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新航路
课题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课时 第1课时 上课班级 初三E1班
课程 标准 通过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以及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物种交换和全球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素养 目标 1.通过归纳教材和材料解析,了解探寻新航路的原因,理解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 2.通过教材第73页《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以及相关表格填写,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掌握主要航海家的航线和航程特点。(时空观念) 3.通过对哥伦布的评价两极分化思考,以及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材料解读,使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唯物史观) 4. 感受和学习欧洲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学生能够理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并开始走向整体,人类命运息息相关,逐渐形成国际视野。(家国情怀)
学习 理念 九年级的历史教学,一是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趋势,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二是要求学生能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综合,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论证。 本课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根据素养目标和学生学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侧重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上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地图、分析材料,将教材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体验,培养学生明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树立正确的家国价值观,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学情 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阅读分析能力,并且本班同学的学习层次较好,其个人能力非常不错,对文字信息的敏感度较高;但是本班学生整体偏向理科学习,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经过调查,本班学生对航海家中的哥伦布比较熟悉,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但同时他们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都不甚了解,也不太能清晰的表述出来。
应对 策略 由于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基础情况具有特殊性(知识薄弱+能力较好),教学设计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从已知和兴趣(哥伦布)入手,根据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和形式做出适当的取舍,注重历史学科方法理论的掌握: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部分,应以教材落实为基础,用好教材正文、相关史实、材料研读等内容,铺陈基础知识,教师适当做出拓展和补充;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部分,选择教材+地图+课堂练习题的方式,逐渐推进,及时反馈,让学生迅速掌握并落实典型航海家的相关信息。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评价,此节是教学的重难点、突破点,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生可以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逐步形成和认同世界史观,并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和看待历史事件。 4)在最后,教师通过联合近期热点“巴以冲突”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强化家国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家国大事,培养重视海洋发展的战略意识;并结合梁启超先生对郑和的评价,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加强学生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等情感的建立和培养。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海洋战略对当今中国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预习第15课
环节 教学过程及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导入】《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视频 【作用】营造课堂氛围,引入历史情景,提及同一时空的中外航海家对比,为本课结尾的“课后作业”做铺垫。 【提问】 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你还知道哪些中国航海家? 【过渡】 郑和下西洋之际,西方也开始了大航海运动,欧洲人是怎么开辟新航路的?这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让我们走近第15课,一起探寻新航路的开辟。 【思考】 汉朝就有丝绸之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新航路”的概念 【作用】 开头以新旧航路对比,落实历史基本概念,进入第一部分对新航路开辟原因的探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进一步思考。 【引导】 新旧航路的区别在未能经过某个海域,是哪里呢?(地中海) 【过渡】 为什么有旧航路,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们进入到今天学习的第一部分——“望海而起”,探究一下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对比】 新旧航路地图分析,得出“新航路”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绕过非洲到达亚洲、通往美洲以及环球航行的航路。
一、望海而起 (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提问】有一位青年住在意大利热那亚,喜欢阅读《马可波罗行纪》,想要证明地圆学说,他是? 【材料】请你阅读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说说他从哪两方面阐述了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提示】 翻阅书本第72页,阅读“相关史事”内容 【方法指导】 历史原因的探究方法
通常分为: 1、必要性(动力) 2、可能性(条件) 【回答】 哥伦布 【分析】 解析材料内容 得出历史原因的分类
