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庖丁 膝之所踦 砉然 騞然
盖至此 批大卻 导大窾 技经肯綮
大軱 发于硎 有间 謋然
páo
yǐ
huā
huō
读文正音
hé
xì
kuǎn
qìng
gū
xíng
jiàn
huò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预习课文,解决词语含义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主要思想:(1)哲学上: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2)政治上:无为而治。(3)生存方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后学者所著。,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故又称《南华经》。
历史中的庄周
《孟子》
寓言
《吕氏春秋》
《庄子》
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流传下来。
古汉语中的一种人物称谓法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
师襄:就是名叫襄的乐师。
师旷:就是名叫旷的乐师。
弈秋:就是名叫秋的围棋高手。
优孟:就是名叫孟的优伶。
匠石:就是名叫石的匠人。
医和:就是名叫和的医生。
庖,厨师。丁,人名。 解,分解、分割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为( )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 )然向( )然,奏( )刀騞( )然,莫( )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 )中( )《经首》之会( )。
庖丁为(给)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接触的地方),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踩),膝之所踦(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砉(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然向(同“响”)然,奏(进)刀騞(拟声词,插刀裂物的声音)然,莫(没有)不中音(合乎音律)。合于《桑林》之舞,乃(又)中(合乎)《经首》之会(节奏)。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到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砉砉作响,进刀时发出“騞騞”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太牢、少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诸侯祭祀用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1、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依照牛体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间的空处,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4、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古今异义:
天理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固然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
下文转折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
否认乙事实
技经肯綮:
切中事情的关键。
目无全牛:
现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那牛的骨节有空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游刃有余:
现在用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
6、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戒惧地提高警惕,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謋的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7、(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四处张望,为此悠然自得,
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踌躇满志: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研
读
本
文
贰
听|读|说|写|思|行
品读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文字,感受人物形象特点。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本解析
【译文】
作者是怎样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本解析
庖丁解牛
文惠君观看
艺术化
舞蹈化
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突出刀锋之犀利、灵动、飘逸,所到异乎寻常。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自然的铺垫。
动作为主:解、触、倚、履、踦
拟声词:“砉”、“騞”
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品读第二、三自然中庖丁对文惠君的询问的应答文字,认识庖丁的解牛之道。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文本解析
【原文】
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其总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有哪三重境界?
文本解析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关于“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
(三年内)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也
第一境界
不懂规律
(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第二境界
懂得规律
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第三境界
运用规律
一代名庖
目有全牛(不懂规律)
始解牛时
三年之后
目无全牛
——岁更刀
目无全牛(认识规律)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方今之时
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所见无非牛者
——月更刀
异曲同工
异曲同工“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
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本段中庖丁将良庖、族庖和自己的用刀方法作了比较,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本解析
“良庖岁更刀”
割
反衬。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解牛要悟“道”、循“道”而行的重要,切忌不懂规律地固执莽撞,都是先果后因。
“族庖月更刀”
折
“臣之刀十九年”
解
“刃若新发于硎”
本段中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本解析
写其小心翼翼、高度警惕的专注态度;
每至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写出庖丁观察的谨慎细致、遇难时的从容淡定、一丝不苟。
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则从动刀之结果来写出庖丁解牛的熟练、轻松。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则刻画了庖丁解牛的驾轻就熟、怡然自得之神态。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则写出庖丁的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的特点。
善刀而藏之
神态
动作
心理
本段中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本解析
这些描写是对上文说理部分的补充,正因为庖丁爱好的是研究解牛的规律,并且在实践中掌握了这一规律且等娴熟运用,所以才能有解牛之后的轻松愉悦自豪。这就突出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一中心。
意图
问题三:庄子用这个故事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
开头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意图
问题三:庄子用这个故事是用来说明什么的?
“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完成下表。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牛
刀
解牛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牛
刀
解牛
筋骨交错
社会
关系错综复杂
十九年若新
人
保全、长生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批大郤:避开硬骨
导大窾:顺着空隙
处世
顺应规律
避开尖锐矛盾
随俗沉浮,游刃有余
“养生之道”: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从而达到本性无伤,天年尽享。
背景资料
纷乱的时代
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评价
探究:你如何评价庄子的养生之道。
儒家是粮食店,没有儒家,我们的精神就要挨饿。佛家是百货店,有钱有闲,各样东西自己去选。道家是药店,平时用不上,生病则必定要自动找上门去。
——南怀瑾
探究:你如何评价庄子的养生之道。
总
结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或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人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那你还能从文中读到哪些人生之道?
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谈谈课文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自由讨论)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热爱本职,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延申
本
文
叁
听|读|说|写|思|行
通过三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论语》《孟子》《庄子》在体例、语言、说理等方面各自有什么特点?
《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辞约义丰,直接议论,语言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
《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论辩中善施机巧,因势利导,善于取譬设喻;感情激烈,气势雄伟。
《庄子》常用寓言来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汪洋恣肆的行文艺术: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结合《庄子》中的其他文章可以看出,常以极度夸张的笔法,非常奇特的构思进行形象塑造和景物描写,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汇丰富,造语奇特,文辞富丽。
庄子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总
结
东施效颦
朝三暮四
螳臂当车
呆若木鸡
邯郸学步
望洋兴叹
越俎代庖
课堂检测
1.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乎)
B.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会合)
C.庖丁释刀对曰(放下)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接触)
课堂检测
2.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感觉)
B.批大卻,导大窾(批判)
C.因其固然(依照)
D.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换)
课堂检测
3.加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出)
B.虽然,每至于族(即使这样)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警惕)
D.视为止,行为迟(阻止)
课堂检测
4.于:
合于《桑林》之舞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虽然,每至于族
(介词,引出对象)
(介词,从)
(介词,对于)
(介词,引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