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 》任务式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 》任务式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9 12:5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荷塘
月色
朱自清
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欣赏过毛主席笔下秋日长沙的雄奇壮丽,感受过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恬淡舒适,赞叹过李白梦中天姥山的雄奇瑰丽,大自然无时无刻不以它鬼斧神功的创造力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心灵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世界,看看这神奇的大自然又赐予了他什么。
单元主题导入
自然情怀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明暗双线结构。
2.精读第4-6段,鉴赏文章的各种美。
3.通过阅读与思考,体会朱自清的内心情怀。
任务活动一:欣赏文章结构美,通过预习,把握全文的
明暗双线结构。
提示:明线——游踪,暗线——情感
出家门
观荷塘
不宁静
得宁静
明线:
踱小路
回家门
暗线:
寻宁静
失宁静
任务活动二:教师范读第4段,学生个读或齐读5、6段,感受文章的音乐美。
音乐美
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脉脉
对偶——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排比——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又如······
任务活动三:通过分组讨论、成果展示,欣赏文章的手法美、意境美、语言美及绘画美。
分组讨论要求:前面四排同学讨论第三题,后面四排讨论第四题,认真阅读学案的示例及方法指导,分别用三分钟的时间讨论和组织答案,然后展示成果。

手法鉴赏要点:①手法;②理论效果“形象生动”
③突出特点;④给读者的感受。
语言鉴赏要点:①突出描写对象特点;②环境特点;
③读者感受。
第4段:手法美
鉴赏示例
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鉴赏:这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把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子,“亭亭“写荷叶的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鉴赏示例:用了拟人手法,“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4段:手法美
1.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鉴赏示例:用了比喻手法,把不同形态的荷花分别比作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突出了荷花洁白圆润、晶莹清澈、娇嫩柔美的特点。
第4段:手法美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蜻蜓会员自用,请勿外传!
鉴赏示例:通感,把荷花缕缕清香的嗅觉体验转化为远处高楼上渺茫歌声的听觉体验,写出了荷花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的特点,营造了幽静淡远的优美意境。
第4段:手法美
通感:也叫移觉,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鉴赏示例:通感,把荷花缕缕清香的嗅觉体验转化为远处高楼上渺茫歌声的听觉体验,写出了荷花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的特点,营造了幽静淡远的优美意境。
第4段:手法美
通感:也叫移觉,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5段:语言美
示例:分析“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浮”字的精妙之处。
鉴赏:“浮”写出了雾的轻飘柔美的姿态,突出环境的朦胧恬静,让读者感受到月色轻笼下的夜景之美。
鉴赏要点:一个“泻”字,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第5段:语言美
仿照示例,分析第5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泻”字的精妙之处。
延伸思考
除了叠词、修辞、语言,文段还有哪些手法?
以虚衬实、
动静结合、
对比衬托······
小结:意境美
月下荷塘:
风姿绰约、幽静淡远
荷塘月色:
缥缈轻柔
荷塘四周:
幽暗迷蒙
任务活动四:欣赏绘画美
(自选)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或头脑中构思)一幅荷塘月色美图。
荷塘月色
小结
结构美
音乐美
手法美
意境美
语言美
绘画美
获得宁静
(情感美)
感受自然之美
创造人生之美
关于美与创造的名言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法国)
美在已经涉足和尚未涉足的领域中创造着。——塞·丹尼尔
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 ——米 尔
创造者才是真正的享受者。 ——富尔克
某日,一位老师正在跟同学们一起鉴赏《荷塘月色》中的景色描写,提到通过“零星地”“点缀着”“袅娜的”“羞涩的”“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一道凝碧的波痕”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朱自清观察的非常细致且清楚。而荷塘四周的景物特点是幽暗迷蒙的,有学生质疑到:在一个只有淡淡的月光的深夜,景物本该是迷离朦胧的,为什么第4段的月下荷塘却又清晰之美呢?假如你是那位老师,你该如何回答?

任务活动五,探究情感美
朱自清(1898 ——1948),原 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他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 ,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实情感。其中《背影》、《春》、《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走进作者
清芬正气传当世——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后自己改名为“自清”。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 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
字佩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韦,是皮条,物性柔韧;弦,绷紧,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以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样紧张。
( 《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 )
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因情造境,享受一个自由的我——情感美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淡淡的满月的光
荷塘成为柔和梦幻的理想之境
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享受独处的妙处
月色下的荷塘是作者心中独有的荷塘,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采莲和《西洲曲》都是他努力想要延续快乐、自由的方式,
可最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
朱自清面对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淡云满月下能享受到独处的妙处。你对身边的熟悉地方,或校园,或村庄,或小区,可曾有某一刻发现它与平日不同?请以《月下_____》为题,写一段写景散文。要求:借鉴课文的艺术手法,不少于400字。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