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登泰山记 》课件(共4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登泰山记 》课件(共47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9 13:0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姚鼐
一程山水一人生
第一课时
姚鼐(1731—1815)安徽桐城人,清散文家。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
“桐城派”主要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姚鼐(nài )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姚鼐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犹有独特成就。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又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拔起于鲁中南群山之上。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风景区横跨泰安、济南、历城、长清之间,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
五岳之首——泰山
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库全书》初稿完成。姚鼐以自己病羸、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归来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写作背景
疏通文意·第一段
泰山之 阳,汶水西流;其 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 其南北 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山的南面
北面
山南面山谷的水
山北面山谷的水

分界
判断句
明确: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代词,代阳谷和阴谷
阳:山南水北谓之阳。
阴:山北水南谓之阴。
疏通文意·第二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界限
古义:到达;
今义:重提另一件事

山脚
冒着
明确: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
经过
丁未日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沿着,顺着
台阶,石阶
山顶
山名
再,又
明确: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半,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
遂:相当于“而”,表顺承,翻译成“就”
所说的
省略句,循(之)以入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 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 几不可登。及 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判断句
石阶
几乎
已经
背,覆盖
像门槛一样
横,挡
名作动,照亮
停留
句末助词,无实义。
等到
……的样子
明确:古时登泰山,是沿着东面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一条飘带。
夕阳
形作名,雪光
定语后置句,者是标志
内城
外城
好像
理解文意·第三段
戊申晦,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等待
弥漫
逐渐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更
省略句,省略主语(余)介词(于)

明确:
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樗蒱似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
时间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3:00-5:00
时辰 戌时(黄昏) 亥时(人定) 子时(夜半) 丑时(鸡鸣) 寅时(平旦)
更点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樗蒱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 之。 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 驳色,而皆若偻。
天边
升起
承托
有的人
有的(山峰)
或红或白
同“彩”
回头看

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明确:
天边的云中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起来了,颜色纯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理解文意·第四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模糊或缺失
偏僻
来不及
明确: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场所
年号
理解文意·第五六段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交代游人,游记常见格式
明确: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缝隙
青黑色
声音和踪迹
古义:平形的、方形的
今义:面积的单位
通“圆”
瀑布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姚鼐
一程山水一人生
第二课时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上的建筑、石刻等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冬季的自然景观。
任务一:概括段意,感知内容
“中国古代的游记可以分为两大部类:一为诗人之游,二为学者之游。前者以描摹自然景色、表现作家审美情趣为主;后者以记载地理知识,有利于地理考订为主。这种区别导致了中国古代游记划分为文学游记与地学游记两大次文类。”
北面
南面
济水
汶水

西
古长城
日观峰

泰山地理形势图
泰山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任务二:
姚鼐的散文重“考据”,请阅读文章第一段的文字介绍,画一幅泰山地理位置图。
概括介绍地理形势
南北分流
南北分界
最高之处
汶和济
古长城
日观峰

线

(为下文介绍登山路线和观日出做铺垫)
“不同的游记或以文学描写为主,或以地理考察为主,但不论游记的具体形态如何变化,游踪、景观、情感仍然是游记文体的三大基本要素。”
——王立群《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
任务三:阅读第二段文字,根据游踪,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
北面
南面
古长城
日观峰
中谷
中岭
西谷
南麓
京师
齐河
长清
泰安











登山路线图
京城南下图
思考:
1.从作者由京师来泰山的路线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旅程的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的心理?
2.作者登泰山之旅的艰难又难在哪里?
北面
南面
古长城
日观峰
中谷
中岭
西谷
南麓
京师
齐河
长清
泰安










