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9课 辛亥革命 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第9课 辛亥革命 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9 11:40: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辛亥革命 分层作业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
A.安庆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2.因歹徒告密,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的女革命家是( )
A.刘道一 B.秋瑾 C.孙武 D.蒋翊武
3.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有关的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广西起义 D.黄花岗起义
4.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先进知识分子
5.辛亥革命的爆发地是( )
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武昌
6.清朝灭亡的时间:( )
A.1912年2月12日B.1921年2月12日C.1912年3月12日 D.1921年3月12日
7.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 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 为都督。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纷纷独立。
8. 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 革命,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1.“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据此可知,黄花岗起义( )
A.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C.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虽然失败了,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这一制度变革的目标。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
A.秋收起义 B.南昌起义 C.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
3.武昌起义胜利不到两个月,内地18个省中便有14个省脱离清政府,天空飘扬五色旗,象征清政府的龙旗纷纷落下,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这说明了( )
A.清朝统治的结束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革命势头迅猛 D.革命彻底胜利
4.《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材料说明了( )
A.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C.辛亥革命依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D.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是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5.在近代中国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使中国逐渐融入工业文明的大潮。这些运动( )
A.完善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制度 B.取得了反侵略的胜利
C.完成了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D.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艰辛探索
6.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秋瑾的“并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是( )
A.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B.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C.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D.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7.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中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的知识结构图。下列与图中数字编号②③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8.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革命大势的形成。
材料: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蔡元培书写挽联纪念: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1)材料中“三民五权”中的“三民主义”包括什么?它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材料二: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共同奋斗。
——孙中山《政治遗嘱》(1925 年)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孙中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的革命活动。依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实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途径又是什么?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如下图为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15个省份先后担任该省最高军政长官(都督)的人员构成图。该图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
A.妥协性 B.基础性 C.彻底性 D.反复性
2.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使社会彻底移风易俗 B.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
C.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D.为社会进步扫清障碍
3.综合探究题。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和探索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抗争·探索】
材料一:
时间(年) 创办人 企业 类型
1861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军事工业
1865 李鸿章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军事工业
1878 李鸿章 开平煤矿 民用企业
1890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民用企业
(1)指出创办材料一表中企业的运动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当时创办这些企业的目的。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指出材料二中“变法”代指的事件名称。指出材料中梁启超认为的变法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革命称为“辛亥革命”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反思·启迪】
材料四: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失败给我们的启迪。
4.“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请阅读材料,参与下列研究性学习。
(1)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等;按价值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或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请将上述史料进行如下分类。(填序号)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图像史料——
第一手史料——
第二手史料——
(2)参照示例,确定两个主题,并将能够体现该主题的史料序号填写到相应位置。
主题 史料序号
【示例】近代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④⑥
(3)史料⑤中,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说明你的观点。
(4)某电视剧中有一个情节“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史料⑥中熊秉坤却回忆说打响第一枪的另有其人。你认为电视剧和史料⑥哪一个更可信呢?为什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辛亥革命 分层作业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
A.安庆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同盟会成立,1906年领导了萍浏醴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它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B项正确;1907年安庆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黄花岗起义,排除ACD项。故选B项。
2.因歹徒告密,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的女革命家是( )
A.刘道一 B.秋瑾 C.孙武 D.蒋翊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女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B项正确;刘道一领导了萍浏醴起义,排除A项;孙武、蒋翊武与辛亥革命有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3.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有关的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广西起义 D.黄花岗起义
【答案】D
【解析】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D项正确;ABC项起义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4.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先进知识分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以孙中山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C项正确;ABD项不是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排除ABD项。故选C项。
5.辛亥革命的爆发地是( )
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武昌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D项正确;上海、北京、天津,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6.清朝灭亡的时间:( )
A.1912年2月12日B.1921年2月12日C.1912年3月12日D.1921年3月12日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由此可知,清朝灭亡的时间是1912年2月12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7.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 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 为都督。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纷纷独立。
【答案】黎元洪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 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纷纷独立,支持革命,故本空填黎元洪。
8. 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 革命,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答案】 1911 辛亥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一年10月10日发生的革命为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所以空白处依次为1911、辛亥。
1.“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据此可知,黄花岗起义( )
A.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C.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D.虽然失败了,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说明了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C项正确;黄花岗起义是革命党人黄兴领导的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斗争,排除A项;黄花岗起义主要是针对清政府,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排除D项。故选C项。
2.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这一制度变革的目标。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
A.秋收起义 B.南昌起义 C.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C项正确;秋收起义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不符,排除A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二次革命即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3.武昌起义胜利不到两个月,内地18个省中便有14个省脱离清政府,天空飘扬五色旗,象征清政府的龙旗纷纷落下,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这说明了( )
A.清朝统治的结束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革命势头迅猛 D.革命彻底胜利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不到两个月、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可知,不到两个月,统治就瓦解了,这体现出革命势头迅猛,C项正确;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这说明统治还没有结束,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在1912年,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彻底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4.《辛亥革命时的乡居记闻》中写道:“最滑稽的是,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材料说明了( )
A.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
