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邶风·静女》
古诗词诵读
回顾: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称“ ”,它是我国 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原来称为《 》,到西汉,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句式以 言为主,章法上的特点是: 。
《诗经》按其形式可分为 、 、 三部分,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 、 、 三类,这六要素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歌
诗三百
现实
诗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四
重章叠句
排
查
字
音
静女
《诗经·邶(bèi)风》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yú)。
爱而不见(xiàn),搔首踟(chí)蹰(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
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
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把握诗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美丽,漂亮
等待
城角
通“薆”隐藏
徘徊不进
美好
赠送
色红而光亮
通“悦”喜悦
远郊
实在
赠送
娴静姑娘真美丽,约我到这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
娴静姑娘真好看, 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 让人越看越喜欢。
远郊归来送我荑, 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 美人送我含爱意。
通“现”出现
通“汝”,你
通“馈”赠送
通“非”不是
通“汝”,你
简单概述诗文每一章的内容。
赴约会
男子
(回忆静女)
赠彤管
(再)忆
赠荑草
情人约见——彤管传情——美人赠荑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爱而不见” 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
“搔首踟蹰” 描绘出男子在女子“爱而不见”后,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
。
表达作用:使语句递接紧凑、生动明快,富有音律美。
“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之物,又指赠物的人。“我”表面上是赞叹彤管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借助 “荑”抒发情感。“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我”却爱屋及乌,觉得它“美且异”,表面是对“荑”的喜爱和赞美,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对姑娘的赞美喜爱之情。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理解“彤管”“荑”的象征含义
彤管:红色是心的颜色,是火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真挚和热烈。
荑草:白色是云的颜色,是雪的颜色,象征着爱情的淳朴和高尚。
静女:
分析人物形象
“静”“姝”“娈”“美人”:美丽娴静
“爱而不见”:天真、俏皮、羞涩、可爱
“俟我于城隅”“贻我彤管”:勇敢、大胆
“自牧归荑”: 深情 、痴情
“我”
“搔首踟蹰”:憨厚朴实
“说怿女美”“洵美且异”:痴情
小 结
艺术手法:
赋
重章叠句
细节描写
主题思想:
作者从静女到彤管,再从荑到静女,把人、物、情巧妙的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爱情。
内容分析:
一章:约会——青年之急
二章:赠物——青年之恋
三章:回忆——青年之诚
心理
心理
细节
爱
双关 象征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概括特征及身份;
(2)(点手法),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3)点明意义或表达效果。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或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并说明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规范
当堂检测:5分钟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蹴(cù) :踩,踏。这里指荡(秋千)。 (2)慵整:懒洋洋的收拾。
(3)袜刬(chǎn) :即划袜。未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行走。 (4)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经凋零。
问: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1、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步骤一 )
2、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第一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被看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步骤二)
3、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 (步骤三)
参考答案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常以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等。
东汉宦官外戚专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留下妻儿,然而往往一事无成,只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
《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写离愁别绪,或游子思归,或深闺怀远,其次是人生易逝的感叹, 或及时行乐,或不甘贫贱。
关于一本书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关于一种花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
芙蓉
“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是纯洁人格的代表。
“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 。
——象征男女爱慕之情。
“芙蓉”的谐音是 “夫容”。
——妻子对丈夫的思念。
关于一首诗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①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
②遗(wèi):赠。
③远道:犹言“远方”。
④旧乡:故乡。
⑤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⑥同心:古代习用的词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⑦终老:终生。
诗眼
关于一颗心
心
理
变
化
采芙蓉:
思远人:
望故乡:
忧离居: 忧伤
欢愉
失望
无奈/感伤
关于几个意象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运用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绘了主人公渡江到达兰泽芳草之地采莲的画面,呈现的是幽美、纯净的自然环境。
(2)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问:此诗开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是离乡的游子,还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
1、游子说
【见课本赏析文字】
2、思妇说
谐音双关: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
采莲环境:“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是以花喻人,暗写思妇追求的美好品质以及拥有的丰富情感。
联系下文:“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前四句先刻画思妇采莲的行为,在描写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设问,自问自答。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远道”:人在远方,心愿难遂,失意忧伤。
前四句以乐景写哀情,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衬托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问:是谁在“还顾”?
这两句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虚写——对面落笔
(悬想法)
悬想法
“悬想法”,又称“对写法”“主客移位法”,是一种虚写方式,简单说就是:
①悬想对方表现,即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思念自己。
②悬想将来情形,即不言当下如何,却说将来怎样。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除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悬想法(对写法)的好处:
①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
②使抒情更加含蓄蕴藉,富有含蓄之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问:是谁在“忧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
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
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贞不移。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
效果:这样的结尾即明白晓畅,又意蕴丰富,表现出思妇与游子心心相印、分居两地的痛苦,更于无奈惆怅中流露出对人间真爱的坚守。
“浅而能深,近而能远”
——胡应麟《诗薮》
本诗借助家乡思妇采集芙蓉和他乡游子回望家乡来表达彼此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课堂小结
全诗运用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及叙事抒情的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对写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