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19 11:3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填空题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 成立兴中会,提出“ ”的宗旨,号召“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章炳麟发表的《 》一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 写的《革命军》,热情讴歌革命,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3.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 ,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大会决定创办《 》,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 政党。
4.1911年4月,黄兴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但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历史上 称这次起义为“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成功发动了 ,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 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6.我们学习了下图法律条文(节选)后,可以确定这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7.【时间换算】民国十四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中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以表哀悼(如图)。若采用公元纪年法,孙中山先生病逝于 年。
8.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 ”,因国民党力量涣散,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爆发。
9.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又下令解散 。1914年初,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10.军阀割据危害:这些军阀为了争夺 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 纷争的动乱之中。
二、选择题
1.李华同学阅读了某历史人物传记,下面是传记的目录(节选),据此推断他阅读的传记是( )
…… 第二章 踏上民主革命的征途 39 …… 第四章 推翻封建帝制 创建中华民国 111 第五章 坚决捍卫共和国 135 第六章 掀起国民革命高潮 153 ……
A.《李鸿章传》 B.《康有为传》 C.《孙中山传》 D.《陈独秀传》
2.孙中山认为:西洋人虽已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社会仍不安,这是因为社会贫富不均。中国应防患未然,利用科学和工业为全民谋幸福,这就是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的救国方案( )
A.强调发展工业 B.注重社会公平 C.符合中国国情 D.完全照搬西方
3.小平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他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
A.天朝上国观念的崩溃 B.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C.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 D.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4.有位武昌居民回忆,辛亥革命前夕,他的住所附近经常有军人出入,以为只是普通聚会,可是每人出来往往都夹着一本精装书册,后来才知道是《民报》。这体现了( )
A.民国政府的建立 B.民众文化的提升
C.革命思想的传播 D.封建帝制的结束
5.清末,革命派创办了130余种报刊,大大超过了维新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所办报刊的数量。在上海创办的《竞业旬报》所发83篇文章中,鼓吹改良社会、宣扬民族主义的占38篇。这说明当时( )
A.思想变革的潮流涌动 B.维新思潮基础广泛
C.革命派主张社会改良 D.社会秩序十分混乱
6.20世纪初,革命文章通过报刊传播。1907年,《新民丛报》刊文称:“革命论盛行于中国……其旗帜鲜明……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上述现象( )
A.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B.为辛亥革命奠定了舆论基础
C.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D.为五四运动爆发创造了条件
7.下表为孙中山的履历,这一履历可用来佐证他( )
·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 ·1894年11月成立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一兴中会 ·1895年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工作,准备广州起义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建立革命政党,提出“三民主义”
A.是早期洋务运动的领导人 B.是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
C.完成了民主革命历史任务 D.实现中华民族主权独立
8.历史地图是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小历同学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时,通过下图学习的史事分别是( )
A.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 B.广西起义、广州起义
C.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D.二次革命、护国战争
9.下列图片所示内容共同见证了( )
A.维新思想的传播 B.革命政党的建立
C.革命志士的奋斗 D.中华民国的创建
10.叶圣陶在1911年的日记中写道:“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28日,闻广东亦有独立之说。”材料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 C.北伐战争 D.新文化运动
11.一次革命的价值不能仅从它的短期效果来衡量。从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辛亥革命( )
A.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艰难起步 B.结束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导致的动乱
C.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12.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3月19日,甘肃兰州当局正式宣布共和,成为全国最晚承认共和的省份。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 B.促进了风俗习惯改变
C.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D.结束了外国殖民统治
1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主要有( )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②提出三民主义③创建华兴会④成立中华民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1911年后曾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种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毫无根基。”辛亥革命后仿效美国建立起的共和政体荒唐可笑的原因具体是( )
A.不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 B.中国民众民主意识尚未建立起来
C.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 D.共和政体不能保证民主的实现
15.下图为国民政府颁发的任官状,颁发时间为( )
A.1943年 B.1944年 C.1945年 D.1946年
16.1912年3月11日,孙中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要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其当时目的是( )
