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买椟还珠》:借助课本剧表演、评委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评、现场模拟等形式,亲身体验“为”、“薰”、“缀”、“饰”、“辑”等动词和“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这一关键语句,并通过寓意三维度提升方式体会买椟者只注重外表而忽略了本质的可笑及其现实意义与创新性理解。
2、《郑人买履》:借助课本剧表演,全民点赞 ( http: / / www.21cnjy.com )(找茬)、学一学演一演等形式,亲身体验“自度其足”、“置之其坐”、“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遂不得履”等关键语句,并通过寓意三维度提升方式理解郑人墨守成规、不懂变通的可笑及其现实意义与创新性理解。
2学情分析
《中国古代寓言四则》所收录的四则寓言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学生初中生涯将面临的一类非常典型的小文言文,也是今后学习寓言类文言文的重要入门教材。但对于这类文言文,六年级学生有着极其矛盾的心理。因为他们接触不多、字词不明,所以一旦涉及故事的启示,学生经常答非所问或仅就事论事、不能结合实际生活;但因为寓言里有许多故事,他们又有着天然的兴趣,总想读一读,虽然,总是读不好。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类文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的兴趣,作为寓言类故事的入门课,在前一课时不断朗读、通过小组讨论已经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们期望借助这不同于寻常教学进度的课时时间,力图以《买椟还珠》《郑人买履》这两则寓言故事为抓手,让学生摸到寓言故事的门道,运用课本剧表演、古今对话、评委参与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寓言类文言文不再望而却步,理解原来寓言故事是那么的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他们对寓言类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寓言开始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它语言通俗 ( http: / / www.21cnjy.com ),浅显易懂,深受百姓的喜爱,学生们在读的时候,也非常喜欢它里面的各种故事。但寓言故事并不等同于故事,因为在它广为流传的背后,还有很多先秦诸子百家的功劳,更暗含着他们的一些政治思想。
以收录寓言相对较多的《韩非子》为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作为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他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他目睹战国后期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因为“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韩非最终选择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也因为这些著作受到秦王嬴政赏识。可见,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他们不仅仅是浅显、有趣的故事,更多地则是被赋予了发人深省的寓意。
既然寓言是在故事中暗喻道理,那么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故事性。对故事,学生的兴趣都很浓厚,但纯粹地看、老师教,势必扼杀学生的兴趣。既然本课时是学生学习寓言故事的入门课,旨在激发学生兴趣,那么文字是死的,学生是活的,教学的状态也必须是活的。在教学设计中,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如何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故事。
俗话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为了激发学生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文言文的兴趣,本学期伊始,我们备课组就尝试开拓语文第二课堂,借助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尤其是课本剧表演,如《两小儿辩日》、《孟母三迁》等,对学生理解文言文故事有很大帮助。但或许老师们要质疑,这样的课堂并不是语文的常态课,相反,更像是一种表演课。的确,随着课本剧的深入,课本剧的弊端也开始一一浮现。在多年的教学循环后,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寓言类的故事因为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在快快乐乐地学完之后,加点字和启示题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却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究其原因,为了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学生在设计剧本时可能会特别注重所谓的“笑点”,比如夸大人物的表情、动作,将部分网络热词融入文言文表演等,慢慢的,我们的语文第二课堂变成了语文表演课,甚至,连“语文”的味道也慢慢消失。
所以,在上周接到开课任务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就确立目标,课本剧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激趣、为了表演,更要变成实实在在的时空穿越,让古代的情景再现于现代的课堂。因而在上周剧本投稿中,凡是搞笑版的、现代版的剧本一律删除,只留下尊重原著的剧本。在旁白上,更是要求绝对尊重原著,尽量以原文作旁白。
在排练前,我又提出了第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要求:尊重原文原字,尤其对字的把握,尽可能准确。排练之前,每位剧组人员都接到一份特殊作业,利用在家时间,通过查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4版)、百度原文资料、查阅图书馆资料等形式,找到原文原字最本质的含义,尤其是能在表演中体现的动词等,在排练时必须精心推敲,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由于期中考试,单单这些准备工作,就花费了一周,这周一,学生才开始排练。
在设计教学设计时,我又在思考,剧组的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演的目的是为了同学们更好地融入当时的情景,体会当时的故事情节,同学们的全面参与、通过情景再现体味原文原字,这才是表演真正的目的。因而,在表演前,我特地设计一个“问答”环节,通过你问我猜的形式,让学生对表演中的部分情景或原字有所预设,在表演后又设计一个“评委”环节和“动手做一做”环节,由学生充当评委,评价剧组表演的各类细节,全班一起跟着做一做,还原楚人手下装饰精美的“椟”,评价的同时、动手做的同时,也是学生对字词、对故事情节逐渐把握的过程。
寓言故事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哲理性,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寓意。寓言,是先贤们从具体现实中抽出的一般性思维,是从故事到寓意的过程,更是逻辑思维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在教学设计时,我预先进行了课前检测,在只是粗粗梳理文本字词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概括寓意。结果发现,有些学生连“故事概括”和“寓意概括”都没有分清,而有些学生虽然能把具体事件转化为抽象理论,但概括不全面、不具体,不能准确地把握寓意。当然,由于这些寓言故事基本耳熟能详、也有部分学生做过精心的预习,班级大部分同学是能基本抓住这则寓言的寓意。因而,到时借助几个典型检测答案的展示,第一次逻辑思维的转化问题应该不会太大。
