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三课,包括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两个子目,前后关联紧密。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进行公车上书,拉开戊戌变法的序幕。1898年,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下令颁布一系列变法措施,戊戌变法运动发展到高潮,但最终遭到失败。本课在课本位置上上承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启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通过先前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内容,知道了我国近代史是一部国家饱受屈辱和中华民族奋起抵抗的历史,这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奠定背景框架。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有较强的协作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初步具备史料研读和历史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2022年新课标: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简述公车上书及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变法的基本史实,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准确说出戊戌变法的时间、代表人物,绘制戊戌变法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改革措施的表格,概述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影响,通过学习戊戌变法树立家国情怀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法、多媒体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讨论法、表格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材料研读。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联系上一节课,我们得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技术并不能够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变革的变法运动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场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认真听讲,回顾旧知,学习新知。 复习导入,较为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中。
(二) 新课讲授 壹·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 出示《马关条约》签约图片和各国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地图及文字材料,请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材料,想一想这场变法运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回答】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发现戊戌变法的背景,培养材料分析的能力。
开始标志 相继出示康有为、梁启超人物图片和文字介绍,请同学结合课本30页、32页人物扫描部分,尝试用三、四句话简要介绍康有为和梁启超。 【讲授】维新派是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文化、教育等。 简要介绍康有为和梁启超,知道他们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 明确什么是维新派。 通过阅读人物图片和文字材料,图文并茂地认识康、梁二人。 名词解释“维新派”,为后来学习维新运动打下基础。
概况 出示《中国通史》视频片段,请同学观看视频,了解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内容及影响。 【讲授】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出示史料,请同学结合视频、材料和课本30页找到公车上书的内容和意义。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知道“公车”的来源。 【回答】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展示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释“公车”及“公车上书”,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史实。 通过史料研读,思考公车上书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创办学会报刊 【过渡】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并没有放弃变法,继续为变法做准备,维新派转而把目光投 认真听讲,知道维新派创办学会报刊的措施。 自然过渡,发现维新派下一步要进行创办学会报刊。
向了宣传思想…… 出示地图和文字材料,相继展示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和报纸,请同学们观察地图,找一找学会和报纸创办的位置。提问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什么?它们分别是和谁有关系? 出示严复、梁启超个人简介,简单介绍严复、梁启超。 出示两则史料和图片,请学生史料研读,维新人士在报刊中宣传了什么思想?产生了什么作用? 观察地图,阅读材料,浏览学会和报刊。 【回答】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严复等人主持《国闻报》。 知道严复、梁启超及其主要事迹。 【回答】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通过观察地图,阅读文字材料,观察学会报刊,培养时空观念。 培养史料研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贰·百日维新
1.背景 【讲授】出示图片和地图。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请同学结合课件和课本32页,百日维新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 【回答】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效仿,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学习胶州湾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
2.开始标志 【提问】出示图片和材料。结合课本32页,这场运动的开始标志是什么? 【讲授】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 【回答】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问答法,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3.内容 出示表格和任务:根据教材30页,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完成以下表格填写。合作探究,思考每一措施的影响。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出示三则文字材料,请同学阅读材料,思考从变法的内容来看,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讲授】变法内容由于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出面阻挡历史车轮的人是谁呀? 填写表格,完成任务。 合作探究,整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影响。并回答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回答】触犯了旧读书人、旧官僚和八旗兵的利益。 【回答】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 通过完成任务,填写表格,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提高协作意识和历史分析的能力。
4.结果 【提问】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百日维新的结果是什么? 【回答】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 变法诏令。戊戌变法以失败 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百日维新的结果,上
【引导】因此,百日维新失败的标志是什么呢? 【提问】在这场变法运动中,有很多为此流血的英雄。你们知道“戊戌六君子”的故事吗? 告终,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止。前后仅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回答】戊戌政变。 【回答】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以及康广仁六人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承知识点3,下启知识点5。 学习“戊戌六君子”的精神品质,培养家国情怀。
5.失败原因 出示四则文字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说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研读 【回答】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③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④脱离人民群众。 【回答】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②要依靠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通过阅读材料,逐条分析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从历史分析中得出启示,理解历史具有鉴古知今的作用。
6.意义 依次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材料分析,归纳戊戌变法的意义。 知识拓展——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逐条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回答】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复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分析材料,归纳意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对比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三) 课堂小结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起变革运动,但是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运动意义深远,思想启蒙影响持久。 认真听讲,记好笔记。 强调戊戌变法的深远意义。
九、随堂练习 4道选择题(详见配套课件)
十、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