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 任务式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 任务式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9 10:1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荷塘月色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各种网红打卡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这些网红打卡地的兴起并非偶然,它们透露着年轻一代对于美、艺术和生活方式的追求。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网红打卡地,自1927年诞生以来,已经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荷塘月色”早已经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
任务一
第一部分(第1—3段) 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 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9段) 写“月下遐思”(情)
《荷塘月色》行文结构
在写作顺序上,按照作者的行踪(位置变化)的顺序来写:离家—小路—荷塘—小路—回家。
细读文本,选取《荷塘月色》中的某一段,用古典诗歌的形式对段落内容进行概括。
第一段:
轻摇蒲扇坐庭中,蚊蚋猖狂夜未休。
清风寂寂月华美,别样荷塘涌心头。
眠歌阵阵儿酣卧,墙外欢笑墙内忧。
欲向天宫借壶酒,忘却人间万缕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轻摇蒲扇坐庭中,蚊蚋猖狂夜未休。清风寂寂月华美,别样荷塘涌心头。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眠歌阵阵儿酣卧,墙外欢笑墙内忧。欲向天宫借壶酒,忘却人间万缕愁。
第二段:
独留曲径寻芳池,幽僻寂寥夜见深。
竹木蓊郁不知名,但见柳影不见人。
可怜月光凉如水,淡淡清波去无痕。
万事悠悠随风远,忘却机心勿忘真。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独留曲径寻芳池,幽僻寂寥夜见深。竹木蓊郁不知名,但见柳影不见人。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可怜月光凉如水,淡淡清波去无痕。万事悠悠随风远,忘却机心勿忘真。
第三段:
孤影独行世间游,万物静观皆自得。
脱离尘域入仙境,一片灵空向天歌。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孤影独行世间游,万物静观皆自得。脱离尘域入仙境,一片灵空向天歌。
第三段:
我本红尘一凡人,时醉时醒尽余生。
繁华竞逐当年事,落寞门头守孤灯。
今夜信步芳池外,清风明月伴一人。
受用无边荷香美,半日清闲自在身。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我本红尘一凡人,时醉时醒尽余生。繁华竞逐当年事,落寞门头守孤灯。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今夜信步芳池外,清风明月伴一人。受用无边荷香美,半日清闲自在身。
任务二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段,设计一张“荷塘月色”明信片,撰写设计理念的介绍文字,最终将在班级进行展示和评比。
桃夭
诗经·国风·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是一首贺新娘的诗,以盛开的桃花象征即将出嫁的女子,寓意女子即将迎来幸福的生活。所以整个明信片,我的设计主要围绕盛开的桃花。桃花鲜艳美丽,不仅象征着新娘的美丽,而且体现出婚礼的喜庆与热闹,表达出未来生活的美好,也是对新婚夫妻的美好祝福。背景是透明度较高的绿色路径,这样绿色就不会太突出,从而显示桃花的鲜艳。同时,这里的绿色寓意着健康快乐。
文本理解:(10分)
a. 准确体现《荷塘月色》中的主要场景和情感。
b. 文字表达清晰,能传达对文本的个人理解。
明信片设计:(10分)
a. 绘画作品能生动展现对荷塘月色的理解。
b. 颜色、线条和形式与主题协调。
独特性:(10分)
a. 作品展现了个性化的创意和独特视角。
b. 存在新颖元素或创新设计。
评价标准
这张明信片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灵感,旨在通过视觉的艺术表达,还原文学作品中的诗意情境。我们选择了柔和的色调,强调了荷塘夜色的宁静和梦幻感。荷叶和荷花的轻盈舞姿、水面的明镜倒影,都是对文学作品中细腻描写的致敬。通过这张明信片,我们希望观者能够沉浸在荷塘的夜色之中,感受到一份宁静、梦幻的美好。这不仅仅是一张视觉的呈现,更是对文学情感的一种致敬,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心灵之旅。
任务三
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
①……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②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③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余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④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苏(轼)海韩(愈)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结语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