A.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为防止袁世凯专权
C.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地位 D.防止张勋势力复辟
17.下表反映了近代各组织、派别的主张和做法( )
组织/派别 维新派 义和团 革命派
主张/做法 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仍然把清王朝当作国家的象征来保护,希望回到传统的大清国 依靠少数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党人和部分新军进行革命
A.维护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B.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D.推动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8.1915年12月,孙中山发布《讨袁宣言》,称“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该《宣言》主要是针对袁世凯( )
A.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B.刺杀宋教仁
C.下令解散国会 D.复辟帝制
19.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也更换频繁。这反映出当时( )
A.共和制度日益完善 B.思想解放,国民自由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军阀割据,政治动荡
20.如图是九年级(6)班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主题内容后整理的时间线索轴。从线索内容的整合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从迷信走向科学B.从屈辱走向统一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战争走向和平
综合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节选: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内容节选: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材料二 社会面貌出现新气象:“君主之命命已终,世局统统归共和。”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图1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精神品质。
(2)据材料一图2内容,分析清帝退位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当时社会面貌出现的“新气象”。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 主要内容
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和《告全国同胞书》,竭尽表示将“尽扫帝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
1月15日 孙中山致电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宣告如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共和,则正式辞临时大总统职,将政权让于袁世凯。
2月12日 清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帝制终结。
2月13日 袁世凯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宣言赞成共和。
3月3日 中华同盟会本部在南京召开会员大会,制定新纲领,宣布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为宗旨,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11日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第一、二、四条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宣告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请回答:
(1)有人认为,辛亥革命“使中国近代历史发生第一次剧变”。为什么这样说?
(2)大事记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集中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哪一主义?
(3)由大事记可见,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这一主义进行了艰苦斗争。其斗争形式有哪些?(任意两点均可)
3.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禁鸦片烟,下中外大臣议。则徐请用重典,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宣宗深题之,命入觐,召对十九次。投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十九年春,至。……撤谕英国领事义律查缴烟土。驱逐趸船。呈出烟土二万馀箱。亲莅虎门验收,焚於海滨,四十馀日始尽。请定洋商央带鸦片罪名。依化外有犯之例,人即正法,货物入宫,责具甘结。
——赵尔翼《清史稿-林则徐传》
材料二: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六章太平军叛乱》
材料三: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类诉、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简单地说,这个方案是要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来对付西洋人。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
——蒋廷敲《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实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撇用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新的探索。
——徐宗勉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描述的“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运动为建立一个绝对公平的“理想国家”颁布了哪一方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个方案在“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方面的代表工业。(至少写两个)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的哪一文献体现了“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制度的勇敢的实验”?该文献的颁布有什么积极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英雄展现了不屈之精神,对此谈谈你的感悟。
4.某班级的同学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对“中国近代列强侵略和近代化探索”这一历史主题进行了大单元整合下的项目化学习。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协助历史兴趣小组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制作年代尺一一见证国运沉浮】
任务二【解读史料——感悟民族奋起】
严格来说,义和团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国人然后注意到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任务三【融会学科——致敬英雄先锋】
萧斋谢女吟《秋赋》,潇潇滴檐剩雨。知己难逢,年光似瞬,算日暮穷途,此身独苦。世界凄凉,归何处?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天乎太警!看如此江山,都为吾故土。
——秋瑾 如此江山 萧斋谢女吟《秋赋》
任务四【角色扮演——增强使命担当】
根据研学任务要求,该环节为跨时空的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活动。同学们分别扮演与“中国近代列强侵略和近代化探索”主题相关的革命烈士和当代新青年,以革命烈士的故事为背景,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多次突破艰险困难
(1)任务一中的年代尺体现了近代中国的沉沦,请你将①②两处内容补充完整。
(2)任务二中“第一”“第二”两个救国方案分别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探寻“救国救民”方案的?
