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文学常识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融合而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以表演为中心,集唱、念、做、打为一体,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为一系。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形式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
主要特点:
①男扮女(越剧女扮男)
②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③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
④固定式样和规格的“行头”
元曲
元曲
散曲
杂剧
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一宫调数曲子,押韵)
(散曲+“科”+“白”,四折一楔子)
唱
唱+演
元杂剧的产生:
①经济的发展
②民族的融合
③科举的废除
④娱乐的需要
⑤戏剧本身的发展
元杂剧
【定义】
用北曲演唱的,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金末元初(出现)→元以后(完备、成熟、兴盛)→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鼎盛)
【结构】
一般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是在第一折前,起说明情节、介绍人物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序幕” 。
“末本”是以正末独唱的剧本,“旦本”是以正旦独唱的剧本,其他角色只有“说白” 。
元杂剧
【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又名“青衣”)、花旦(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副旦(次主角)、外旦(老年女子)、小旦(少女) 等。
末:男角色,包括正末(男主角)、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以剧中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洁郎(和尚)等。
元杂剧
【剧本构成】
唱:按一定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的韵文。
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先后顺序有惯例规定。
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程式、武打、舞蹈。
白:剧中角色的说白部分。
“宾白”分为四种:
① (人物对话) ② (人物自叙)
③ (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④ (唱词中的插话)
对白
独白
旁白
带白
——代表作《窦娥冤》
——代表作《汉宫秋》
——代表作《墙头马上》
——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壹
关汉卿
贰
王实甫
叁
白朴
肆
郑光祖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
「西厢记」
「墙头马上」
「倩女离魂」
贰
叁
壹
《拜月亭》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王瑞兰 蒋世隆
蒋瑞莲 义兄
《墙头马上》
李千金 裴少俊 裴行俭
端端 重阳
《倩女离魂》
张倩女 王文举
壹
关汉卿
贰
马致远
叁
白朴
肆
纪君祥
元杂剧四大悲剧
「窦娥冤」
「汉宫秋」
「梧桐雨」
「赵氏孤儿」
贰
叁
壹
《汉宫秋》
元杂剧四大悲剧
汉元帝 王昭君
毛延寿 美人图
《梧桐雨》
《赵氏孤儿》
赵盾 晋国公主 赵氏孤儿
程婴 韩厥 公孙杵臼
屠岸贾
唐明皇 杨贵妃
安史之乱
关汉卿
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中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剧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 “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誉为“梨园领袖”“杂剧班头”,195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主题深刻,结构严谨,形象鲜明,语言泼辣,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7部,现存18部,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等。
其中《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官吏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丑恶本质。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
“一无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为元人第一。”——王国维
文本解读
取材
① 刘向《说苑·贵德》
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 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
③《后汉书·刘瑜传》李贤注引《淮南子》
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
② 《搜神记》
孝妇死时青黄色的鲜血沿着长竹竿向上流,到了竿顶才沿着幡流下。
梳理
情节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端云抵做童养媳,窦天章进京赶考
窦端云嫁入蔡婆家,张驴儿巧救蔡婆婆
张驴儿药死老驴儿,昏县官乱判葫芦案
窦娥临刑发誓愿
千古奇冤杀窦娥
窦娥冤魂诉实情,千古奇冤得申雪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指斥天地
婆媳诀别
痛发三誓
问题探讨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观点在作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中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1、窦娥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有价值的东西”)?分点概括并找到文本依据。
2、窦娥是被谁毁灭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三岁亡母
七岁离父
当童养媳
十九丧夫
被调戏逼婚
被诬陷下毒
被严刑屈打
被迫屈认招供
被斩首示众
善良勤劳
安分守己
孝顺贤惠
刚烈坚贞
顽强不屈
有反抗精神
冤
美好的品质
悲惨的遭遇
窦娥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面对天地,立下三桩誓愿。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亢旱三年: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问题探讨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观点在作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的《窦娥冤》中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1、窦娥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有价值的东西”)?分点概括并找到文本依据。
2、窦娥是被谁毁灭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探讨
窦娥是被谁毁灭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窦天章)小生出于无奈,只得将女孩儿端云送与蔡婆婆做儿媳妇去。嗨!这个那里是做
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
(窦天章)一起犯人窦娥,将毒药致死公公。……我才看头一宗文卷,就与老夫同姓;这
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俺同姓之人,也有不畏法度的。这是问结了
文书,不看他罢。我将这文卷压在底下,别看一宗咱。
(窦天章)你便是端云孩儿?我不问你别的,这药死公公是你不是?
