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9 17:2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洛杉矶的贫民窟
【唯物史观】 使学生从历史发展角度认识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的历史与特点,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利弊得失进行辩证分析。
【时空观念】 让学生把握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学会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其演进进程、意义进行概括。
【史料实证】 论证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演变和产生的影响,对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历史解释】 理解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理解其制度形成和变化的复杂社会因素。
【家国情怀】 正确认识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的演进,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自信心与优越感,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一)古希腊文明时期
材料1: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大会的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主要机构:村社
(2)特点:村社实行自治。
(3)表现: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村社是基层政治实体,也是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古希腊城邦政治:
(1)小国寡民,民主政治
(2)公民大会、执政官、议事会
城 市
庄 园
教 会
基层组织:庄园
管理者:庄园主或管家
管理职责: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背景: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经过与国王、领主的斗争(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的自治权。
基层组织:行会与商会
管理者:行会与商会的上层分子
管理职责: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
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
①基督教伦理教化;
②教区制度(地区教会);
③主持婚丧嫁娶等生活仪式;
④兴办慈善机构及医院;
⑤兴办学校,保存文化。
实质: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之----庄园自治
基层单位:庄园
管理者:庄园主或管家
职责:组织生产;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特点:在政治上,相对独立。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在经济上,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买。
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基层单位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城市自治
原因:
1)10—11世纪西欧城市商业兴起与繁荣;
2)市民阶层长期斗争;
3)古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传统。
方式:谈判、赎买、斗争,从封建主处获取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自治。
特点: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基层单位:行会或商会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之----行会(商会)自治
材料2: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的自治权,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是城市最高权力机关,有权选举城市管理人员、制定法令,并对城市的经济和军事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教士宣讲教义 (2)开办学校
(3)主持婚丧嫁娶等生活仪式
(4)兴办慈善机构及医院
出 生
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礼
结 婚
由教父主持婚礼
临 终
由教父主持涂香油仪式,以求灵魂能够升入天堂
死 后
葬礼在教堂举行,遗体被葬在教堂附属的墓地
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它是西欧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之----基督教会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圣经》十戒是基督教的最高戒律,其中包括:孝敬父母(第五戒),不可杀人(第六戒),不可奸淫(第七戒),不可偷盗(第八戒),不可作假证陷害别人(第九戒),不可贪邻居的房屋和他的妻子、奴仆、牛驴和其他财产(第十戒),等等。教会还根据严重程度将人类恶行由高到低分为七宗,即傲慢、嫉妒、暴行、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这就是所谓“七宗罪”。还有“七圣事。”
(三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基层治理——自治市镇或乡镇等
(2)概况: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1)背景:
①政治:随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中央集权加强,教会的权力逐渐被排除在世俗社会治理之外,国家把基层治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资本主义制度及政治模式的逐渐建立;
②经济:封建庄园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城市新兴资产阶级打破行会治理模式;工业革命,工业城市的出现;
③历史因素:基层自治的历史传统。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西班牙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传统:建国后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
建立:法国大革命后形成
基层单位:自治市镇
自治权力:市长和市议会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基层单位:自治市镇
确立:继承地方自治传统基础上,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自治权力:政府和议会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自主开支;接受选民监督。
基层单位:自治乡镇
自治权力: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自治传统浓厚
中央集权影响大
自治传统浓厚
(3)表现:
(三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基层治理——自治市镇或乡镇等
社区组织
①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增多;
③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促使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
(1)形成的原因:
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2)社区组织的形成: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失业
贫困
老养
(三)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基层治理——自治市镇或乡镇等
社区组织
(四)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社区组织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①西方各国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与治理方式变革;
②民主政治的发展;
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增多;
④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
(1)二战后,社区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原因:
①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政府不再直接干涉社区事务),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②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
③参与相关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2)社区的社会功能:
社区活动
生活服务
社区图书馆
教育
社区游乐园
休闲娱乐
社区医院
卫生保健
参与地方政府决策
反映民意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①社区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组织,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③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越来越多地提供公共服务,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四)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社区组织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3)社区的作用、影响: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作用:①提高生活品质与质量;②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③缓和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与政治稳定。
材料3: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各国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还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社会的有效分工。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及其作用。
趋势:①治理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组织、公众、志愿者等);
②自治化(政府不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
③社区职能扩大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④引进企业管理方法,逐步市场化; ⑤立法规范和保障基层自治。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和特点
知识拓展1: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及作用
