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巴黎奥运会中空气质量监测与污染防控(含解析)2024年巴黎奥运会热点链接化学考点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巴黎奥运会中空气质量监测与污染防控(含解析)2024年巴黎奥运会热点链接化学考点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9-19 15:1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巴黎奥运会中空气质量监测与污染防控——2024年巴黎奥运会热点链接化学考点
【新闻内容】监测二氧化硫(SO )、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2.5 和 PM10)等常规大气污染物的浓度,保障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符合健康和赛事要求。交通流量增加、工业活动等可能导致污染物排放增加,需要密切监测和控制奥运会期间人员和车辆流动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成为重点关注的污染源之一。监测交通要道、场馆周边的空气质量,评估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链接考点】奥运会期间会对环境进行监测,其中包括对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检测。例如,检测二氧化硫(SO )、氮氧化物(NOx)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这些气体的检测通常涉及到化学分析方法,如使用化学传感器、分光光度计等仪器,通过化学反应来检测气体的成分和浓度。同时,为了确保监测仪器的准确性,需要使用特定浓度的标准气体进行校准,这些标准气体的制备也涉及到化学计量和气体制备技术
【试题练习】1.2023年9月23日,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首次使用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作为主火炬塔燃料,实现循环内二氧化碳零排放。该措施最积极的意义在于( )
A.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B.有利于降低火炬燃料成本
C.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 D.使开幕式点火场面更壮观
2.近年来,西昌以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发出最强“绿色宣言”。下列是某同学列举的部分“绿色发展”措施,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大力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B.全面规范烧烤经营行为,推广燃料利用更充分的无烟烧烤
C.开发新技术,将燃料燃烧时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D.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开发塑料大棚替代品,减少白色污染
3.火炬“飞扬”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外壳材料,以氢气为燃料,在出火口格栅喷涂焰色剂,使火焰呈现黄色,利用的是焰色试验实现火焰颜色的改变。已知:以丙烯腈为原料发生聚合反应生成聚丙烯腈,再将聚丙烯腈经过纺丝得到聚丙烯腈原丝,最后通过对原丝进行处理等工艺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喷涂的焰色剂中含有钠元素
B.焰色试验体现的是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C.以氢气代替碳氢化合物,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D.丙烯腈的结构简式为,其聚合生成聚丙烯腈的反应为加聚反应
4.下列气体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 B.NO C. D.
5.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大气污染物 B.都能用氢氧化钠反应
C.都能还原氧化铜 D.两者能通过化合反应相互转化
6.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保护好空气,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下列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 B.氮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7.将铜丝插入浓硝酸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a中出现红棕色气体,反应中只体现出酸性
B.一段时间后抽出铜丝,向装置b中U形管内注入水,液体在U形管内在逐渐变成蓝色
C.铜与浓硝酸反应,若产生0.01mol气体则转移0.02mol电子
D.装置c用NaOH吸收尾气,说明NO和均是酸性氧化物
8.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分子内含有共价三键
B.、为大气污染物,均可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C.可用浓盐酸检测输送的管道是否发生泄漏
D.浓硝酸见光会分解,一般将其保存在棕色试剂瓶
9.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草酸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用过氧化氢从酸化的海带灰浸出液中提取碘:
C.向溶液中滴入少量溶液:
D.往溶液中通入少量:
10.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盐酸,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
B 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放出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 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 该气体是
D 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某溶液,相互靠近时产生大量白烟 该溶液一定是浓盐酸
A.A B.B C.C D.D
11.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够达成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及现象
A 检验溶液是否变质 向溶液中加入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B 证明酸性条件下氧化性强于 向淀粉KI溶液中滴入3滴稀硫酸,未见溶液变蓝;再加入10%的溶液,溶液立即变蓝色
C 证明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 将浓盐酸滴入碳酸钠固体中,生成的气体通入盛有水玻璃的试管中,出现浑浊
D 证明具有漂白性 将通入酸性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
A.A B.B C.C D.D
12.下列制取、收集并验证其还原性及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取 B收集 C验证的还原性 D吸收多余的
A.A B.B C.C D.D
