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1 分子热运动(五大考点)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考点易错题优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3.1 分子热运动(五大考点)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考点易错题优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0-22 14:42:09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考点分类专题易错题汇编培优练
专题13.1 分子热运动(五大考点)
考点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
考点2 扩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
考点3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现象 3
考点4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4
考点5 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 5
考点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典例分析】(23-24八年级下·陕西西安·阶段练习)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 和核外电子构成,核外电子带 (选填“正”或“负”)电;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模型进行猜想和实验,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 (选填“甲”或“乙”)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
【变式1-1】(23-24八年级下·江苏徐州·期中)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其分子模型如图甲、乙、丙所示,其中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有一定体积,但形状不确定; 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变式1-2】(23-24八年级下·广东清远·期末)如图是大路边中学某同学利用红豆(代替质子)、黑豆(代替中子)、小米(代替电子)制作的氦原子模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中间的核是原子核 B.该同学制作的模型属于“枣糕模型”
C.电子环绕原子中间的核旋转 D.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变式1-3】(23-24八年级下·广东茂名·期末)阿伏伽德罗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 组成的。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原子的 (选填“枣糕”或“核式”)模型相似,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 就相当于行星。
【变式1-4】(23-24八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空间尺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夸克、质子、原子核 B.分子、原子核、质子
C.原子、原子核、分子 D.原子核、质子、分子
【变式1-5】(23-24八年级下·河南南阳·期末)下列各种微粒中,空间尺度最大的是(  )
A.分子 B.原子核 C.电子 D.中子
考点2 扩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典例分析】(23-24八年级下·广东清远·期末)连州人的家乡味道—星子牛肉糍,还在老远就闻到香喷喷的牛肉糍味道,这是 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特别是刚从高温油锅里炸出来时,香味更加浓郁,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 (选填“剧烈”或“缓慢”)。
【变式2-1】(23-24八年级下·福建泉州·期末)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来”是扩散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分子 。大量实验表明温度越 ,分子运动越剧烈。
【变式2-2】(23-24八年级下·山东济南·期末)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堆煤的墙角时间久了会变黑
B.樟脑丸变小了
C.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D.舞台上弥漫的烟雾
【变式2-3】(23-24八年级下·安徽宿州·期末)如图所示,将玻璃板抽走后,下方广口瓶中的二氧化氮气体会扩散至上方的广口瓶中。该现象说明了 。
【变式2-4】(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花香满园 B.尘土飞扬 C.雪花飘飘 D.落叶纷纷
【变式2-5】(23-24八年级下·广西桂林·期末)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细雨绵绵 B.花香阵阵 C.雪花飘飘 D.炊烟袅袅
【变式2-6】(23-24八年级下·福建厦门·期末)调味汁充分进入米粉中俗称“入味”,从物理的角度看,入味是 现象。热米粉比冷米粉更容易入味,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
考点3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现象
【典例分析】(23-24八年级下·广东茂名·期末)如图所示,取两块铅柱,把它们的断面磨平整后,将它们紧压在一起,可以吊起钩码,说明铅分子之间有 ;在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很快整杯水都红了,说明墨水分子 ;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小于,说明分子之间有 。
【变式3-1】(23-24八年级下·陕西西安·期末)关于粒子到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分子间仅存在吸引力,不存在排斥力
B.面包很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恒星是时而运动,时而静止的
【变式3-2】(23-24八年级下·陕西渭南·期末)图中,压紧两铅柱使它们合在一起,下面悬挂钩码也不能把它们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 。
【变式3-3】(23-24八年级下·福建厦门·期末)教室里的物品中,分子间作用力最弱的是( )
A.课本 B.粉笔 C.水 D.空气
【变式3-4】(23-24八年级下·山东济南·期末)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式结构是关于原子核的结构
B.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考点4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典例分析】(23-24八年级下·山东临沂·期末)如图所示,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压紧,下面吊一个重物时不能把它们分开,该实验说明了(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存在间隙 D.分子无规则运动
【变式4-1】(23-24八年级下·海南海口·期末)小宇在学习“从粒子到宇宙”的知识后,有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
A.扫地时灰尘飞舞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海绵容易被压缩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在夸克、质子和原子中,尺度最小的是原子
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变式4-2】(23-24八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某游客在官渡古镇品尝官渡小锅米线,闻到米线的香味,这说明 ;将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mL,这说明分子间存在 。
【变式4-3】(23-24八年级下·安徽合肥·期末)装在钢管内的油在巨大压力下,能从钢管壁渗出(钢管无裂缝),此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 (选填“引力”“斥力”或“空隙”)。
【变式4-4】(23-24八年级下·山东临沂·期末)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分子之间有间隙
B.破镜难圆——分子间存在斥力
C.海绵容易被压缩——分子间有引力
D.打扫教室卫生时,会发现尘土飞扬——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变式4-5】(23-24八年级下·山东济宁·期末)如图所示,小青在实验时发现把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该实验说明了分子间存在 。夏日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规则运动,这种现象叫 现象。
考点5 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
【典例分析】(23-24八年级下·重庆沙坪坝·期末)下列关于分子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用肉眼直接分辨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缓慢