C.辛亥革命依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D.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是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答案】C
【解析】根据“我们这穷乡僻壤里也闹什么民主党、共和党。许多秀才、举人、绅士老爷、乡下的读书人又找到新的出路了,有的参加民主党,有的参加共和党,还有的来了个双保险,民主党共和党都加了。”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必然失败,表明辛亥革命依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C项正确;辛亥革命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秀才、举人、地方乡绅并不是中间力量,也没有广泛参与,排除D项;故选C项。
5.在近代中国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使中国逐渐融入工业文明的大潮。这些运动( )
A.完善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制度 B.取得了反侵略的胜利
C.完成了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D.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艰辛探索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共和”可知,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充满了艰辛探索,先有洋务运动学技术,后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制度,D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触及制度层面,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破产,AB两项表述不符,排除AB两项;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但是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能完成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排除C项。故选D项。
6.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秋瑾的“并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是( )
A.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B.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C.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D.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秋瑾的‘并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可知,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秋瑾参加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英勇就义,A项正确;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与雷锋有关,排除B项;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体现的是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有关,排除C项;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与改革开放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中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的知识结构图。下列与图中数字编号②③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器物层次的事件是洋务运动;制度层次的事件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文化层次的事件是新文化运动。故与图中数字编号②③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的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器物层次,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文化层次,排除C项;洋务运动是器物层次,排除D项。故选B项。
8.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革命大势的形成。
材料: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蔡元培书写挽联纪念: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1)材料中“三民五权”中的“三民主义”包括什么?它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材料二: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共同奋斗。
——孙中山《政治遗嘱》(1925 年)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孙中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的革命活动。依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实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途径又是什么?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
(1)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地位: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2)组织团体: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实践:领导广州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等任选两项作答。
途径是争取民众及世界上平等待我的民族的支持。
(3)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任选其二)
【解析】
(1)包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召开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诞生。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活动: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的革命活动有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革命实践有领导广州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等。
途径:根据“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共同奋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为实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途径是争取民众及世界上平等待我的民族的支持。
(3)意义:根据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如下图为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15个省份先后担任该省最高军政长官(都督)的人员构成图。该图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
A.妥协性 B.基础性 C.彻底性 D.反复性
【答案】A
【解析】根据“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15个省份先后担任该省最高军政长官(都督)的人员构成图”可知,人员中有大量的旧官僚,他们不是坚定的革命者,对革命的态度随时会转变,让他们担任最高军政长官说明辛亥革命并不彻底,具有一定的妥协性,A项正确;基础性不是辛亥革命的特点,且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题干说明辛亥革命不彻底,排除C项;辛亥革命结束后,革命形势出现反复,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使社会彻底移风易俗 B.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
C.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D.为社会进步扫清障碍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可知作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现代化的时代发展潮流,如辛亥革命学习欧美的政治制度,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后,形式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项正确;“彻底移风易俗”的说法显然过于绝对化,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是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能说为社会进步扫清障碍,排除D项。故选C项。
3.综合探究题。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和探索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抗争·探索】
材料一:
时间(年) 创办人 企业 类型
1861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军事工业
1865 李鸿章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军事工业
1878 李鸿章 开平煤矿 民用企业
1890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民用企业
(1)指出创办材料一表中企业的运动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当时创办这些企业的目的。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指出材料二中“变法”代指的事件名称。指出材料中梁启超认为的变法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革命称为“辛亥革命”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反思·启迪】
材料四: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失败给我们的启迪。
【答案】
(1)运动:洋务运动;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名称:戊戌变法;关键:改革政治制度;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3)原因:1911年(或110年前的那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启迪: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或不能救中国);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具有艰巨性;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言之成理的答案均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表中的企业是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当时创办这些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2)根据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变法指的是戊戌变法;从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的变法关键是改革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导致这次变法失败。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称110年前的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失败给我们的启迪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或不能救中国);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具有艰巨性;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言之成理的答案均可)
4.“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请阅读材料,参与下列研究性学习。
(1)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等;按价值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或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请将上述史料进行如下分类。(填序号)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图像史料——
第一手史料——
第二手史料——
(2)参照示例,确定两个主题,并将能够体现该主题的史料序号填写到相应位置。
主题 史料序号
【示例】近代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④⑥
(3)史料⑤中,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说明你的观点。
(4)某电视剧中有一个情节“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史料⑥中熊秉坤却回忆说打响第一枪的另有其人。你认为电视剧和史料⑥哪一个更可信呢?为什么?
【答案】
(1)文献史料——③⑤;实物史料——④;口述史料——⑥;图像史料——②;第一手史料——①②③④;第二手史料——⑤⑥
(2)近代化探索:②③;西方列强的侵略:①⑤
(3)决定东西方国际与商务关系;这一看法没有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因为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维护鸦片贸易,发动鸦片战争。
(4)史料⑥更可信;因为电视剧是文艺作品,有虚构的成分。
【解析】
(1)根据“圆明园遗址”可知,①反映的是一手史料,根据“江南制造总结炮厂图片”可知,②属于图像史料,是一手史料,根据“1898年‘明定国是’诏书”可知,③属于文献史料,是一手史料;根据“太平天国使用的洋炮”可知,④反映的是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根据“摘自《中华帝国外交关系史》”可知,⑤是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根据“摘自武昌起义亲历者回忆录”可知,⑥是口述史料,属于二手史料。
(2)根据“江南制造总结炮厂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根据“1898年‘明定国是’诏书”可知,③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属于近代化探索。根据“圆明园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根据“禁烟运动”“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可知,⑤反映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反映的主题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3)据材料一“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20年,并且要决定西方和东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斗争的开端。”可知,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决定东西方国际与商务关系。这一看法没有揭示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维护鸦片贸易,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比电视剧更加可信,因为电视剧是文艺作品,有虚构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