(窦天章)……我窦家三幸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
连累我的清名。你快与我细吐真情,不要虚言文对。若说的有半屋差错,牒发
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
窦天章
以放高利贷为生的蔡婆,因为放贷关系并没有远离原来的住所,搬迁的新地方依然在楚州境内的山阳县,窦天章的寻找……
一是囚犯与他同姓,他有所避讳,唯恐有所牵连而影响官声清誉;
二是药死公公在古代是十恶不赦之罪,这违背了社会的伦理纲常,触犯了他恪守的封建礼制;
三是这是“问结了的文书”,他没有必要翻看一桩已经了结的定案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作为朝廷下派的督查官吏,他理应认真办案,结果差点因为他的失职将一起冤案永沉海底。
在事关他官声清誉、仕途命运、礼制纲常时,他首先想到的是“祖宗世德和自己的清名”,不想因为女儿的罪过影响他的前途。窦天章的冷酷无情,以及追名逐利、自私自利的“正人君子”形象在这里展露无遗。
问题探讨
封建伦理纲常
(窦天章)……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呵,要你三从四德。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天,
夫死从子;四德者:事公姑,敬夫主,和妇娌,睦街坊。今三从四德全无,刬
地犯了十恶大罪。
(窦娥)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窦娥)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二十四孝图》“郭巨埋儿奉母”
元朝统治者靠军事侵略建立起政权,野蛮与粗俗的民族风俗在潜移默化中对汉族风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汉儒们试图通过极力推行理学来挽救这种不良风气。理学在这种社会条件下逐渐渗透、延续,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利工具——元朝的官方意识形态。
窦娥是被谁毁灭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窦娥从小受窦天章的影响,顺从认同并严格遵行儒家的封建伦理纲常,将三从四德作为教条来约束自己,把窦家五世无再婚之女的事迹当做优良传统来教育自己。
这时摆在窦娥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看着蔡婆被拷打,蔡婆不认,轮到张驴儿被拷打,可能真相大白;二是为了孝义,不忍看到蔡婆被拷打,只有自己认了罪。窦娥的孝心使她选择了第二条路。
黑暗腐败的社会
(赛卢医)来到此处,东也无人,西也无人,这里不下手,等甚么?我随身带的有绳子。
(张驴儿)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赛卢医的绳子还在,我依旧勒死了你罢。
(楚州太守桃杌)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下官楚州太守桃杌是也……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
元朝:少数民族大一统
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政权,变本加厉地压迫汉族人民
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现实昏暗
问题探讨
窦娥是被谁毁灭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但又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自我牺牲,同时又刚毅顽强,倔强坚定,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社会冲突:
善良的底层妇女——封建统治秩序
道德冲突:
传统美德——恶德恶行
天地意象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易传·咸卦》
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易传·彖卦》
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荀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问题探讨
窦娥为何“指天骂地”又“天地为证”?
天地意象
代表地方统治的“小天地”——吏治
象征最高统治的“大天地”——皇权、君主统治,封建专制
崇拜信仰的自然神灵“天地”——天地相和而万物化生,天人感应
个人心中的“天地”——德行操守(贞洁烈女),忠顺愚孝,礼治秩序
窦娥本来以为王法公正,官吏清明,相信天地正义,日月可鉴。但现实是残酷的,满腹冤屈和怨恨的她最终看清了自己身处于一个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黑暗腐朽的社会。她进而反抗,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
意志冲突:
坚守传统道德——面对不道德的现实
窦娥内在矛盾?
窦娥对天地的指责VS窦娥的三桩誓愿
前者“天”是窦娥遭遇不平后的本能发泄,非明指;后者“天”明指,窦娥心中代表和主持正义的力量。
对天的怀疑和依赖始终交织,作家的地位和阶级的局限,他们无奈,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意志冲突:
不再相信“天地”——不得不寄希望于“天地”
问题探讨
善良的窦娥为何会发下“亢旱三年”这样的重誓?
① 客观:文艺理论
作品的接地气+阅读者的共鸣+超现实的力量
“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② 主观:关汉卿自身
仕途不得志
生活不得志
了解到底层人民的心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生命的脆弱
窦娥:心软善良→发下重誓
关汉卿:顺从命运→反抗命运
窦娥:“怒斥天地”却又“相信天地”的纠结
关汉卿:“遵从封建伦理纲常”却又“冲破封建伦理纲常”的矛盾
关汉卿想要通过窦娥寻找答案。当他发现现实的压迫使这样顺从的人儿无路可逃时,他开始认识到社会秩序的不合理性,开始赋予窦娥以新的生命。窦娥主体意识的觉醒正是关汉卿思想进步性的体现。
因此,作品中的窦娥就是隐藏在心底的关汉卿,是反抗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对话。
悲剧
“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
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
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
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
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王国维译叔本华悲剧理论
王国维评价《窦娥冤》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探讨三
① 为什么不“使钱”?
② “使钱”能了结命案吗?
③ “使钱”一定有用吗?
有钱的蔡婆为什么没有“使钱”给官衙救下窦娥?
(蔡婆)家中颇有些钱财。
(窦天章)此间有一个蔡婆婆,他家广有钱物;小生因无盘缠,
曾借了他二十两银子,到今本利该对还他四十两。
(赛卢医)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本利该还他
二十两。
(孤)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
窦娥不愿
儿弑父不合常理,动机不充分
妇女社会地位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