(3)任务三中诗词作于20世纪初期。其作者秋瑾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她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留下了大量饱含爱国主义情感的诗词。上述诗词中的“祖国酣眠如故”、“外侮侵略”揭示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4)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他们在血雨腥风中印证着民族之魂。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任务四的角色扮演中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题号 答案
1 檀香山 振兴中华
2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3 中国同盟会 创立民国 民报 资产阶级革命
4 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5 君主专制制度 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思想解放
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 1925
8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9 国民党 中华民国约法
10 地盘 军阀割据
1. 檀香山 振兴中华
【解析】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3. 中国同盟会 创立民国 民报 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大会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 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解析】根据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911年4月,黄兴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但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历史上 称这次起义为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5. 君主专制制度 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思想解放
【解析】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①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②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③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知识可知,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7.1925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于是1912年为民国元年,而孙中山病逝于民国十四年,也就是1912+14-1,也就是1925年。
8.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春,宋教仁被刺案发生后,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同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军队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并最终取得胜利。
9. 国民党 中华民国约法
【解析】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镇压二次革命后,他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之后解救国会。不久,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这时体现辛亥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破坏,“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
10. 地盘 军阀割据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连年混战,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动乱局面。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D C A B B D C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B B C B C D D C
1.C
【解析】根据“成立中国同盟会”“推翻封建帝制,创建中华民国”,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建中华民国,C项正确;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排除A项;康有为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排除B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洋人虽已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但社会仍不安,这是因为社会贫富不均。中国应防患未然,利用科学和工业为全民谋幸福,这就是民生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识到西方社会存在的贫富分化现象,为此他开始注重社会公平,提出民主主义的主张,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民生,与工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孙中山救国方案注重社会公平,而非要说明其符合中国国情,排除C项;“完全照搬”说法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解析】根据材料“《海国图志》《天朝田亩制度》《天演论》《革命军》”和所学可知,《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革命军》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反映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D项正确;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崩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未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比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等,排除B项;不涉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无法得出实业救国思潮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材料“每人出来往往都夹着一本精装书册,后来才知道是《民报》”表明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在军人中传播,这体现了当时革命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民国政府的建立在辛亥革命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文化,民众文化的提升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封建帝制的结束在辛亥革命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解析】根据材料“清末,革命派创办了130余种报刊,大大超过了维新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所办报刊的数量。在上海创办的《竞业旬报》所发83篇文章中,鼓吹改良社会、宣扬民族主义的占38篇”和所学可知,清末革命派创办的报刊数量超过了维新派,且《竞业旬报》所发文章中,鼓吹改良社会、宣扬民族主义的占38篇,这说明当时思想变革的潮流涌动,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维新思潮基础广泛,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排除C项;社会秩序十分混乱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可知,20世纪初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革命论盛行于中国”说明当时人们支持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了舆论基础,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革命思想的传播,体现不出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排除A项;军阀割据出现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引发,革命论盛行于中国与五四运动的爆发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解析】根据表格孙中山的履历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B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领导的运动,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历史任务,排除C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实现中华民族主权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解析】根据题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地图图示可知,左图事件是发生在1913年的二次革命,右图为发生在1915年云南昆明的护国战争,D项正确;萍浏醴起义发生在1906年的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和醴陵,安庆起义发生在1907年,与地图中的事件发生事件和地点不符,排除A项;广西起义发生在1907年,广州起义发生在1910年,排除B项;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11年4月,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10月,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7年夏,由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发起安庆起义,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1911年4月,黄兴领导了广州起义,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次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由此可知,题干图片所示的内容展现了革命志士在各地发动的起义,共同见证的革命志士的奋斗,C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排除A项;1905年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因此,材料所示的内容没有见证它们的成立,排除BD项。故选C项。
10.A