C.原子核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D.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变式5-1】(23-24八年级下·江苏扬州·阶段练习)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c: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d: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a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处在 ,图a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搅动量筒里的液体;
(2)图b实验主要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3)图c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 水(选填“冷”或“热”)实验,原因是分子的热运动与 有关;
(4)图d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变式5-2】(23-24九年级上·广东珠海·期中)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后,小宇进行了以下几个小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宇在一个量筒中依次倒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和无色的水,放置30天后,液体变为均匀的淡蓝色,这是 现象,说明分子在 ;
(2)如图乙所示,这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 ;
(3)如图丙所示,小宇用弹簧测力计将玻璃板平放在水面上与水面刚好接触,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了。这说明:分子间存在 ;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 (选填“拉伸”或“压缩”)。
【变式5-3】(2024·广西百色·二模)化学课上老师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同学们很快闻到一股臭味,这是 现象;熟石灰遇水后放出热量,液体温度升高,内能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考点分类专题易错题汇编培优练
专题13.1 分子热运动(五大考点)
考点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
考点2 扩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3
考点3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现象 6
考点4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8
考点5 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 10
考点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典例分析】(23-24八年级下·陕西西安·阶段练习)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 和核外电子构成,核外电子带 (选填“正”或“负”)电;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模型进行猜想和实验,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 (选填“甲”或“乙”)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
答案: 原子核 负 乙
规范解答:[1][2]原子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带负电。
[3]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乙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
【变式1-1】(23-24八年级下·江苏徐州·期中)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其分子模型如图甲、乙、丙所示,其中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有一定体积,但形状不确定; 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答案: 乙 甲 丙
规范解答:[1]乙为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甲为液体,有一定体积,但形状不确定。
[3]丙是气体,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变式1-2】(23-24八年级下·广东清远·期末)如图是大路边中学某同学利用红豆(代替质子)、黑豆(代替中子)、小米(代替电子)制作的氦原子模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中间的核是原子核 B.该同学制作的模型属于“枣糕模型”
C.电子环绕原子中间的核旋转 D.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答案:B
规范解答:A.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而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从图中可以看出,红豆(质子)和黑豆(中子)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原子的中心部分,即原子核。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历史上,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则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其中。然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子(小米)是环绕在原子核周围旋转的,而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内部,因此,这个模型并不符合“枣糕模型”的描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现代原子理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内绕核做高速运动,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米(电子)是环绕在红豆和黑豆(原子核)周围旋转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模型正是由一个中心的原子核(红豆和黑豆)和绕核运动的电子(小米)组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变式1-3】(23-24八年级下·广东茂名·期末)阿伏伽德罗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 组成的。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原子的 (选填“枣糕”或“核式”)模型相似,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 就相当于行星。
答案: 分子 核式 电子
规范解答:[1]根据物理学史可知,阿伏伽德罗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
[2][3]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理论认为,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电子相当于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变式1-4】(23-24八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下列关于微观粒子的空间尺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夸克、质子、原子核 B.分子、原子核、质子
C.原子、原子核、分子 D.原子核、质子、分子
答案:A
规范解答: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变式1-5】(23-24八年级下·河南南阳·期末)下列各种微粒中,空间尺度最大的是(  )
A.分子 B.原子核 C.电子 D.中子
答案:A
规范解答: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两部分,集中了原子质量的大部分。因此从空间尺度来看:分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原子核,原子核大于质子,质子大于电子,所以空间尺度最大的是分子,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2 扩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典例分析】(23-24八年级下·广东清远·期末)连州人的家乡味道—星子牛肉糍,还在老远就闻到香喷喷的牛肉糍味道,这是 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特别是刚从高温油锅里炸出来时,香味更加浓郁,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 (选填“剧烈”或“缓慢”)。
答案: 扩散 无规则运动 剧烈
规范解答:[1][2][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闻到牛肉糍的味道,是牛肉糍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刚从高温油锅里炸出来的牛肉糍,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更剧烈,所以香味更加浓郁。
【变式2-1】(23-24八年级下·福建泉州·期末)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来”是扩散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分子 。大量实验表明温度越 ,分子运动越剧烈。
