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
劝退秦师
秦晋退兵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亦去之。
见秦伯。
探究文本
疏通文意
文言归纳
知人论世
荐退
求退
劝退
逼退
波澜起伏
详略得当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
劝退秦师
秦晋退兵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亦去之。
见秦伯。
探究文本
疏通文意
文言归纳
知人论世
荐退
求退
劝退
逼退
波澜起伏
详略得当
燭之武說服秦伯的經過
灭郑无益于秦(争取结盟)
晋有野心(离间)
越国以鄙远
亡郑以陪邻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困难
失策
行李之往来
供其乏困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以史为鉴)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举例论证
推理论证
于秦有益
晋不可靠
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
探究文本
疏通文意
文言归纳
知人论世
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
动之以害——领国的势力雄厚了,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邻之厚,君之薄也。”
动之以利——亡郑利晋,舍郑利秦。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保全郑国有利于秦国,“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以史谏秦——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过河拆桥(已然之事实)(“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和贪得无厌(未然之企图)(“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以诚动秦——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以退为进的办法,先示弱,再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从而为烛之武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探究文本
疏通文意
文言归纳
知人论世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
【提示】
先找出描写烛之武的句子,概括其具体体现了人物的哪种品质,再来思考塑造人物的方法。
探究文本
疏通文意
文言归纳
知人论世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
【描写烛之武的句子】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的劝说辞。
探究文本
疏通文意
文言归纳
知人论世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
【烛之武】名士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侧面烘托:未见其人,先闻其能。
探究文本
疏通文意
文言归纳
知人论世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
【烛之武】志士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语言描写:虽历尽沧桑,牢骚满腹,却仍能临危受命,为国纾难。形象立体:既有真率的一面,又能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
探究文本
疏通文意
文言归纳
知人论世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
【烛之武】勇士
秦晋围郑
夜缒而出
环境烘托、动作描写:大军压境,不顾年迈,半夜行动,直入敌营。
探究文本
疏通文意
文言归纳
知人论世
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这个人物?
【烛之武】辩士
(烛之武劝说辞)
语言描写: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探究文本
疏通文意
文言归纳
知人论世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没有继续攻打郑国,也没有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究其根本,为一“利”字。
探究文本
疏通文意
文言归纳
知人论世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
已,通 “矣” 了。
共,通 “供”,供给、供应。
说,通“悦”,高兴。
知,通 “智”,明智,聪明。
通假字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
①敢以烦执事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行李之往来
古义: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今义:旧时俗称仪仗;管家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古今异义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
古今异义
④共其乏困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缺少的资粮
今义:疲倦,没有精神
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
即东封郑(西封)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词类活用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
一词多义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
①<名>边远的地方。《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形>鄙陋,鄙俗。《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④<动>鄙薄,轻视。《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
⑤<谦>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滕王阁序》:“敢竭鄙诚。”
鄙
“鄙”的本义是边邑,“阝”是“鄙”的形旁。
左耳刀:“阝”在左边时即为传统字书的“阜”部,“阜”本义为土山,故从“阜”部的字本义多与山地、地形相关;
右耳刀:“阝”在右边时相似的写法即为传统字书的“邑”部,“邑”与城市有关,故从“邑”部的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
左耳刀示例:阿 陵 隘 陪 陛 右耳刀示例: 邦 郡 都 郭
阿:大山。
陵:大土山。
隘:地势狭小。
陪:重叠的土堆。
陛:宫殿的台阶。
邦:古代诸侯的封国。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都:建有宗庙的城邑。
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
①<形>隐蔽;不显露。《左忠毅公逸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②<形>深奥;微妙。《屈原列传》:“其辞微,其志洁。”
③<形>小;微小;少。《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④<形>轻微。《庖丁解牛》:“动刀甚微。”
⑤<形>地位不高;没有名望。《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⑥<副>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⑦<副>稍微;略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⑧<副>隐约。《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⑨<副>无;没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⑩<形>衰微;衰败。《教战守策》:“天下,而唐室固以微矣。”
【微独】不但;非但。
【微服】帝王或官吏等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份而更换平民的服装。
微
一词多义
( )辞曰:“臣之壮也……”
( )许君焦、瑕
夜缒( )而出
敢以( )烦执事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烛之武
晋惠公
烛之武
之
于
于
(主语)
(主语)
(宾语)
(宾语)
(介词)
特殊句式(省略句)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
以其无礼于晋( )
亡郑而有益于君( )
佚之狐言于郑伯( )
何厌之有( )
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于君有益── 同上
于郑伯言── 同上
有何厌── 宾语前置
特殊句式(倒装句)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
文化常识
(1)我国古代史书主要的六种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②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汉书》。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属于断代史)。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
⑥____________: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这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2)侯、伯:____、侯、____、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纪事本末体
公
伯
(3)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______。
(4)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shà)血(古代举行盟会时饮牲畜的血),并宣读盟书,对天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______”。
(5)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__________之称。
恭敬
会盟
一般官职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
(6)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也就是说,烛之武也可称烛武。春秋时期在人名中加“之”字比较普遍,如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古人为文喜用助词,以使文章委婉曲折,避免单调,这一现象也自然延伸到了人的名字当中。
介之推、宫之奇
文言归纳
疏通文意
探究文本
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