13.Y形管是一种特殊的仪器,与其他仪器组合可以进行某些实验探究。利用如图装置可以探究与反应产生沉淀的条件。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玻璃管的作用是连通大气,平衡压强
B.Y形管乙中产生的可能为氧化性气体
C.e、f两管中的试剂可以分别是浓氨水和NaOH固体
D.c、d两根导管都必须插入溶液中,保证气体与充分接触
14.某小组通过实验探究NO的氧化性。
(1)实验I:用排水法收集一瓶NO,将其倒扣在盛有碱性溶液的水槽中,振荡,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上升。
资料:
i.NO与碱性溶液会发生氧化还反应,NO被为。
ii.与反应生成黄色沉淀。
①检验的氧化产物。取少量实验I反应后集气瓶中的溶液,_______(填操作和实验现象)。
②某同学认为,需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NO的氧化性,补充实验如下:
实验II:取饱和溶液,加入少量冰醋酸,再滴加5滴0.1mol的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III:取少量实验I反应后集气瓶中的溶液,加入少量冰醋酸,再滴加5滴0.1mol的溶液,(填实验现象)_______。
上述实验证明NO有氧化性。
实验II的目的是_______。
③写出NO与碱性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④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NO与碱性溶液的反应。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_______。
实验IV:用排水法收集两瓶NO,将其分别倒扣在饱和溶液和加有NaOH的饱和溶液中,后者集气瓶中液面上升更快。
根据上述所有实验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处理工业废气中和NO的实验方案,达到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①先用饱和纯碱溶液吸收废气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②再向生成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______________,以此溶液来吸收NO气体。
15.实验小组同学欲探究的性质并测定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问题。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装置D用于验证的___________性,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装置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若将C中的溴水改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如果用硫酸溶液和固体反应制取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
(6)拟用以下方案测定空气中含量(假设空气中无其他还原性气体)。
实验中若通过空气的体积为(标准状况下),最终所得固体质量为0.466g,通过计算确定该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是__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001%)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甲醇燃烧生成,将制成甲醇,从而实现了循环内二氧化碳零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A正确;
B.利用废碳生产甲醇作为火炬塔燃料,可以降低火炬燃料成本,但这不是使用废碳再生绿色甲醇的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B不正确;
C.含碳量低的有机物燃烧都很充分,这不是废碳再生制甲醇的目的,C不正确;
D.以往的使用其他燃料生产火炬都很壮观,使用废碳再生甲醇是从环保考虑,D不正确;故选A。
2.答案:C
3.答案:B
解析:A.在出火口格栅喷涂焰色剂,使火焰呈现黄色,说明喷涂的焰色剂中含有钠元素,故A正确;B.焰色试验体现的是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不是化学性质,故B错误;C.以氢气代替碳氢化合物,避免产生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故C正确;D.丙烯腈的结构简式为,其中含有碳碳双键,其聚合生成聚丙烯腈的反应为加聚反应,故D 正确;故选 B。
4.答案:A
解析:A.氮气为空气的主要成分,无毒,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故A正确;B.NO有毒,排放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故B错误;C.有毒,排放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故C错误;D.有毒,排放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故D错误.故选A.氮气为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污染物,而NO、都有毒,排放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5.答案:D
解析:A.一氧化碳有毒是空气的污染物之一,而二氧化碳无毒,不污染空气,不是空气污染物,故A错误;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故B错误;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与氧化铜反应,故C错误;D.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都是化合反应,即两者能通过化合反应相互转化,故D正确;故选:D。
6.答案:A
解析:A.空气污染物有CO、NO、等,会危害人体健康,A符合题意;
B.空气的成分中有氮气,不属于空气污染物,B不符合题意;
C.空气的成分中有氧气,不属于空气污染物,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不属于空气污染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B
解析:a装置中,铜丝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气体等;进入b装置后,溶于水生成稀硝酸和一氧化氮,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生成等;c装置用于尾气处理。
A.装置a中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反应生成了气体,反应中体现出强氧化性和酸性,A不正确;
B.一段时间后抽出铜丝,向装置b中U形管内注入水,与反应生成和NO,此硝酸为稀硝酸,与铜片反应生成等,U形管内液体逐渐变成蓝色,B正确;
C.铜与浓硝酸反应,若产生的0.01mol气体全部为,则转移电子0.01mol,若此气体为等混合气,则转移电子大于0.01mol,但无法确定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C不正确;
D.装置c用NaOH吸收尾气,若NO、的体积比不大于1:1,则气体可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否则将剩余NO,说明NO和均不是酸性氧化物,D不正确;
故选B。
8.答案:B