时期 基层治理表现 主要特点
古希腊 村社是基层单位,村社大会是基层最高权力机关 村社自治
封建社会 庄园主/管家;行会、商会(上层);基督教会 分权自治,自上而下管理
近代西欧 自治市镇(英、美、法);社区开始形成 政府强化对基层治理管理
二战后 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居民自治,自下而上管理
20C80年代 政府与非政府共同作用; 颁布法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高效、低成本
(1)背景:基层治理与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体现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2)推动因素:各国人民、政府和联合国(国际组织)在实现基层治理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3)历程: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4)实质:基层治理以基层自治为主要特点,自主权逐渐扩大;
(5)方式: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社区逐渐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6)发展方向: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市场化等方向发展。
(7)作用:
①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②保障人民权益,巩固民主政治
③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生活④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二战前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建立的背景、原因: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劳工与资本家的矛盾逐渐显露。
②社会救济制度开始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保险制度。
(2)建立的概况:
国家 时期 表现
英国 17世纪初
德国 19世纪80年代
美国 1935年
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圈地运动的发展,大量农民被逐出土地,丧失生计,农民在丧失土地的同时也丧失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大量农民流入城市,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在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根据济贫法规定:治安法官有权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救济办法因人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作为英国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它不仅是这一法律制度的发端,而且为这一法律制度的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
结合材料指出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的背景、济贫特点、影响?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英国的社会救济
背景:
①政治: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社会治理能力及范围扩大;
②经济社会:圈地运动带来农民流入城市,增加不稳定因素;
③根本目的:缓和矛盾,维护稳定统治需要。
特点:①地方政府是主要推动者;②以教区为济贫单位;③济贫办法因人而异,多样化;
④带有强制及惩戒色彩; ⑤直接救济与间接救济相结合。
影响:①一定程度上缓和贫民的生活困难,缓和社会矛盾;
②确立济贫法的基本原则,为后世提供借鉴;
③救济范围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结合材料指出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的背景、济贫特点、影响?
1883年德国颁布的《疾病保险法》规定工人生病时,医疗费用有雇主和工人承担,比列为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它用社会保险立法的形式,建立起强制性的由国家为劳动者提供生活风险保障的制度,并为其他国家起了示范作用,后颁布《意外伤害保险》、《伤残老年保险法》等。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结合材料所学分析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意义?
背景:(1)政治:德国统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2)经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及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3)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4)统治者认识转变:专门依靠武力难以解决问题。
意义:(1)一定程度上缓和矛盾,稳定社会;(2)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其他国家提供示范。
主要问题:(1)主要面向产业工人(2)政府承担责任较小,筹集费用多由社会和个人承担等
德国的社会保险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美国的社会保障
1929年经济大危机席卷全球,罗斯福总统上台后,于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结合材料所学分析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特点、意义?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经济危机涉及范围广,破环性强的特点使单纯依靠社会和个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持续。缓和矛盾,恢复发展经济。
特点:政府全面干预,涉及面广(全民普遍福利)
意义:缓和矛盾,社会稳定;缓解经济危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建立。促进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理念和制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发展的表现:
(2)社会保障的特点:公民的社会权利;由立法与制度保障;福利种类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以“福利国家”为特征的社会改革在北欧五国内各具特色,其中瑞典最具代表性。1946年,瑞典议会通过基本退休金法案,规定凡67岁(后改为65岁)以上公民均可按月领取退休金,数额为退休前15个最高收入年份平均数的60%……全民医保开始于1955年,内容主要有医药保证和病休津贴、婴孩、病孩家长津贴等……高等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并提供奖学金和学生贷款(无息)……此外,国家还兴办养老院、提供家庭服务等各项社会服务。瑞典的福利国家政策比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系统完备,福利水平高,受益面广,社会效果显著,被称之为“福利国家的橱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知识拓展: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材料1: “福利国家”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居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与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影响与作用。同时,它也产生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安定、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福利国家”越来越成为英国政府的沉重负担,它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了矛盾,日子一久,又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如人才外流、人才老龄化、中产阶级日渐削弱等。这个问题已经发展成为“英国病”的新病因。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2: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法国)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支出,就占2005法国财政总支出的六成左右。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
(美国)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3)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评价:
消极影响:
①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②带来社会道德危机,容易助长懒惰行为,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
积极作用:
①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杜绝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缓和了社会矛盾,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④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3: 取消英国小学生每天一杯的免费牛奶;裁撤百分之二十的公务员;实行“私有化无禁区”:英国电讯公司、宇航公司、天然气公司、钢铁公司、自来水公司、皇家军械公司……公园维护、垃圾清扫、校园伙食、精神病院、福利医院、少管所、监狱……大大降低了政府财政负担。
(3)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评价: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保险
①根据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
②特点: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公民免费享受社保;
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致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2)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①政治:
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经济:
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③外部:
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有益经验
初形成,第一部社会保险法
1951年2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保险法。
渐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更公平,突破城乡分割的藩篱
建立起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全覆盖,让亿万人享有基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1.
2.
3.