天气恶劣
路途遥远
风尘仆仆
心情急切
无惧艰苦

[登山之难]
路程之远:四十五里
石阶之多/山势之高:七千有余
道路之险: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京城南下图
登山路线图
任务四:赏“泰山夕照图”
姚鼐在登顶日观峰后,他首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品读文字,感受美景。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
若带然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被后人奉为写景的千古名句,尝试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并谈谈它好在哪里。
负VS覆
以动写静 拟人
雪之厚、大
神采奕奕 坚强无畏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VS照
暖色调
柔和轻软
交相辉映
黑与白的色彩美
冷与暖的温度美
苍山与明烛的形象美
阔远宁静的意境美
隐含的人格美、精神美……
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VS有
以动写静
轻盈飘逸、静美朦胧
“若带”以小喻大
高峻雄伟
姚鼐
一程山水一人生
第三课时
泰山夕照图
负VS覆
以动写静 拟人
雪之厚、大
神采奕奕 坚强无畏
烛VS照
暖色调
柔和轻软
交相辉映
居VS有
以动写静
轻盈飘逸、静美朦胧
“若带”以小喻大
(烘托)高俊雄伟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半山居雾若带然
明净、柔和、宁静
“泰山日出图”
时间顺序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回视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动静结合 + 拟人比喻
色彩点染
绚丽壮美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待日出。
姚鼐已经看到了泰山山顶最美的日出日落之景,阅读第四段,他还提到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
介绍泰山的建筑和古迹的人文景观,写出了泰山的古老的风貌和丰厚的历史底蕴,再次体现了文章重“考据”的写作特色。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第5段中写泰山冬天的自然景观,描写有何特点?
“三多”:多石 、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少土、石少圆、少杂树;
“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之冬的肃杀,视野开阔。多用短句,语言简练,准确生动,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白描
对比
登泰山记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日观高峰的位置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
时间、路径
周围山川形势
山顶所见
险峻
描写泰山日出
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峰
壮观(详写)
介绍泰山名胜古迹
建筑
石刻
悠久(略写)
介绍泰山冬季景色
神奇壮美
瑰丽雄浑
以时间、游踪为序
除了“泰山夕照” “泰山日出” ,文中还多次写到了哪一景象
风雪奔赴
风雪登山
风雪赏景
任务二:登山临雪,品情析理
自京师乘风雪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大风扬积雪击面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姚鼐大事年表:
乾隆十五年 (1750) 19岁中举人。会试落第。
乾隆十七年 (1752) 又落第,结识朱孝纯。
乾隆十九年 (1754) 第三次落第。
乾隆二十二年(1757) 第四次落第。
乾隆二十八年(1763)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中进士,授庶吉士,
走上仕途。
乾隆三十八年(1773) 被荐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
乾隆三十九年(1774) 42岁,“以病羸”“养双亲”为由上书致仕,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之以高官厚禄,均被坚辞。同年十二月二十八,登上泰山。
背景链接:登泰山前的姚鼐。
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姚鼐被荐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纂修《四库全书》期间,姚鼎主推宋学,以戴震、纪昀为首的汉学家却试图抑制宋学的发展,甚至期望汉学能够取代宋学在清初的地位。姚鼎极力反对那些为了政治需要而对原文原著横加篡改的做法与纪昀等人发生矛盾,甚至陷入政治党派之争。
“夫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而独退,其退亦罪也。” ——姚鼐
“于是纂修者竞尚新奇,厌薄宋元以来儒者,以为空疏,掊击讪笑不遗余力。先生往复辩论,诸公虽无以难而莫能助也。”
——《桐城派三祖年谱》
探讨:结合背景介绍,思考姚鼐笔下 “风雪”的隐喻。
自京师乘风雪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大风扬积雪击面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自然风雪 政治风雪 人生风雪
人生的困境
苦闷沉郁的心理状态
姚鼐大事年表:
乾隆四十年 (1775) 元月,游完灵岩,返回京师,处理完公私事务,数月后南归故里。
乾隆四十一年 (1776) 离开故乡安徽桐城,主持扬州梅花书院。
乾隆四十五年 (1780) 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 (1788) 主持徽州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 (1790) 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六年 (1801) 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嘉庆十年 (1805) 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二十年 (1815) 85岁,卒于江宁钟山书院。在他去世时,桐城派在古文的地位已无可撼动,成为主盟清代之后百余年的主流学派。
这仅仅只是一次普通的泰山之游吗
质疑探究
姚鼐的这次登山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
长途奔波
冒雪登山
除夕登山
不走常人之路
观泰山日出……
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颍诗集序》中对此事评价:
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 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
根据文本,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具体表现。
登山时间:
登山路线:
登山所见:
不循古人不走常路,坚持自我。
泰山奇景晚照日出,超拔自信。
除夕前夜冒雪登山,坚定执着。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迷茫、痛苦、怀疑
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 ——姚鼐
登泰山前
登泰山时
勇敢、坚定、执着
释然、宁静
泰山日出
自信、期许
男儿自负乔岳身,
胸有大海光明暾。
即今同立岱宗顶,
岂复犹如世上人
——《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作歌》
一程山水一人生,除旧布新迎新生。姚鼐从风雪中踏来,亦在风雪中归去。如果说《赤壁赋》表现的是苏东坡的精神突围,那么《登泰山记》则展现了姚鼐精神救赎的历程。全文虽只写泰山之景,无一字提情,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却能读出一个文人离开京城、决意放弃仕途转向归隐治学的勇敢与坚定。
一程山水一人生,除旧布新迎新生。姚鼐从风雪中踏来,亦从风雪中归去。如果说《赤壁赋》表现的是苏东坡的精神突围,那么《登泰山记》则展现了姚鼐精神救赎的历程。全文虽只写泰山之景,无一字提情,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却能读出一个文人离开京城、决意放弃仕途转向归隐治学的勇敢与坚定。
再读文本,找一找:除了“风雪”等隐喻外,姚鼐笔下还有哪些景物或许也别有深意?
回视日观以西峰……而皆若偻……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是日观道中石刻……
对比阅读:寄山水以突围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同样写自然山水对人心境、人生的启迪和救赎,但究其根本,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览景之趣:自然山水,观照人生
苏子突围
“变与不变”“取与不取”
思想根基:道家思想是放手
看淡得失,随遇而安,寄情山水
姚鼐释然
“独善其身”
思想根基:儒家思想之进取(修身)
其后半生讲学授课,传道授业
坚持自我,做好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