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登高》
杜甫
醉里眉攒万国愁
杜甫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少陵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沉郁顿挫
沉郁:从思想内容来说,情感(内容)的悲慨、浓郁、深厚、蕴藉等特点。
顿挫:从艺术形式来说,情感的起伏回旋、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韵律的抑扬顿挫等特点。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在重阳节之时,他为排遣心中抑郁,抱病登台,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胡应麟《诗薮》
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古体诗:
近体诗:
每首四句者叫绝句,八句者叫律诗,八句以上者称排律。绝句常见有五言与七言绝句,律诗也有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之分。
八句的律诗分为四联:第一二两句叫首联,三四两句叫颔联,五六两句叫颈联,七八两句叫尾联。
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绝句对对仗没有严格的要求。律诗(包括排律),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同部的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首联
颈联
尾联
颔联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 悲伤 痛苦 孤独……
整体感知
诗中找哪一个字可以概括这些情感体验?
悲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写了哪些意象?它们分别有何特点?营造了怎么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理解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 联
这几个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风
天
猿啸
清
渚
沙
鸟
急
使人感到非常寒冷
高
高天底下使人感到渺小孤单
哀
让人听了十分悲伤
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白
飞回
茫然失措、孤独无依……
六个意象:风、天、猿啸、渚、沙、鸟。
首联共写了几个意象?
让人产生怎样感觉(感情)?
营造了夔州三峡秋季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氛围。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么样的氛围?
融情于景,
并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哀”字)。
从全诗看,首联有什么作用?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伤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 联
颔联勾画出了一幅更为广阔的长江秋景图,前人曾把这两句诗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请谈谈此联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可否将“落木”改成“落叶”?
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风落木,天姥月离云——贾岛《夕思》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白居易《岁晚》
落木长江天末恨,清风朗月卷中诗。——赵蕃《李商叟传录临川与黎师侯唱酬怀曾文清公长句·生世胡为尔许迟》
九月降霜寒草衰,三秋落木塞鸿来。——朱朴《霜降日得西皋诗中有速诸公社饮意予亦以此订约》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意:“落木”既表现出树叶纷纷而落的形态,同时也体现叶落而树木萧瑟的景象,使得“落木”意象更有立体感;
形:树叶是轻盈的,落木却是浑厚的,更增添沉重感;
音:“落叶”读音尖脆,“落木”读音沉重,更表现诗人的悲愁。
“无边落木萧萧下”,可否将“落木”改成“落叶”?
“落木”的意象已经囊括“落叶”“摧枝”。叶落树还在,木落树已枯。树枝被急风吹折,夹着枯叶,萧萧而下,喻示着杜甫本人老病将死,突出的是一种绝望、肃杀的氛围。
“无边落木萧萧下”,可否将“落木”改成“落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 联
生命短暂
时间无穷
此联以时间的无穷衬托生命的短暂,表现出诗人对韶光易逝、年老迟暮的感伤,以及因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惆怅,景中饱含深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 联、颔 联
颈 联
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颈 联
诗人身受八重愁苦: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万里”和“百年”从空间与时间两个角度将作者的愁苦表现得格外深远。“常”“独”更加重了这种愁苦。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个人,也是国家。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尾 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 联、尾 联
漂泊羁旅、老病孤愁、穷困潦倒、忧国忧民
总 结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借景抒情
直接抒情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一个“悲”字贯穿全诗,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飘零之秋、个人遭际之秋、国运衰落之秋的悲叹,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急切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悲凉的猿啼在回鸣;江水澄碧,流沙雪白,鸟儿在小洲上飞来飞去。
无边的旷野,风儿吹荡着落叶萧萧地坠下,不尽的长江啊,波涛滚滚奔流不息。
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灾多病,更何况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命运艰难,可恨鬓角又像著了繁霜,穷途潦倒心灰冷,因病戒酒不举杯。
诗歌赏析方法总结
意象分析法:
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抓住诗中的典型意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移情入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