4.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发展过程:
(2)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发展方向:制定与国情相适应的保障体系;注意效率与公平;完善城乡之间均衡的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逐渐提升保障水平。
意义:
①保障了民生的发展;
②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
④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
⑤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困境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替代方案。
⑥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启示: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只有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最合理的,才能促进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拓展:现代西方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及评价
发展趋势(1)性质:从传统济贫的恩赐性质转变为现代社会中的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2)保障项目:从过去的分散、零星项目转向现代社会全面、系统的保障。
(3)保障对象:从传统社会中的贫民转向全体雇佣劳动者,再转向全体国民,实现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保障。
(4)资金筹集:不仅要求多方出资,而且实现了由国家出面强制执行。
评价
积极性: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局限性: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实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课堂小结
高福利未必完全等于社会和谐,
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是关键
社会福利制度既要兼顾公平,
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
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1.(2023·浙江卷)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1.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农业和工业人口比重都在下降,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变化。①②④符合材料,B项正确;英国最早建成“福利国家”,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对点训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庄园法庭一方面是维护庄园主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农民的利益,说明庄园法庭具有二重性,C项正确;自给自足属于庄园经济的特点,但材料强调的是庄园法庭,排除A项;材料强调庄园法庭的作用,而选项属于庄园法庭的特点,排除B项;庄园法庭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利益,最终维护的是领主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三模)中世纪时期,庄园法庭之于领主,是其对农民进行统治和剥削的工具他们通过在庄园法庭上享有的司法审判权来实现维护自己利益并达到对庄园内的农民进行人身限制的目的;农民则通过在庄园法庭上的合法斗争,限定了劳役量,以防止领主任意增加负担。这反映出西欧( )
A.庄园实现了自给自足 B.庄园法庭拥有独立司法权C.庄园法庭具有二重性 D.庄园法庭维护了农民利益
3.B【详解】根据材料“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可知,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种族性质明显的社区组织进行了社会化的整合,为此后国内政治的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和谐的种族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说明新加坡基层治理产生了多重功效,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新加坡多元文化景观的形成,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政治独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构建了和谐的种族关系”属于题干反映的一个方面,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江苏苏州·统考三模)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对独立前具有种族性质的社区组织进行改造和打击,建设新的社区组织,将多元化的种族平等思想贯彻到民众之中,通过基层组织的改造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整合。此后,新加坡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平衡的国内政治环境与和谐的种族关系。这说明新加坡( )
A.形成独特的多元文化景观 B.基层治理产生多重功效C.政治独立保障了经济发展 D.构建了和谐的种族关系
4.D【详解】据材料中“加入了市里的“社区安全运动”、“致力于街道路灯的维护和街区巡逻工作”等信息可知,这些非营利组织是附近居民结社的一种新形式,通过结成互助小组的形式,居民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面临的困难,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D项正确;A项中“稳定了社区周边的秩序”的说法夸大了这些非营利组织的作用,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判断这些非营利组织是因秉持了济贫互助的理念而成立的,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该民间组织没有行政管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海南·统考模拟预测)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曼哈顿的格莱姆西社区出现了很多居民自发组织的非营利组织,如哈里森夫人组织附近街坊加入了市里的“社区安全运动”,并成立了格莱姆西公园街区协会”,致力于街道路灯的维护和街区巡逻工作。这些非营利组织( )
A.稳定了社区周边的秩序 B.秉持了济贫互助的理念C.享有了一定行政管理权 D.弥补了政府管理的不足
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社会矛盾加剧。因此,材料中提到“西欧各国先后颁布一系列劳工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通过国家立法提高工人待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时代需要,C项正确;二战后福利国家才建立,排除A项;20世纪初,西方国家并未抛弃自由主义,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矛盾、殖民统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校考一模)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颁布一系列劳工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通过国家立法提高工人待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这些做法理解正确的是,西欧各国( )
A.建立福利国家,增进人民福祉 B.抛弃自由主义,关注弱势群体C.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时代需要 D.协调民族矛盾,维护殖民统治
6.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更多的是由社会造成的,政府应该介入帮助穷人”分析可知,西方国家在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个人负责到政府负责。这一变化对政府干预经济和强化国家治理职能提供了社会基础,推动了西方社会福利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社会矛盾重重,积重难返,A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A项;二战后虽然凯恩斯主义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但自由主义思潮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排除B项;美国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辽宁·模拟预测)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而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们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造成的,政府应该介入帮助穷人。这一变化( )
A.反映出美国社会矛盾基本消除 B.导致自由主义思想退出历史舞台C.说明美国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D.推动了西方社会福利国家的形成
7.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德国的社会立法是相当有限的,虽然降低了受益年龄和缴费年限,但大多数工人事实上没有享受,说明其社会保障仅限于最低保障,A项正确;社会立法与自由放任相冲突,排除B项;工人运动与工人和资本家的阶级矛盾有关,材料与社会保障有关,二者不一致,排除C项;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体现在税收政策上,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3·四川成都·校联考模拟预测)1900年代德国人的平均寿命不到50岁。1900年德国国会修改《伤残和老年保险法》,将领取老年保险津贴的年龄降低到60岁,缴费年限从30年调整为24年。据此可知,该法案的修改旨在( )
A.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C.防范国内工人运动 D.缩小社会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