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 一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了解私有制的产生。
, 二 素养目标)
①历史解释: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②唯物史观:通过对河姆渡人、半坡人和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进行比较,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③史料实证:通过观察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出土的相关文物,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会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状况。
④家国情怀: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尊重和认同祖国悠久的历史,表达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崇敬之情。
重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已开始定居生活了。同学们能想象他们定居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与我们现今的生活有哪些区别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祖先们的农耕生活吧。
我国南北方人民的主食分别是什么?“香喷喷的白米饭”“香甜可口的小米粥”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历史的渊源,板书课题——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农业起源
[多媒体呈现“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师:(1)图上有哪些主要的遗址?(2)它们在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3)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地区?
生:(1)遗址:红山、半坡、良渚、河姆渡等。(2)都分布在江河附近。(3)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农耕。
[多媒体呈现“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等图文材料]
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整理出中国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农作物种植情况及其意义。
生:时间: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农作物种植情况: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意义: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定居生活
师: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怎样的生活?
生: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师过渡:我国的大江大河流域是原始农耕文明兴起的地方。在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人,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人。
[多媒体呈现“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认识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地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河姆渡人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吧。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师: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原始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考古学者在长江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 000年,最具代表性。
师:自主学习教材,整理河姆渡人的生活地点、生产工具等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使用多媒体呈现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出土的稻谷、房屋想象图、发现的水井、制作的陶器、象牙雕刻器等图片。
师: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
生:当地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师:(1)与北京人相比,河姆渡人的居住条件有哪些不同?(2)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屋有什么作用?
生:(1)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2)通风防潮,同时还有利于防止野兽的袭击。
师:阅读课本关于河姆渡人生活的叙述,列表总结: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生:
农耕 饲养业 手工业
建造木结构水井;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还狩猎野猪、鹿等 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骨哨;会运用雕刻等技术
师过渡: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现在让我们转换视角,来到黄河中游地区,一起去探寻那里的原始居民半坡人的生活状况吧!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
师:自主学习教材,整理仰韶文化的分布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等相关知识。
生:(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命名。
(2)距今年代:距今约7 000-5 000年,原始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
(3)生产生活:仰韶先民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会制作绘有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师: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在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6 000年,被称为“半坡遗址”。
师:自主学习教材“半坡遗址”相关内容,整理半坡人的距今时间、生活地点、生产工具等相关史实。
学生回答后,教师使用多媒体呈现半坡人烧制的彩陶、使用的工具、房屋复原想象图等图片。
师:对比“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与“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图”,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另一个是半地穴式的土木建筑。
师:半坡人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
生: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挡风雨,又可以取暖。
师:阅读课本关于半坡人生活的叙述,列表总结:半坡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生:
农耕 饲养业 手工业
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种植粟、黍;采集野果 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 会制作彩陶,彩陶有纹饰图案;使用装饰品,制作陶埙;会纺织、制衣
师:对比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活状况,归纳二者有哪些不同。
学生回答。
师总结:半坡人与河姆渡人在生活上的不同点:
(1)半坡人是以粟为主的旱地农业,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
(2)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
(3)河姆渡人较半坡人在手工业上有更大的进步,如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等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等。
拓展探究:
师:为什么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种植的粮食作物和居住的房屋不一样?
生:受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
2.大汶口文化
师: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整理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地点、距今时间、制陶技术及社会发展。
生:(1)生活地点: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2)距今年代:距今约5 900—4 400年。
(3)制陶技术: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
(4)社会发展: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指导学生填写“原始农耕生活总结表”。
遗址名称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距今年代 距今约7 000年 距今约6 000年
发现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陕西西安半坡村
地处流域 长江中下游地区 黄河中游地区
原始农业
农作物 以水稻为主 以粟为主
农具 磨制石器、骨耜 磨制石器
(续表)
遗址名称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原始手工业 陶器、玉器、乐器、天然漆、象牙雕刻器 彩陶、乐器、纺织
建筑样式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相同点 ①都生活在大河流域;②都从事原始农业;③都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制石器;⑤都从事原始手工业(制陶、建房);⑥都饲养家畜;⑦都处于氏族社会
K
教学至此,请使用《名校课堂》同步训练部分。
我们先来玩个猜谜语的游戏:
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
黄金甲壳外面包,珍珠心儿里面藏。
(打一植物)(生:水稻)
水稻颗粒饱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发现于我国。那么水稻最早是在哪里种植的?由哪一原始居民普遍种植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去体会远古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农业起源
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
师:第一张图片是湖南永州道县的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2 000年至10 000年)出土的稻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标本,刷新了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历史纪录。第二张图片是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时间也有10 000年左右。
师:自主学习教材“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请你谈谈这些遗址中炭化稻粒、炭化粟粒和黍粒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距今约10 000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师总结: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定居生活
师: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并提问: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典型的代表有哪些?