答案: 无规则运动 高
规范解答:[1]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一种宏观表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会变得更加剧烈,当温度降低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会变得相对缓慢。
【变式2-2】(23-24八年级下·山东济南·期末)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堆煤的墙角时间久了会变黑
B.樟脑丸变小了
C.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D.舞台上弥漫的烟雾
答案:D
规范解答:A.堆煤的墙角时间久了会变黑, 是扩散现象的结果,能证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是扩散现象的结果,能证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红墨水在水中散开是扩散现象,能证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舞台上弥漫的烟雾,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2-3】(23-24八年级下·安徽宿州·期末)如图所示,将玻璃板抽走后,下方广口瓶中的二氧化氮气体会扩散至上方的广口瓶中。该现象说明了 。
答案: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规范解答:在气体扩散的实验中,因为二氧化氮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玻璃板下方的瓶子里装的是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瓶子装空气;抽掉玻璃板后,两个瓶子中的气体将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个现象说明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变式2-4】(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花香满园 B.尘土飞扬 C.雪花飘飘 D.落叶纷纷
答案:A
规范解答:A.花香满园,是芳香烃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A正确;
B.尘土飞扬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B错误;
C.雪花飘飘是雪花在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C错误;
D.落叶纷纷是树叶在运动,是机械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变式2-5】(23-24八年级下·广西桂林·期末)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细雨绵绵 B.花香阵阵 C.雪花飘飘 D.炊烟袅袅
答案:B
规范解答:ACD.细雨绵绵、雪花飘飘、炊烟袅袅是微小的宏观物质,它们的位置随时间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CD不符合题意;
B.花香阵阵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变式2-6】(23-24八年级下·福建厦门·期末)调味汁充分进入米粉中俗称“入味”,从物理的角度看,入味是 现象。热米粉比冷米粉更容易入味,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
答案: 扩散 剧烈
规范解答:[1][2]入味是分子不断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是扩散现象;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考点3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的现象
【典例分析】(23-24八年级下·广东茂名·期末)如图所示,取两块铅柱,把它们的断面磨平整后,将它们紧压在一起,可以吊起钩码,说明铅分子之间有 ;在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很快整杯水都红了,说明墨水分子 ;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小于,说明分子之间有 。
答案: 引力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间隙
规范解答:[1]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取两块铅柱,把它们的断面磨平整后,将它们紧压在一起,可以吊起钩码,说明铅分子之间有引力。
[2]在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很快整杯水都红了,这是墨水分子的扩散现象,说明墨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是因为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变式3-1】(23-24八年级下·陕西西安·期末)关于粒子到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分子间仅存在吸引力,不存在排斥力
B.面包很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恒星是时而运动,时而静止的
答案:C
规范解答:A.分子之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故A错误;
B.面包里面有气孔,用手捏时面包里的空气跑出来,则面包的体积变小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错误;
C.汤姆孙实验发现,阴极射线由以前未知的带负电粒子即电子组成,从而发现了电子;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C正确;
D.宇宙是一个层次的天体系统,一切天体都在不停息地运动着,故D错误。
故选C。
【变式3-2】(23-24八年级下·陕西渭南·期末)图中,压紧两铅柱使它们合在一起,下面悬挂钩码也不能把它们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 。
答案:引力
规范解答:[1]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压紧后,可以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即便在下端悬挂一定质量的重物也不分开,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变式3-3】(23-24八年级下·福建厦门·期末)教室里的物品中,分子间作用力最弱的是( )
A.课本 B.粉笔 C.水 D.空气
答案:D
规范解答: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固体分子间的距离最近,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远,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分子间作用力最弱的是气体空气,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变式3-4】(23-24八年级下·山东济南·期末)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式结构是关于原子核的结构
B.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答案:B
规范解答:A.原子核式结构描述的是整个原子的结构,而不仅仅是原子核的结构,故A错误;
B.由分子动理论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当我们闻到花香时,就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了我们的鼻子中,故B正确;
C.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可以忽略不计了,故C错误;
D.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4 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典例分析】(23-24八年级下·山东临沂·期末)如图所示,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压紧,下面吊一个重物时不能把它们分开,该实验说明了(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存在间隙 D.分子无规则运动
答案:A
规范解答: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压紧,两块铅就结合在一起,下面还可挂重物,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式4-1】(23-24八年级下·海南海口·期末)小宇在学习“从粒子到宇宙”的知识后,有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
A.扫地时灰尘飞舞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海绵容易被压缩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在夸克、质子和原子中,尺度最小的是原子
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D
规范解答:A.扫地时灰尘飞舞是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海绵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它结构疏松多孔,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错误;
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由夸克组成,在夸克、质子和原子中,尺度最小的是夸克,故C错误;