【解析】根据题干“1911年”“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过程,A项正确;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1926年国民党誓师北伐,北伐战争开始,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而非起步,排除A项;结束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导致的动乱与辛亥革命无关,题干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解析】根据题干“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3月19日,甘肃兰州当局正式宣布共和,成为全国最晚承认共和的省份。”可知,受武昌起义的影响,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承认共和,可见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项正确;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题干主旨“各省宣布独立,承认共和”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承认共和,没有涉及风俗习惯的改变,排除B项;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结束了外国殖民统治的说法不准确,且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故①正确;②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故②正确;④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故④正确。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③华兴会,由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留日学生在长沙组织成立,故③错误,ACD项错误都包含③,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B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它在中国……毫无根基。”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全体民众还未建立起民主意识,共和政体在中国缺乏思想基础,因此原因是中国民众民主意识尚未建立起来,B项正确;不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并不是共和政体在中国缺乏根基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共和政体有利于民主的实现,选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中华民国三十四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即1912+34-1=1945年,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根据材料“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要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其根本宗旨是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因此材料所属内容的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专权,B项正确;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是其采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其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排除A项;材料所述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权力,而不是为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排除C项;张勋复辟(1917年7月1日 - 1917年7月12日),是指由宗社党党人铁良及其旧部张勋等清朝遗老一手策划,于民国六年(1917年)7月1日拥护时年12岁的清朝逊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解析】据材料“下表反映了近代各组织、派别的主张和做法”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而义和团“仍然把清王朝当作国家的象征来保护,希望回到传统的大清国”,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以致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革命派“依靠少数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党人和部分新军进行革命”,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脱离群众,没有群众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与之不符,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反对西方的一切东西,B项与之不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盲目排外,反对西方的一切东西,不利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解析】根据材料“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并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袁世凯的复辟,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因此《讨袁宣言》主要是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D项正确;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3 年,刺杀宋教仁,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3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然后又解散了国会,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解析】根据材料“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内阁总理也更换频繁”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1928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大小军阀数量众多,体现了军阀割据,内阁总理等多次更换,反映了政治动荡,D项正确;军阀割据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共和制度,排除A项;思想解放体现在新文化运动发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解析】据题干时间线索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宋教仁遇刺,孙中山等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末,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等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题干反映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从迷信走向科学,排除A项;从屈辱走向独立,与材料反映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不相符,排除B项;中华民国建立,并未真正走向和平,排除D项。故选C项。
三、综合题
1.(1)精神品质:热爱祖国,献身祖国;天下为公,心系民众;不慕权势,不恋权位;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2)原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各省相应;袁世凯的逼迫;人民心理倾向共和;清朝大势已去,顺应时代潮流。(任意三点)
(3)评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最终没有完成。
【解析】(1)精神品质:根据材料“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联系所学可知,从大总统誓词中,我们可以得出孙中山热爱祖国,献身祖国;天下为公,心系民众;不慕权势,不恋权位;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2)原因:根据材料“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可知,清帝退位的原因主要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各省相应;袁世凯的逼迫;人民心理倾向共和;清朝大势已去,顺应时代潮流等。
(3)评价:根据材料“社会面貌出现新气象:‘君主之命命已终,世局统统归共和’”联系所学可知,当时社会面貌出现的“新气象”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有名无实),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最终没有完成。
2.(1)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主义:民权。
(3)斗争形式:发表通电(或宣言);进行谈判;制定纲领;立法等
【解析】(1)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分析即可。所以,辛亥革命“使中国近代历史发生第一次剧变”,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主义:根据材料“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关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因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集中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
(3)形式:根据材料“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发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和《告全国同胞书》”,可知发表宣言;由“孙中山致电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宣告如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共和,则正式辞临时大总统职,将政权让于袁世凯”,可知进行谈判;由“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知立法。因此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实现这一主义进行了艰苦斗争。其斗争形式有发表通电(或宣言);进行谈判;制定纲领;立法等
3.(1)事件:虎门销烟。作用:是中国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方案:《天朝田亩制度》。
(3)表现: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4)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积极影响: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5)感悟: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具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抗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事件:据材料一“投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可知,材料讲述的是虎门销烟的经过,因此“亲莅虎门验收,焚于海滨”与虎门销烟有关。
作用:结合所学虎门销烟的知识可知,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方案: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因此该方案是《天朝田亩制度》。
(3)表现:据题干“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器”可知,题干要求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4)文献: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积极影响:结合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5)感悟: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具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抗争精神。
4.(1)①:1840年;②:甲午中日战争。
(2)“第一”:洋务运动;第二:戊戌变法;
探寻: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时代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4)坚定理想信念、不怕困难。
【解析】(1)①:根据图示“《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和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根据材料“1894-1895年”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最终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2)事件:根据材料“严格来说,义和团运动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近代化的”和所学可知,第一个救国方案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第二个救国方案是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运动;
探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组建了中国同盟会,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时代背景:根据材料“猛回头,祖国鼾眠如故,内容腐败。天乎太警,忍归胡虏,都为吾故土”和所学可知,诗词“祖国酣眠如故”、“外侮侵略”揭示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4)时代精神:根据材料“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多次突破艰险困难”和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战死等事迹说明坚定理想信念、不怕困难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