生:略。
师(提示):(1)特点:数量多、分布广,多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2)原因:大江大河为原始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适宜原始居民的生存。
(3)代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
师:让我们先走进河姆渡遗址,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吧。
师:在七八千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距今约7 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具代表性。
多媒体展示“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
师: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他们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
生:当时长江流域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干栏式建筑能够通风防潮,下面的空间还能够饲养家畜。
师补充:回答得非常好。以木桩插入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这种房屋结构在今天的广西、云南地区依然存在。
师:(1)与北京人相比,河姆渡人的居住条件有哪些不同?(2)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有什么作用?
生:(1)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2)通风防潮,同时还有利于防止野兽的袭击。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河姆渡人饲养哪些家畜?
生:以猪、狗为主。
师:自主学习教材,整理河姆渡人的生活地点、距今年代、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定居生活、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后,教师使用多媒体呈现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出土的稻谷、发现的水井、制作的陶器、象牙雕刻器等图片。
师:阅读课本关于河姆渡人生活的叙述,列表总结: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生:
农耕 饲养业 手工业
建造木结构水井;种植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还狩猎野猪、鹿等 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骨哨;会运用雕刻等技术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师:黄河流域是我国最古老的农耕区,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多媒体呈现下列图片,配以文字介绍:
,河南仰韶村遗址) ,陕西半坡遗址)
资料:河南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仰韶村南部的缓坡台地上,距今约7 000年—5 000年。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的半坡村,属于仰韶文化的一处早期遗址,距今约6 000年。
1.仰韶文化
师: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整理仰韶文化的分布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等相关知识。
生:(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而被命名。
(2)距今年代:距今约7 000-5 000年,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
(3)生产生活:仰韶先民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制作绘有鱼、鸟、花等图案的彩陶;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2.半坡居民
师:半坡遗址是我国黄河中游地区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想一想: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半坡人的生活概况)
(提示:学会了种植什么?饲养什么?制作什么?使用什么工具?)
生: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会制衣,使用骨器、弓箭、渔叉等工具。
师:多媒体呈现“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师: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房屋?
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原因:黄河流域气候环境冬冷夏热,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冬暖夏凉。
师:多媒体呈现“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师补充:半坡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烧制陶器,他们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面鱼纹陶盆。人面鱼纹陶盆,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东部的半坡村,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即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该陶器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师:多媒体呈现“半坡遗址出土的器具”等图片。
,石锛) ,陶纺轮) ,骨渔叉)
结合上图,阅读课本关于半坡人生活的叙述,列表总结:半坡人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生:
农耕 饲养业 手工业
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种植粟、黍;采集野果 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 会制作彩陶,彩陶有纹饰图案;使用装饰品,制作陶埙;会纺织、制衣
师:对比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活状况,归纳二者有哪些不同。
学生回答。
师总结:半坡人与河姆渡人在生活上的不同点:
(1)半坡人是以粟为主的旱地农业,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
(2)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而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建筑。
(3)河姆渡人较半坡人在手工业上有更大的进步,如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等技术、懂得使用天然漆等。
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制作表格,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内容。
氏族名称 河姆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距今约7 000年 距今约6 000年
生活区域 长江中下游地区 黄河中游地区
房屋类型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主要农作物 水稻 粟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骨耜 有骨针、骨锥、纺轮等
生活用具 陶器 彩陶
其他 能挖掘水井,饲养猪、狗,会制作陶器、玉器和骨哨 饲养猪、狗等,会纺织、制衣
相同点 ①都生活在大河流域;②都从事原始农业;③都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使用磨制石器;⑤都从事原始手工业(制陶、建房);⑥都饲养家畜;⑦都处于氏族社会
备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大汶口文化
师: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师:阅读课本“大汶口文化”的相关内容,整理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地点、距今时间、制陶技术及社会发展。
生:(1)分布地点: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2)距今年代:距今约5 900—4 400年。
(3)制陶技术: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
(4)社会发展: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的生活图景。生产工具的出现带动了原始农耕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而原始农耕的发展,又带动了原始饲养、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定居式的生活也推动了古代房屋建筑技术的提高。这些成就为我国后来农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