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约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221年
1840年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辽宋夏金元
明
清
(前期)
史前时期
先秦时期
问题1-1:夏、商、西周时期创立了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
探究一:先秦时期是如何通过政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治理?
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历史地图册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商朝
内外服制度
直接控制
王畿内地区
间接控制
王畿四周地区
《历史地图册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历史地图册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文物介绍:大盂鼎,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西周康王册命盂,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
西周
商朝
内外服制度
与宗法制
相配合
分封制
商周时期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史记·周本纪》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无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问题1-2: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
最高统治者由世袭产生,君主的权力非绝对
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程度不高,管理较松散
问题1-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对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春秋战国之交,是新旧社会制度转变时期。一批有远见的政治家先后在各国推行改革。战国时期各国都采取了诸多措施强化王权,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有一套可以随时任免的官僚机构,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为郡、县,郡县长官的任免权直属于诸侯国君。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秦朝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
探究二:秦朝是如何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实现国家治理?
问题2-1: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如何运作?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决策方式:
公卿廷议,
皇帝裁断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秦朝道路示意图
湖北云梦县
《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秦朝道路示意图
“书同文字”木方
正面以篆书抄写,内容主要是对官职、法律、名物、专属名称的变更,以及文字字形的规范。
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湖南龙山里耶古城
探究三: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先秦时期的
政治制度
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春秋战国
分封制开始解体,郡县制、官僚制等出现
秦朝的
政治制度
核心: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
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地方:郡县制
探究三: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西周 秦朝
制度名称
最高统治者
官员产生
国家构成
特点
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对比表
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
周王,权力并非绝对
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贵族,世袭
官僚,任命
家国同构,周王与诸侯互有权利义务,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垂直管理,中央任命郡县长官,郡县一切服从中央
对社会控制较为松散,
统治具有一定弹性。
对社会的控制更严密,统治缺乏弹性,对君主个人素质要求更高。
思考:秦朝的制度建设如何体现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
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
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
第三,中央权威、政令畅通是必备条件。
——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
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
中央权威、政令畅通是必备条件。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三个方面
秦朝的制度与措施
皇帝制度
颁布法律
实行文书管理
思考:秦朝的制度建设如何体现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
探究四: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些变化?
问题4-1:两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中枢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宰相:秦汉以来对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
具体职名、职权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历代不同。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中朝
决策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外朝
执行
西汉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东汉
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枢
政事堂:三省共同议政的地方
决 策
审 议
执 行
皇帝
中书省
工
部
刑
部
兵
部
礼
部
户
部
吏
部
门下省
尚书省
隋唐
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
皇帝
枢密院
枢密使
枢密副使
中书门下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三司
三司使
军事
行政
财政
唐朝:程序性分权
宋朝:事权性分权
宋朝
皇 帝
中书省
御史台
行政
枢密院
军事
监察
宣政院
佛教、吐蕃地区军政事务
吏
户
工
刑
礼
兵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元朝
皇帝
丞相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皇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废中书省和丞相
明朝
皇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内阁
设内阁
雍正时设军机处
皇帝寝宫(养心殿)旁边的军机处
《历史地图册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清朝
问题4-2: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原因有哪些?
宰相权力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被加强
宰相机构为秘书机构所取代
中枢机构变化的走势,是由皇帝与官僚机构、官僚队伍的矛盾决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设置得力的办事机构,需要赋予它权力;一方面担心掌握权力的大臣权势日高,威胁到皇权,因此要另设亲信机构予以制约。中枢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正是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
——邓小南《中国古代史的纵与横》
从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一览表
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探究五:随着国家治理的需要,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调整的?
从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一览表
二级变三级
二级变三级
多级变三级
秦朝 郡、县二级制
汉朝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
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三级制
从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一览表
秦朝 郡、县二级制
汉朝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
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三级制
1.在沿袭基础上进行变革
2.县始终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
3.一级行政区名称变动较大
观察图1和图2,对比东汉和唐中期,地方行政制度有何不同?对此进行解释。
从名称上看,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依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观察图1和图2,对比东汉和唐中期,地方行政制度有何不同?对此进行解释。
空间分布看,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依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 三公九卿制 郡、县二级制
汉朝 承秦三公九卿制 中枢:西汉中朝,东汉尚书台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
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逐渐结束 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枢 隋朝:州、县二级制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枢密院管军事,三司掌财政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废中书省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雍正时设军机处 省、府、县三级制
从秦至清政治制度变化表
【小结】
秦汉时代中国第一次走上统一之途,能维持四百年之久,此一制度尽了相当的功能。中国经此长久的统一局面,已凝成为不可分之一体,自后政治上纵然时或有离心的叛乱出现,但最后终归统一,得此制度影响甚大。换言之,中国二千年来世界性国家之局面,为旷世所未有,此一具有阔大胸襟不分夷夏一视同仁之制度,实有其历史性的影响作用。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