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与鲜于子骏书
忝厚眷,不敢用启状,必不深讶。
所惠诗文,皆萧然有远古风味。然此风之亡也久矣。欲以求合世俗之耳目,则疏矣。但时独于闲处开看,未尝以示人,盖知爱之者绝少也。
所索拙诗,岂敢措手。然不可不作,特未暇耳。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荻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俞文豹《吹剑续录》载: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念奴娇:词牌名。
怀古诗: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
对象上多写古人、古事、古迹,
手法上多用借景抒情、典故、对比、衬托等手法,
内容上
或评价人物或事件,
或表达对先贤的敬仰或惋惜之情,
或渴望像古贤人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或壮志难酬,
或借古抒发昔盛今衰、盛衰兴亡、物是人非之慨,
或借古讽今,借古之得失兴亡劝诫当朝莫走老路,
或表达对国家如今国运衰微的哀伤、担忧。
悼念一个国,一座城,
一隅山河,一处亭台,一方楼阁
……
才华横溢的苏轼
散文——“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 柳宗元
(宋)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诗——“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词——“苏辛” 苏轼 辛弃疾
书——“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听完泛读之后,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雄浑豪放
思考:这种“雄浑豪放”的基调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出来的?
景
人
10
精读上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精读诗歌,理解内容
思考:
上阕写景,主要选择了哪些具体意象?突出刻画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乱石、惊涛
景物特点:乱石险峭、波涛汹涌、浪花如雪。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勾勒出一幅雄奇撞击的画面。
字词 特点 修辞 角度 基调
乱 穿
惊 拍
卷 雪
高峭险怪
狂澜奔腾
色
声
形
比喻
夸张
汹涌澎湃
气势磅礴
雄浑壮阔
探讨交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赤壁景色,其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赤壁何须问出处?
东坡本是借山川。
古来胜迹原无限,
不遇才人亦杳然。
——[清]朱日浚《赤壁怀古》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思考:
写赤壁,诗人为什么题“人道是”?
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
一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
过渡:
多少豪杰
横槊赋诗的曹操
驰马射虎的孙权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足智多谋的周公谨
2020-11-27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精读下阕
思考:如何写周瑜?
正面描写
雄姿英发 写其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 写其儒雅从容
谈笑樯橹灰飞烟灭 写其足智多谋、镇定自若
侧面烘托
小乔初嫁了
写其年轻
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
——张孝祥《水调歌头,江德邵无尽藏楼》
横槊酾酒,悼孟德一世之雄;挥扇岸巾,想公武瑾当年之锐。
——王象之《輿地纪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栏杆 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是年有 “ 赤壁之战 ” 。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思考:
那么多历史人物,作者为什么只写周瑜?
苏轼的坎坷一生
1.1069年-1078年: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请求外调,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2、1079年~1084年: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乌台诗案)下狱,44岁时谪往黄州
※(1085~1093)神宗死,哲宗立。太后高氏执政,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
3、1094年~1096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58岁谪往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
4、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
北宋版图
眉山
杭州
黄州
凤翔
汴 京
惠州
儋州
密州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屡遭不幸
雄姿英发
东吴都督
功名成就
幸福美满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时运不济 壮志难酬
(怀古)
(伤己)
34岁
47岁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否表达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如何理解?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
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轼《答李仪之书》
沁园春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宋·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团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节选: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认为,被贬黄州的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
东坡想做梦,就尽情地做吧,他梦见了周郎,那个英俊潇洒地美少年,也许是周郎与东坡心中的英雄形象有种与生俱来的契合,在梦中,他以为自己就是周郎,他要对如花美人,如画江山,来一阵长长的朗笑。
倘若大梦初醒,恍然长嗟,惟见一轮明月映古今。他是禅者,懂得人生如梦的道理,但他更是诗人,他有诗人的浪漫气质,他还是可以永远做梦的,一个亘古不变的梦,一个未完待续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