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9 13:5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战国策 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的故事。
而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可以说同时具备了前面两人的功效,他三朝老臣却始终不得重用,他年逾七旬还是一个圉yǔ正——养马的官儿,他须发苍苍步履蹒跚却保住社稷劝退强兵!他就是:烛之武!
左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本课文言文知识。
3、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学习烛之武的说话艺术。
=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___史书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_所作,原名___________。
《左传》
《春秋左传》
编年体
左丘明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作者简介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事实。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左传》
作品简介
史书类别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编年体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
国别体
《国语》、《战国策》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纪传体
《史记》、《三国志》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属于断代史)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比较
《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春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秦师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图
齐桓公姜小白
秦穆公赢任好
楚庄王熊侣
宋襄公子兹甫
晋文公姬重耳
春秋时期形势图
春秋时期,晋献公派人捉拿重耳。重耳逃出了晋国,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
重耳笑笑回答道:"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退避三舍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不是。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郑通志 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 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 虞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 鲁 韩 赵 魏 秦 楚 宋 卫
地名:东郭 南宫 西门 欧阳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职务:巫 乐 陶 屠 卜 施 商
4.以动植物为姓—— 牛 马 龙 熊(可能是氏族图腾)杨 柳
5.以数字为姓—— 伍 陆 万
6.少数民族的姓—— 金 翦 萨 慕容
古代姓名的由来
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有何好处?
(1)吸引读者,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2)介绍了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退:使动用法,使......退
师:军队
任务一
1、完成1—2段重点字词翻译
2、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攻郑国?为什么秦国也要去围郑?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初读释义
第1段
晋侯hóu、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以:
于:
无礼于晋:
贰:
晋文公
秦穆公
贰于楚:
军: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以:因为,表原因。
于:对,表对象。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后)。
贰:从属二主。(古今异义)
贰于楚:于楚贰(介后)。
军:名→动,驻军、驻扎。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于)
1.郑国面临两个大国的围剿,形势危在旦夕。
2.“无礼于晋”“贰于楚也”表明,矛盾主要在郑国和晋国之间,而郑国和秦国没有本质利害关系。
3.晋国和秦国的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为后文烛之武游说秦君、离间秦晋关系埋下伏笔。
继承《春秋》:“微言大义”
第2段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wéi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言:
言于郑伯:
若使:
从:
之:
壮:
犹:
为也已:
是:
寡人:
也:
许:
言:名→动,说。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后)
若使:如果派遣。
从:听从。
之:主谓之间,取独。
壮:年轻的时候。
犹:副词,尚且。
为也已:为:做。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
是:指示代词,这。
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许:答应。
译文: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第3段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夜:
缒:
而:
亡:
以:
执事:
以:
鄙:
远:
其:
焉:
亡:
以:
陪:
夜:名→状,在晚上。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亡:使动,使……灭亡。
以:介词,用,拿。
执事:办事的官员。
以:连词,表目的,“来”。
鄙:边疆,边远的地方。意动,以……为边邑。
远:形→名,边远的地方。
其:代词,这件事。
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亡:使动,使……灭亡。
以:连词,来。
陪:增加,增益。
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第3段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厚:
薄:
以为:
东道主:
行李:
之:
共:
乏困:
厚:形→动,增加,变雄厚。
薄:形→动,削弱,变薄弱。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古今异义)
行李:外交使者。(古今异义)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共:“供”,供给。
乏困:形→名,缺少的东西。
译文: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第3段
君尝为wéi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为:
赐:
朝、夕:
济:
而:
设版:
厌:
东:
封:
肆:
阙:
焉:
为:动词,给jǐ予。
赐:动→名,恩惠,好处。
朝、夕:名→状,在早上,在黄昏。
济:过河,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厌:“餍”,满足。
东:名→状,在东边。
封:使动,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阙:侵损,削减。使动,使……受损
焉:从哪里。
译文: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第3段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阙:
以:
利:
唯:
译文: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祀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图:
说:
盟:
阙:使动,使…受损。
以:连词,来,表目的。
利:使动,使…得利。
唯:希望、祈请。
图:名→动,考虑。
说:“悦”,喜欢,高兴。
盟:名→动,结盟。
高潮
故事高潮
见秦伯,陈利害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第4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bì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
夫人:
因:
敝:
其:
与:
知:
以:
乱:
易:
整:
武:
其:
去:
译文: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微:没有。
夫人:那个人。
因:依靠。
敝:形→动,损害。
其:自己的。
与:结交,同盟。
知:“智”,明智。
以:介词,用。
乱:形→名,混乱相攻。
易:取代。
整:形→名,和谐一致。
武:名→动,符合武德。
其:还是。
去:离开。
小结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劝退秦师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秦晋退兵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课文探究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烛之武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貌。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1)处处为秦国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经处于危亡之中。但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2)充分利用秦晋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厉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秦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2、亡郑无利
有害(离间)
对秦
3、舍郑有利
有利(利诱)
对秦
4-5赐晋无利、亡郑阙秦
有大害(瓦解)
对秦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表面)
(深层)
1、淡化郑利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退出(示弱)
对秦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结论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深明大义,以国为重
机智勇敢,能言善辩
辩士形象
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
结论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句子 解析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同“供”,供给
同“餍”,满足
同“悦”,高兴
同“智”,明智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越国 越国以鄙远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行李 行李之往来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夫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越过别国。
外交使者。
那个人,指秦穆公。
知识梳理
以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东道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把……作为。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知识梳理
3.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盟 与郑人盟
夜 夜缒而出
朝、夕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东 既东封郑
赐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害 君亦无所害
远 越国以鄙远
名词作动词,结盟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动词作名词,恩惠
动词作名词,害处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知识梳理
乏困 共其乏困
厚、薄 邻之厚,君之薄也
阙 若不阙秦
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鄙 越国以鄙远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形容词作动词,厚,变厚;薄,变薄
使动用法,使……减损
使动用法,使……灭亡
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知识梳理
4.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封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许 许君焦、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
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名词,疆界
动词,答应,许诺
名词,处所
数词,表示约数
代词,这样
知识梳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则名微而众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微言大义
动词,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隐隐约约
形容词,精当而含义深远
知识梳理
5.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而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之 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
夫晋,何厌之有
牛何之
连词,表顺承,才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代词,指秦军
结构助词,的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动词,往、到
知识梳理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也”表判断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