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百合花
任务一
换个视角讲故事
1.请从第三人称的视角,为《百合花》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说梗概,并思考由于字数有限,你要删去哪些内容,保留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删改。
小说梗概可能会保留的内容:
(1)解放战争期间,一名通讯员护送文工团女兵前往包扎所;
(2)到达包扎所后,文工团女兵和通讯员因为伤员的棉被短缺,一起来到老百姓家,向一户人家的新媳妇借被子;
(3)后来因为战争需要,新媳妇也来到包扎所,和文工团女兵一起照顾伤员;
(4)通讯员为救战友身受重伤,牺牲在包扎所;
(5)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
写小说梗概,最重要的是突出小说中与主题紧密相连的主要情节、典型事件,以及主要人物;而对于与小说主题关系没那么紧密的次要情节、次要人物,以及相关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都可以从略。原则是“留主干、去枝叶”,只有去掉起辅助作用和修饰作用的内容,才能让读者明确小说的重点。
2.删改后的小说梗概和原文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小说的梗概往往情节更加集中,矛盾冲突更加激烈,情节主线不易被打断,让读者看了感觉更“过瘾”。但是就这篇小说而言,更多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原文远比梗概要感人得多,因为这篇小说不是靠情节取胜的。它的故事非常简单,甚至是平淡,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没有反转突现的结尾,甚至没有矛盾激烈的冲突,所以,这篇小说的感人之处恰恰不在情节上,而在那些被我们删去的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上。
任务二
寻找物象品细节
1.这篇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物象,请根据表格提示,分类别进行整合。
物象类型 《百合花》
自然环境类物象
社会环境类物象
日常生活、 用品类物象
树枝、野菊花、竹海、满月
枪
百合花被子、
衣肩上的破洞、馒头
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33)
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 ”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44)
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59)
①羞涩、腼腆的新媳妇是有着传统文化烙印的乡村妇女,但在“掂量话的斤两”后将被子献出足见其深明大义。
②面对小通讯员的窘迫不堪,"一送"表明新媳妇的小愠怒和小顽皮。
③用百合花被子包裹小通讯员的遗体,从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后悔自责、悲痛难抑、重情重义的新媳妇。
新媳妇
新媳妇的形象在“惜被” “借被”“献被”的细节中逐渐丰满,其复杂的心理情绪由隐而显,由淡而浓, 一层层地立体式动态呈现。
对步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的描写
①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7)
②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42)
枪是战争工具,却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野菊花,形成鲜明对比,既凸显出通讯员热爱生活、天真乐观的特点,又暗示了战争中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对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的描写
①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42)
②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57)
表现了通讯员细心善良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
使“我”痛失战友的心情更加悲痛。
对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的描写
口子撕得不小(34)
布片在风中飘(43)
军装漏着大洞(53)
新媳妇缝破洞(56)
为后文新媳妇补洞做铺垫;表现通讯员的腼腆、执拗和新媳妇的友善、热情。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划破衣服,为下文埋伏笔;
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回部队时的乐观情绪。
将情节推向高潮,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
烘托了新媳妇和“我”内心的痛惜。
与前文新媳妇要给通讯员缝衣服的情节相呼应;
凸显主题,表现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人性美及军民情。
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诗化景致
茅盾曾说:“《百合花》的人物描写很有特点,人物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人看清了他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茹志鹃在《我写〈百合花〉的经过》里这样解释新媳妇这个角色:
为什么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交代,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旋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当然,我还要那一条象征爱情与纯洁的新被子,这可不是姑娘家或大嫂子可以拿得出来的。
任务三
聚焦核心悟深意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说:“一个物件出现在叙述中,就立即充满某种特殊力量。恍如一个磁场的极,恍如那个不可见的关系组成的网络中的一个结。”
物象是题旨和思想倾向的象征,给人以深远的启示和无穷的联想。你觉得本文的核心物象“百合花被子”象征着什么呢?(可以从核心物象被赋予的隐喻、衬托等功能来分析)
《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象征着新媳妇对美好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最后却被借给了部队,“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美好心灵的写照;
“百合花被子”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情感的纽带,象征着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纯洁的感情,是歉意,是痛惜,也是致敬;
小通讯员把生命献给了人民,新媳妇把“百合花被子”献给了军队,象征着深厚的军民情谊。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确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茹志娟
F
R
E
S
H
I
N
G
感谢您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