解析:A.氮气分子内存在氮氮三键,键能较大,所以化学性质稳定,A正确;B.NO、均能形成酸雨,为大气污染气体,但在空气中都不能稳定存在,NO会被氧气氧化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会聚合为四氧化二氮,B错误;C.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会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会看到白烟,可用浓盐酸检测输送的管道是否发生泄漏,C正确;D.浓硝酸见光易分解,一般保存在棕色细口试剂瓶中,D正确;故选B。
9.答案:B
解析:A.草酸是二元弱酸不可拆,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
B.用过氧化氢从酸化的海带灰浸出液中提取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正确;
C.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错误;
C.酸性:HCl>,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和溶液不反应,D错误;
故选B。
10.答案:A
解析:A.根据现象可知放出的气体是,该溶液可能含有或,A正确;
B.与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氨气,该溶液含有,不一定是氯化铵,B错误;
C.氯气等强氧化性气体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C错误;
D.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某溶液,相互靠近时产生大量白烟,说明该溶液易挥发,可能是浓硝酸等,D错误;
故选A。
11.答案:B
解析: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从而生成硫酸钡沉淀,故A错误;
B.向淀粉KI溶液中滴入3滴稀硫酸,未见溶液变蓝,说明硫酸不能将碘离子氧化;再加入10%的溶液,溶液立即变蓝色,说明双氧水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说明双氧水的氧化性比碘强,故B正确;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也能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故C错误;
D.将通入酸性溶液中,溶液紫色褪去,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不是漂白性,故D错误;
故选B。
12.答案:D
解析:A.常温下铜与浓硫酸混合不反应,故不选A;
B.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需要从长导管进入,故不选;
C.与浓硫酸不反应,故不选C;
D.是酸性氧化物,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且该装置能防倒吸,故选D;选D。
13.答案:D
解析:要使与反应产生沉淀,溶液中必须要么生成大量的亚硫酸根,要么生成大量的硫酸根,则要求右侧Y型管中应能生成碱性气体或氧化性气体,如是碱性气体,溶液中生成大量的亚硫酸根,如是氧化性气体,溶液中可生成硫酸根,则生成的沉淀可能为或;容器内压强增大,溶液倒吸,气体不容易导入,所以玻璃管的作用是保持集气瓶内外气压平衡,以便左右两边产生的气体顺利导入,由此分析解答。
A.玻璃管的作用是连通大气,平衡压力,以便左右两边产生的气体顺利导入,故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Y形管乙中产生的可能为氧化性气体,将硫元素从+4价氧化为+6价,故B正确;
C.如是碱性气体,溶液中生成大量的亚硫酸根,所以e、f两管中的试剂可以分别是浓氨水和NaOH,产生氨气碱性气体,故C正确;
D.如果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防止倒吸,所以不能插入溶液中,故D错误;
故选D。
14.答案:(1)先加盐酸酸化,在加入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出现黄色沉淀;排除对检验的干扰; ; ;NO和反应体现了NO的氧化性,碱性增强反应更快
(2) ; NaOH
解析:某小组通过实验探究NO的某些性质,用排水法收集一瓶NO,将其倒扣在盛有碱性溶液的水槽中,振荡,观察到集气瓶中液面上升,的氧化产物为硫酸根离子,检验硫酸根离子时,要排除多余亚硫酸根离子等的干扰,以此解答。
(1)①的氧化产物为硫酸根离子,检验硫酸根离子时,要排除多余亚硫酸根离子等的干扰,故操作和实验现象为:取少量实验Ⅰ反应后集气瓶中的溶液,先加盐酸酸化,再加入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②某同学认为,需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NO的氧化性,则需检验还原产物的生成,利用信息:和反应生成黄色沉淀,同时要防止硫酸根离子对实验的干扰,则从实验步骤Ⅱ、Ⅲ的比较可知,实验Ⅱ的目的是:排除硫酸根对检验的干扰;
③据信息知,NO与碱性溶液反应生成和,则离子方程式为;
④从该反应可知, NO得电子转变为是还原反应;在碱性环境下失去电子生成氧化反应:;用排水法收集两瓶NO,将其分别倒扣在饱和溶液和加有NaOH的饱和溶液中,液面均上升,则NO和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NO体现了氧化性,而后者集气瓶中液面上升更快,是因为碱性增强反应更快。故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NO和反应体现了NO的氧化性,碱性增强反应更快。
(2)可利用碱性条件下亚硫酸根离子和一氧化氮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吸收和NO。因此可以先把二氧化硫和碳酸钠反应转变成亚硫酸钠、再继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来吸收NO:①先用饱和纯碱溶液吸收废气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②再向生成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NaOH,以此溶液来吸收NO气体。
15.答案:(1)
(2)
(3)氧化;
(4)溴水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5)平衡分液漏斗和蒸馏烧瓶间的压强,使液体顺利流下
(6)0.133%
解析:A装置浓硫酸和铜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硫,B装置用品红溶液检验是否有漂白性,C装置用溴水检验是否有还原性,D装置检验是否有氧化性,因为有毒,故需要用E装置进行尾气处理并防止倒吸;
(1)A装置浓硫酸和铜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硫,;
(2)有毒,故需要用E装置进行尾气处理并防止倒吸,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
(3)D中的会和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单质黄色沉淀和水,用来验证是否有氧化性;
(4)溴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溴水褪色;如果C中换为高锰酸钾,也可以与发生氧化还原而生成锰离子、水、硫酸根离子:,使得溶液褪色;
(5)实验因为有气体生成,用长导管平衡分液漏斗和蒸馏烧瓶间的压强,使液体顺利流下;
(6)二氧化硫被过氧化氢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最终所得固体为硫酸钡,根据硫元素守恒,二氧化硫的体积为0.466g÷233g/mol×22.4L/mol=0.0448L,该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