D.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使两个铅块不分开,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4-2】(23-24八年级下·云南昆明·期末)某游客在官渡古镇品尝官渡小锅米线,闻到米线的香味,这说明 ;将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mL,这说明分子间存在 。
答案: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空隙
规范解答:[1]我们能闻到米线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分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空隙。当把酒精和水混合以后,两种分子不发生化学反应,两种物质的分子相互穿插渗透,进入彼此的分子空隙,所以总体积会小于二者的体积之和。
【变式4-3】(23-24八年级下·安徽合肥·期末)装在钢管内的油在巨大压力下,能从钢管壁渗出(钢管无裂缝),此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 (选填“引力”“斥力”或“空隙”)。
答案:空隙
规范解答:由题可知,钢管无裂缝,但油还是能从钢管壁渗出,这是因为油分子在巨大的压力下从钢管分子间的空隙渗出,此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变式4-4】(23-24八年级下·山东临沂·期末)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分子之间有间隙
B.破镜难圆——分子间存在斥力
C.海绵容易被压缩——分子间有引力
D.打扫教室卫生时,会发现尘土飞扬——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A
规范解答:A.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A正确;
B.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玻璃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超出了分子力的作用范围,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B错误;
C.海绵里面有气孔,压缩海绵时,海绵里的空气跑出来,所以海绵的体积变小了,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故C错误;
D.尘土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小物体,马路上尘土飞扬,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地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变式4-5】(23-24八年级下·山东济宁·期末)如图所示,小青在实验时发现把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该实验说明了分子间存在 。夏日荷塘里荷花盛开,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规则运动,这种现象叫 现象。
答案: 间隙 扩散
规范解答:[1]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减小,是因为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相互进入对方,不同分子能进入对方,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
[2]闻到花香,是花香分子进入鼻子的扩散现象。
考点5 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
【典例分析】(23-24八年级下·重庆沙坪坝·期末)下列关于分子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以用肉眼直接分辨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缓慢
C.原子核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D.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答案:D
规范解答:A.分子很小,不可以用肉眼直接分辨,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故A错误;
B.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B错误;
C.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故C错误;
D.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变式5-1】(23-24八年级下·江苏扬州·阶段练习)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c: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d: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1)图a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处在 ,图a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搅动量筒里的液体;
(2)图b实验主要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3)图c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 水(选填“冷”或“热”)实验,原因是分子的热运动与 有关;
(4)图d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
答案: c 无规则运动状态 不可以 间隙 热 温度 引力
规范解答:(1)[1][2][3]图a和图c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分子无规则运动产生的现象;图a中,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不可以搅动量筒里的液体,因为有了外力的作用,不能证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4]图b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水和酒精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隙,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3)[5][6]由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热水,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4)[7]图d: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分子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分子间引力的作用范围,分子引力使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图d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变式5-2】(23-24九年级上·广东珠海·期中)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后,小宇进行了以下几个小实验:
(1)如图甲所示,小宇在一个量筒中依次倒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和无色的水,放置30天后,液体变为均匀的淡蓝色,这是 现象,说明分子在 ;
(2)如图乙所示,这是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 ;
(3)如图丙所示,小宇用弹簧测力计将玻璃板平放在水面上与水面刚好接触,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了。这说明:分子间存在 ;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 (选填“拉伸”或“压缩”)。
答案: 扩散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间隙 引力 拉伸
规范解答:(1)[1][2]水分子和硫酸铜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上面的水分子要向下运动,进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同理硫酸铜分子向上运动,进入到上面的水中,相互混合变为淡蓝色,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3]如图乙所示,这是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4][5]当玻璃接触水面时,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距离较近,故两种分子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的引力,用弹簧测力计将玻璃拉起,需提供比玻璃重力大的力,说明玻璃和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分子引力,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被拉伸。
【变式5-3】(2024·广西百色·二模)化学课上老师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同学们很快闻到一股臭味,这是 现象;熟石灰遇水后放出热量,液体温度升高,内能 。
答案: 扩散现象 增大
规范解答:[1]同学们很快闻到一股臭味,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学们很快闻到一股臭味,这是扩散现象。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所以熟石灰遇水后放出热量,液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