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的特征、趋势与影响。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变法和改革的历程,理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和艰巨性。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利用史料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成败的原因,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认识改革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晚清
民国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时空坐标
学习活动一:用时间轴梳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化和改革(史实)
战国
商鞅
变法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北宋
王安石
变法
明朝
张居正
改革
晚清
戊戌
变法
民国
民国改革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完成
社会主义
革命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时期
曲折
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现代:民族复兴
社会转型
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
王朝中后期的自救
民族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时空坐标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学习活动一:用时间轴梳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化和改革(史实)
学习活动二: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共同特征(史识)
角度1.分析不同时期产生“求变”“求新”思想的历史因素
历代 时期 变法和改革 历史因素
古代 战国 商鞅变法
北魏 孝文帝改革
北宋 王安石变法
明朝 张居正改革
近代 晚清 戊戌变法
“新政”
现代 新中国 社会主义改革
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变动、富国强兵
民族矛盾,民族交融
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防压力
统治危机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
4.新中国初期改革顺应了近代以来我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潮流。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化的时代潮流。
2.孝文帝改革是适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潮流,也是适应中原封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封建化变革。
3.戊戌变法发生在甲午战败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内忧外患加剧,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戊戌变法适应了此历史潮流。
认识?
改革成功与否,根本上在于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的必然性
7.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而进行的改革。
5.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是为了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6.张居正改革发生在明中后期,时代特征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而张居正改革也是为了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在此背景下,改革可能只能缓解部分统治危机,要想根除危机,就必须彻底颠覆旧制度
百家争鸣
铁犁、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①经济:
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②政治:
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
士阶层的崛起;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③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商鞅变法(立封建,促统一)
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避税,避役,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坞堡)。
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农民负担沉重。
北魏孝文帝改革(行汉化,促融合)
游牧民族内迁;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和社会矛盾激化。
(1)背景
北宋王安石变法(固封建,促富强)
庆历新政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
——钱穆《国史大纲》
(1)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2)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3)府库空虚造成财政危机,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4)殖民入侵,边患严重。
倭
寇
骚
扰
葡
租占
鞑靼劫掠
明朝张居正改革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民族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①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帝反封);
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不同阶级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进行改革探索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新时期
1992
1953
过渡时期
文革
1958
全面建设时期
2001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三大改造完成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十一届三中全会
变法和改革 主题 措施
商鞅变法 实现富国强兵 废除井田制、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县制
孝文帝改革 促进民族交融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汉化措施
王安石变法 缓解内外危机 政治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
张居正改革 缓解统治危机 整治吏治,管理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戊戌变法 探索救亡图存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变法
“新政” 应对统治危机 教育改革,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社会主义改革 实现民族复兴 土地改革,民主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
学习活动二: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共同特征(史识)
角度2.分析不同时期“求变”“求新”的措施
认识?
①涉及领域广泛②制度和治理方式的创新③向先进文化或文明的学习
小结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时间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诸侯纷争,社会变革 民族冲突与交往 内忧外患 统治危机
内容 废两制(井、世),奖耕战,行两制(连坐、县制) 实行三制(俸、均、三);迁都+汉化 商业贷款、兵农合一 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性质 影响
封建性质的改革
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基础
促进北魏发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国家统一
初期有效,后被废止;
富国未强兵
暂缓危机,几乎废止
思考:结合表格思考中国古代变法和运动呈现出的异同点。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同:目的是为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富国强兵;性质。
异:背景;改革内容的侧重点;影响程度不一样。
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变法
少数民族的汉化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调整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清末新政
时间 1898年 1901-1905-1911年
背景 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 统治危机严重
内容 政、经、军、文、教等领域 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练新军、兴商务、奖实业
性质 影响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冲击了封建制度;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无法拯救中国;思想启蒙,促进国人觉醒,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困境,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一个变法图强以维护统治;一个是政府自救以维护统治
主题:救亡图存; 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意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小结2:中国近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 特征 核心内容 作用
过渡时期 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转变为新民主主经济 国营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基
1953——1978 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体制,建立起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开展工业化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存在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20C90S初 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增强了企业活力,工业得到发展。
20C90S初——21C初 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企业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1C初,特别是十八大以来 确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对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活动二: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共同特征(史识)
角度3.分析不同时期变法和改革的意义
材料一: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法、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桓宽《盐铁论·非鞅》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国富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①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②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选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居正为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 ——(清)张廷玉等《明史·张居正传》
富国方面显著成效,暂时缓解危机
材料四:戊戌变法是近现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它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像谭嗣同不怕流血牺牲的事迹就直接鼓舞了秋瑾等后来人,才有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戴逸《戊戌时代的思想解放》
材料五: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思想启蒙,促进中国人的觉醒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的近代化
历代 时期 变法和改革 意义
古代 战国 商鞅变法 为统一奠定基础,推动社会转型
北魏 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贡献
北宋 王安石变法 初期成效
明朝 张居正改革 暂时缓解
近代 晚清 戊戌变法 思想启蒙
“新政”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认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学习活动三: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史论)
论据一,改革开放决策的历史必然性
材料: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论据二,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
材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
农村改革
国企改革
所有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五位一体改革
论据三,改革开放的世界性
“中国的例子,可置于不同环境,亦可指导其他国家的发展”
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
学习活动四:经验与启示(史鉴)
变法和改革 言论
商鞅变法 “法古无国,循礼无邪”
孝文帝改革 “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
王安石变法 “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张居正改革 “闻之丈量谕下,诸王孙遮道而噪,诸酋长抗疏而陈”
戊戌变法 “天下之祸不在夷狄,而在奸党(唯新派)”
改革开放 “办特区就是搞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
恩格斯: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
人物 言论
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王安石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一:每当社会转折的关键时期和国家危难的紧急关头,是改革家挺身而出,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力行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挽救了国家的危机。
——顾奎相《中国古代改革家》
启示一: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者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材料二: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 ——刘挚《忠肃集》
材料三:“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 ——《宋史·苏轼列传》
材料四: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是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启示二:改革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要用人得当,要关注民意,把握好改革力度与社会承受力之间的关系
材料五:为保证新法推行,王安石曾派出朝廷大员分赴各地督导,重压之下,州县不顾实际,照本宣科,机械执行,强求一律。比如,为完成“青苗法”布置的贷款任务,官府强迫所有的农户贷款,有钱的地主富农也要被逼贷款… ——聂智《王安石变法的改革教训及启示》
启示三:改革应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结合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宣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要坚定不移的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达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古代
近代
当代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救亡图存走向近代化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艰难探索
改革开放
战国
北魏
北宋
明朝
晚清
民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族复兴
【课堂小结】
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有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严重的社会危机
改革的可能性
1.新的经济因素。
2.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和壮大。
3.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击。
改革的目的
1.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
2.根本: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改革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