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4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4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9-19 13:5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___《文心雕龙》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其次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一个人辩论的力量,可以比宝物九鼎还要有分量,仅三寸
长的舌头,可以胜过百万雄兵。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作品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_______ 所作,原名 。
《春秋左氏传》
编年史
左丘明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报任安书》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以时间先后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春秋》

《左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国语》。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 《春秋》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积累小知识
解题
烛之武,郑国大夫(年过70)
秦师,秦国军队
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烛之武 退 秦师》
如何退秦师?
“退”的结果如何?
为何要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思考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围郑示意图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秦晋围郑
因为
从属二主
数→动
驻扎
名→动
围攻
介绍背景:交代了晋秦围郑原因及驻军情况
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1.以其无礼于晋
2.郑贰于楚
1.秦晋的友好关系
2.扩张争霸的野心




(秦晋之好)
无礼于晋:
姬重耳当年流亡期间就路过郑国,郑国国君认为重耳没有什么出息,因而没有理睬重耳。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晋惠公(夷吾)兄弟。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在位9年去世。
且贰于楚也:
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但楚国兵败。随后,郑国害怕被打击报复,又与晋国联盟。
城濮(pú)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城濮(pú)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秦晋之好”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如果

军队
推辞
主谓取独
尚且

重用
情况紧急
过错
可是
不能


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侧面烘托
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自责(情)
晓义(理)
临危受命
郑国君臣一心抗敌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1. 郑伯
2. 烛之武
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在文言文中,方位、时间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一般活用作状语 。
既:已经 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于:介词,“对” 执事: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
译文: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进见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怎敢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1. 示弱臣服,以退为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界
焉:哪里,疑问代词
陪:增加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译文:
  越过别国来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2. 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为:以之为,把它当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
共:通“供”,供给。
乏困: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困。这里指使者钱粮方面的缺失。
所害:所+V
译文:
如果放弃围攻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一旦)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这儿),郑国可以供应他们缺乏的钱粮,(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3.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为:给予
赐:恩惠,动词用作名词
济:渡河。
朝:早晨—>在早上
夕:傍晚—>在晚上
名作状
之:主谓之间
译文: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呀。
4. 以史为鉴,巧设离间
5.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何……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封:使……作疆界
阙:通“缺”,削减,使……减损
利:使…获利,名词使动用法。
焉:哪里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图:考虑。
译文: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损害秦国而使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秦伯说,与郑
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
之,乃还 。
说:通“悦”,高兴。
乃:于是。
译文:
  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伯就率军回国了。
盟:结盟,名词→动词。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秦军
没有
那人
达到
依靠

损害
所交往的人。所+V
通:智
(军队)散乱
交换
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还是,表商量语气
离开
整体感知
烛之武退秦师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秦晋退兵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示弱臣服,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
他的言辞高妙在哪?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以“利”巧攻心理
以“害”巧析形势
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
佚之狐——
烛之武——
秦 伯——
晋 侯——
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
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头脑清醒,毅然撤军,有政治家的风度。
本文的艺术特色
1. 组织严密,前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2. 情节跌宕,曲折有致: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简繁有致,详略得当: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其他或简略交代,或一字未提,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名作动:晋军函陵 秦伯说,与郑人盟
名作状: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
数作动:且贰于楚也。
使动用法: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
形作名: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形作动:邻之厚,君之薄也
动作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回首页
下一页
文言知识卡片之词类活用
文言知识卡片之特殊句式
1敢以烦执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晋军函陵
4.亦去之。
5.夫晋,何厌之有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以为东道主(把……作为 /认为)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2.行李之往来(外交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3.微夫人之力(那人/尊称人的妻子)
4.亦去之(离开/与“来”相对)
文言知识卡片之古今异义
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gòu)中也。
——清 林云铭
游说内容
示弱臣服,以退为进
亡郑陪邻,动摇军心
舍郑无害,以利相诱
回忆往事,挑拨秦晋
预测未来,劝秦谨慎
逻辑严密

离间
娴于辞令
一言可以兴邦 一夫敌百万之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晋文公 VS 秦穆公?
晋文公有“礼”,晋文公胜!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直接否定了子犯的请求,没有攻打当年帮助过自己的秦穆公,而且直到晋文公去世,也都没有对秦国发动过战争。
秦穆公不讲信用
晋文公心怀礼义
1.春秋社会基本上还是一个大致守礼、试图说理的社会,许多事情基本上还是由传统的道理和礼仪,而不是由赤裸裸的武力决定。”
——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
2.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顾炎武《日知录》
3.《左传》:“礼也” “非礼” “知礼” “有礼” ,“礼”多达 462 处。
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理解?
【点睛】
“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晋文公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退兵,说到底,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思考解决问题,
假设你的好友学习成绩很好,本来能考上重点中学,却只考上一所普通高中,父母为此非常失望,自己也因此对家庭厌烦,对学习失去兴趣,正打算辍学离家出走,请你前去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