教学过程及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阅读教材70-71页,分析欧洲人放弃旧航线而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必要性 / 可能性) 【分析】材料阅读,补充书本没有提到的原因。 【望海而起——作用】 学生合理运用教材资源,对文字知识和图片内容行汇总,并在补充资料中逐渐适应阅读,加强对原因的掌握,提升分析材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总结拓展】 1、必要性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辟新的贸易市场。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寻金热潮。 (3)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传统商道。 (4)精神动力:欧洲人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2、可能性 (1)资金:王室的支持 (2)技术:罗盘技术、造船和航海技术发展。 (3)思想:地圆学说。 【归纳】 阅读教材70-71页,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并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分析】 阅读学案第1页,分析材料一,补充“必要性”中“精神动力”的内容。
(二、入海而行 探寻新航路的过程 1、航海家的旅程 【填表】阅读教材72-73页,填写表格中缺失的部分,简述航海家的航海成就。 【识图】在地图上找到“一个中心、两个方向、四个人物”并标注出来。 2、巩固练习 【选择】学完“探寻新航路”一课后,几位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以下史实或结论正确的是( B ) A.达·伽马的探索为迪亚士到达印度准备了条件 B.欧洲航海家先后到达了好望角、美洲、印度 C.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首次横渡大西洋的壮举 D.西班牙王室支持的航海活动都是向东方航行 【入海而行——作用】强化时空观念,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掌握主要航海家的航线和特点。 【引导】 带领学生勾画书本关键词,熟悉四位航海家的航程与历史成就。 【拓展】 用麦哲伦航海举例,介绍航海过程中的病痛、粮食缺乏、淡水紧缺,以及茫茫海洋中看不到的希望的困难,以及出发和生还人数的差距,以此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信念坚定、勇于开拓精神的追求。 【练习】 课堂及时反馈,以单选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探寻新航路过程的掌握情况,以便即时调整学习策略。 【填表】 阅读教材并勾画四位航海家的航程关键信息,在学案第二部分进行表格填写。 【标注】 对73页地图《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进行批注,围绕西班牙、葡萄牙和两个国家组织的东西方航行方向,再一次熟悉航海家开辟航线的历史时间先后。 【练习】 及时巩固知识
环节 教学过程及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三、 问 海 而 思 探 寻 新 航 路 的 影 响 1、哥伦布的风评 【介绍】为纪念哥伦布于1492年首次登上美洲大陆,美国等一些美洲国家以每年的10月12日或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为哥伦布日(Columbus Day),在这一天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然而街道上的人群表现出极端化的行为:为什么大家对哥伦布的评价如此两极分化?新航路带来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对新航路的评价 【分析】从材料1-4中得出:正面评价/负面评价 【思考】历史评价应站在哪种角度? 【阅读】从材料1-3中得出:客观评价 3、历史启示 【结论】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问海而思——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生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逐步形成和认同世界史观,并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和看待历史事件。 【讲述】 哥伦布日的相关资料 【提问】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倾听】 小组讨论的过程 学生自主发言 【评价和总结】 1、欧洲-正面评价 (1)商业革命 (2)价格革命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亚非拉美-负面评价 (1)早期殖民活动 (2)落后贫困和歧视 (3)多元文明的消亡 【方法指导】 评价历史事件应该保持客观,站在世界人类历史的中立视角。 【引导分析】 3、世界历史视角评价 (1)贸易中心: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沿岸 (2)世界物种大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打破文明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连成整体。 【过渡】 在大航海时代中,有一个国家抓住了历史机遇,成为了近代史上第一个全球意义的霸主,那就是——英国。历史告诉我们,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和海洋又有什么不解之缘呢? 【阅读材料并分析】 新航路带来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讨论】 小组内部交换意见 【发言】 学生自主发表观点 【学习】 历史事件的评价方法 【阅读材料和分析】 客观评价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环节 教学过程及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 向 海 而 兴 中 华 民 族 与 海 洋 之 缘 1、古代中国远航之路——和平希望绽放之路 【历史回顾】汉代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下西洋。 2、新时代的开放之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当今热点】 【思考】面对地缘冲突和国际格局的剧烈变动(巴以冲突),我们该怎么做,才能确保海洋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中的稳定? 【学习】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张军的发言 【向海而兴——作用】理解和实践新航路开辟中的进取开拓精神;由“巴以冲突”热点事件对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感受世界走向整体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显示;形成国际视野,树立海洋发展战略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引导】
回顾中国古代史,感受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尤其是海上交流的情况,中国古代与海洋联系长期存在。然而自郑和之后,再无第二郑和。 由于海禁政策,中国也在海洋发展一途上日渐落后,最终造成了近代史上悲惨的后果。 【介绍】 今时不同往日,开放包容的中国,以“一带一路”为线,走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然而,近期却有一件热点冲突事件,对我国海洋发展战略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巴以冲突。 【提问】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你认为我们应该秉承什么态度,采用什么方法,才能确保海洋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中的稳定?才能确保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 【总结】 坚守正义 坚持开放 和平发展海洋事业 共创中华民族未来 【复习】 汉代和明朝海洋贸易发展和航线的变化。 【思考并发言】 重视海洋的态度,保持中立的立场。 海洋发展要有风险意识,学习航海家们的冒险开拓精神,多备几条航线。 ……
环节 教学过程及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针对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和下西洋,梁启超先生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作了一些评论。请你概括梁启超的观点,并尝试回答梁启超提出的问题。 【指导和批改】 【认真完成】
课堂小结
优秀作业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