但对现在的学生而言,学习古代的寓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事并不纯粹是为了学习我们对这些寓意的普遍性理解,更是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让寓言回归生活现实,去关照、理解现实生活。只有让古老的寓言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活起来,才能实现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思维第二次转变。比如在《买椟还珠》的学习中,结合最近几年各大媒体纷纷报导的“变味的月饼”,在教师引导环节,我特地选择了一张价值1888元却看不出任何月饼痕迹的月饼礼盒图,通过商家对月饼的过度包装、忽视了月饼本身,让《买椟还珠》的寓意回归现实生活,为学生增加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形式,结合课后学习建议“表达”部分,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进一步理解《买椟还珠》寓意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有何相似的现象。
最后,在预习检测中,我还发现,因为学生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在现代都市,尽管寓言故事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寓意,成为了我们现今考试的正确答案,但有些孩子,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会对寓意有全新的理解。如对《买椟还珠》,有一个孩子就觉得楚国珠宝商的做法不错,因为“如果你要卖什么东西,就要精心装饰、吸引别人”,这样就能把东西卖出好价钱,这样的理解,对我们约定俗成的答案而言,当然是错的。但如果结合当今的现实,尽管楚人没有把珠宝卖掉,但他同样拿到了高价,卖掉了不值钱的匣子,留下珠宝下次再卖,这样岂不更好?!所以,对这批新学寓言故事的六年级孩子,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不排除传统,但也鼓励创新,从而吸引更多孩子运用发散性的思维,对传统的寓言的故事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就是我们学习寓言故事的第三次思维转变。
语文课堂是我国历代经典古诗文传承的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阵地,而“乐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关键。对古文的学习,因为文本的不同,乐学的方式肯定也多种多样。但对于寓言故事而言,课本剧的表演必然让学生对寓言故事兴趣倍增,但如何由表演课变成真正的语文课,是这节课我所尝试探索的要点。通过这次的原文旁白的表演,虽然剧组学生非常辛苦、但咬文嚼字、不断琢磨的过程,就是他们对字词理解、对当时情景理解的过程;同样,虽然看表演很轻松,但当所有学生带着问题、带着预设看表演、作评价、亲手参与制作时,课本剧的表演早已超出了表演的范围,与语文课堂字词的探究、故事的理解融合在一起。而之后关于寓意的三个维度的理解,则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通过寓意的理解,让学生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注重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最终,通过想一想、猜一猜、评一评、论一论、看一看、动一动、演一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乐学古文、乐解寓意”。
3重点难点
1、通过现场模拟、现场表演情景再现,理解重点字、词、句
2、通过寓意三维度提升方式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寓言的文体导入
【教师活动】寓言故事”的定义1、故事——比喻性、短小精悍
2、寓意——意味深长
【学生活动】小组抢答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教学内容——寓言的“故事”和“寓意”
活动2【活动】一、情景再现,化静为动
【教师活动】
1、表演前
读一读,猜一猜
2、表演中
欣赏表演
3、评一评,论一论
在点评中自然引入“为”等关键词的理解和“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关键语句的理解
4、想一想,动一动
模仿ppt《买椟还珠》图片,自己动手制作
匣子
5、演一演,说一说
分配角色,组内表演《买椟还珠》
【学生活动】
对表演中的部分情景或原字有所预设
表演组课本剧表演,严格按原文还原故事,其他组欣赏
评委组点评:
点赞或找茬环节
拿出事先准备的道具,完成装饰精美的匣子的制作,深入理解 “薰”、“缀”、“饰”、“辑”等
小组内合作,完成一出自己组的《买椟还珠》表演,并选1-2组展示
【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朗读训练结束的基础上,激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对文本、字词的兴趣,其中表演组在编排节目中、其它小组在欣赏、找茬、点赞中体会《买椟还珠》的故事,重点理解其中的关键字与关键句,通过“想一想,动一动”与“演一演,说一说”环节继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字词的把握。
活动3【活动】二、谈古论今,乐解寓意
【教师活动】
、寓意理解第一步
由具体到一般
2、寓意理解第二步
由一般到具体
出示高档月饼礼盒图片,吸引学生猜一猜
【学生活动】
通过检测题典型答案,理解《买椟还珠》的常规寓意
通过猜猜环节,运用寓意关照、理解现实生活,并从现实生活取材,说说与《买椟还珠》相类似的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古今对话、礼盒悬念设疑等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让学生明白原来寓言不是脱离时代的老古董,现实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现象,从而理解《买椟还珠》故事的常规寓意和时代意义
活动4【活动】三、创新思维,多向思考
【教师活动】
寓意理解第三步
出示一学生创意理解的寓意
【学生活动】
《买椟还珠》之我见
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独特见解的讨论,更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初学古文的六年级学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寓言故事
活动5【讲授】总结
【教师活动】
乐学寓言三步法
1、情景再现,化静为动
2、谈古论今,乐解寓意
3、创新思维,多向思考
【学生活动】
思考、学习、作业中实践
【设计意图】
明确寓言故事的“故事”学习方法和“寓意”学习方法
活动6【作业】《郑人买履》
作业准备:情景再现,化静为动——再现《郑人买履》的故事
【教师活动】
1、表演前 发动讨论,你问我猜
2、表演中 欣赏表演
【学生活动】
对表演中的部分情景或原字有所预设表演组课本剧表演,严格按原文还原故事,其他组欣赏
【设计意图】
表演组在编排节目中、其它小组在观赏中体会《买椟还珠》的故事,重点理解其中的关键字与关键句
活动7【作业】回家作业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
1、评一评
剧组表演的优与劣
2、写一写
《郑人买履》的寓意及现实意义
3、演一演
分配角色,组内表演《郑人买履》
【学生活动】
小组协作、完成作业
【设计意图】
运用乐学寓言三步法进一步体会《郑人买履》的故事性和哲理性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