鼓》、《采薇》和《无衣》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异同?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战争主题:
同样是战争诗,《击鼓》、《采薇》和《无衣》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异同?
采薇
击鼓
无衣
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乐观主义精神。
对我军自豪,及对战争的沉痛反思,厌倦战争,向往和平。
战争的厌烦、无奈、凄苦离别之情。
战争主题:
同样是战争诗,《击鼓》、《采薇》和《无衣》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异同?
个体意识的觉醒。“我”字的反复出现。《采薇》《击鼓》可看到征人对自我的重视;《无衣》中将我与王联系起来,并突出了征人。
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征人自我觉醒,对个体生命进行思考,不断地对战争批判、质疑、反思,希望能够重构自我的位置。
相同点:对主题生命的深层思考
《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概以及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千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承。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战士们具有相同品格的人?或相类似的事?

联系现实,感悟伟大精神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你懂七连吗 你知道七连多少次从尸山血海中爬起来,抱着战友残缺的躯体,看着支离破碎的连旗。千军万马在喊胜利,在喊万岁,七连没有声音,它只是埋好战友,包上伤口,跟自己说又活下来了,还得打下去。
——电影《长津湖》台词
抗美援朝志愿者: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
这是19岁军人陈祥榕的遗作——他与另外三名战友在2020印度军人侵袭我国边境的冲突中英勇牺牲了。短短8个字,可谓最短的爱国诗了,但也是这位年轻军人最质朴豪迈的战斗口号。
戍边烈士陈祥榕: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在防疫一线的志愿者队伍中,有许多“00后”的身影,他们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了战疫的责任,稚嫩的脸庞遮掩不住他们坚定的眼神,他们用行动证明“00后”的肩膀靠得住。
抗疫路上的“00后”—— 撑起青春脊梁
课堂练习
3
课堂训练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以下几句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与子同袍
与子偕作
与子同仇 
与子偕行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拓展延伸
4
课堂结语
《无衣》全文共60个字,让我们见识了重章叠句艺术手法的美妙及语言文字的魅力;它借助重章叠句的艺术表达写尽了战友情、爱国情,展尽了大无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有国才有家,卫国才能更好地保家。无数中华好儿女正是怀此信念,戮力奋斗,勇往前行。
不要问为什么,却知道为了谁,戮力同心,共御外侮,只为脚下生我养我的这方热土,身后血肉相连的父老乡亲。
《诗经·秦风》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必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